记者掏出iPad,孩子们立刻一拥而上。(视频截图)
这个叫明明的小男孩警惕性极高!从一开始,他就认定记者是坏人,一直跟身边的同学说:“不要理他们!”(视频截图)
《快报时间》幼儿园防拐骗演练
有5个孩子跟着iPad走了
传统零食、遥控车对孩子诱惑不大
实验道具:“不二家”牛奶棒棒糖、“真知棒”果味棒棒糖、雪丽糍夹心棉花糖、德芙脆香米巧克力、雀巢脆脆鲨巧克力;一辆80元的红色遥控小汽车。
实验员:本报记者 施晴蓓 孙振宇
实验过程:施晴蓓咬着一根棒棒糖坐在队伍末端的石凳上,离最近的一个小朋友2米。
“小朋友,你们在干什么?”
有四个小朋友回过身来回答:“我们在做游戏。”
“让我也一起玩好不好?”
其中一个小男孩说:“老师说不可以跟陌生人玩。”
“我这里有好吃的,你们要不要?”
“不要。”听到吃的,孩子们都很警惕地回过身不再搭理记者。
“有棒棒糖、巧克力还有棉花糖,要不要?”
虽然有孩子回过头来看了两眼,但仍没有人走过来。
过了一会,孙振宇慢慢靠近小朋友的队伍,遥控着小汽车开到他们脚边。
有三个小男孩的注意力被吸引了过来,但没有离开队伍。
五分钟后,一个小男孩走近孙振宇,孙振宇趁机把遥控器递给了他,他接过来摆弄了几下。
孙振宇提议一起到空旷一点的地方玩,小男孩犹豫了一会,把遥控器还给孙振宇,重新回到了队伍中。
这个结果多少在意料之中,测试前,不少同事就不看好“零食和玩具诱惑”——“现在的孩子什么没吃过、什么没玩过”,加上“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要拿陌生人的东西”这句话几乎每个家长、老师都会挂在嘴边,孩子对此的警惕性很高。
亲和牌依旧有效
实验方法:打探人名、装熟人、和孩子做游戏
实验员:本报记者 施晴蓓
实验过程:不管老师、家长如何叮嘱,从小朋友口中套人名还是很容易的。
施晴蓓对几个孩子说:我认识你们老师,是吴老师对不对?
孩子们马上反驳:不对,是×××和×××老师。
从一个小朋友口中套出另一个女孩名叫千千后,施晴蓓拿出手机,打开相机功能:
“千千,你长得真漂亮,过来跟姐姐拍张照片好吗?”
看见手机,千千和三个同学都走了过来,拍完照片之后,他们马上回到队伍中,但一直面对着施晴蓓。
施晴蓓喊住其中一个小男孩:“你知道哪里有垃圾箱?能不能陪姐姐去扔垃圾。”他犹豫了一会,拉过施晴蓓的手走向附近的垃圾箱。扔完垃圾以后,施晴蓓给他一根牛奶棒棒糖,这次他收下了,然后马上回到了队伍中。
他手中的棒棒糖让周围的小朋友们放松了警惕,慢慢有一些孩子再次靠向施晴蓓,再分给他们一些棒棒糖,他们就不再把施晴蓓当做陌生人,当提议跟孩子们一起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有8个孩子参与了进来。游戏结束后,施晴蓓以带她上厕所之名,顺利带走了3个小朋友。
实验结束后,问孩子们为什么愿意跟着施晴蓓走,他们都回答,因为姐姐看起来不像坏人。
iPad一出
孩子们hold不住了
实验道具:iPad2
实验员:本报记者 刘然
实验过程:刘然拿着iPad在队伍边的石凳上坐下,玩切水果的游戏,还没等她开口,已有不少孩子凑了上去,七嘴八舌地问开了:
“这个是不是苹果电脑?”
“你是不是在切水果啊?”
“有没有那个植物大战僵尸?”
“里面还有没有其他游戏?”
“我能打到88分!我妈妈能打到112分!”
……
最多的时候,一共有9个孩子围在刘然身旁,当刘然站起来走动时,孩子们依然“围追堵截”,小手急吼吼地伸着,在iPad屏幕上兴奋地划来划去。
这时,老师出手干预了,拍着手喊:“小朋友们排好队!”但这次,孩子们没听进去。
刘然说:“这边光太亮看不清,我们去那边。”起身走开。
有5个小朋友跟着她走了……
尽管是最新型的电子产品,但很多孩子对iPad是很熟悉的(准确说是里面的游戏),触摸屏上光怪陆离的画面,让他们警惕性彻底消失,《快报时间》这里提醒家长们,是时候叮嘱孩子们“遇到拿iPad的怪叔叔、怪阿姨要当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