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前由复旦大学、美国杜克大学共同主办的“全球健康与护理”高峰论坛上传出信息,我国老年人口急剧增长,2010年全国范围内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老人达1533万人,预计到2020年将达2185万人,2050年将达3850万人。呼啸而来的“银发浪潮”,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人均医疗支出是其他人群的3至5倍,10%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用了30%至35%的医疗资源。
怎样解决养老护理难题?专家提出:增强护理力量、完善护理保险应成为未来趋势。
“带病长寿”引发巨大缺口
得益于医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人口寿命明显延长,以上海为例,市民期望寿命已达82.51岁。然而长寿亦引发诸多“副作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护理部主任程云列出一组临床统计数据:本市65岁以上女性在其生命的最后20年中,13.3年身体健康,6.7年需要他人照顾;同一时段男性中有5.6年需要他人照顾。市卫生局统计也表明:全市75%老年人至少患一种慢性疾病,20%老年人活动能力受限,40%每两周前往门诊看病一次,10%每年住院一次。
相比需求,现有资源可谓“捉襟见肘”。2011年末,全市养老机构共有631家,床位数仅10万余张,能入住者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2.9%;各种老年护理院、老年医院也只有68家。由于缺乏足够的养老机构与病床,三级医院急诊病房内常年“压床”者,90%以上是老年慢性病人。
改善核心:提升护理质量
应对老龄化社会,本市正着手构建“医疗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护理模式,但这三个层次模式均面临发展瓶颈。
程云说,医疗机构自身一床难求、床护比明显不足,老年患者护理无法到位;社区养老机构零星分散,未能发挥应有作用;至于居家养老,由于专业度不高,迄今普及率较低。在我国城市,居家养老(专业人士上门指导)仅占老年人口的18.07%;在乡村,这一比例低于6%。
专家表示,养老护理存在缺口,究其原因是护理人才的数量和知识技能储备未及时跟上。香港中文大学那达素护理学院李子芬教授说,老年护理需要大量专职护士,须具备专科知识技能。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应晓华教授补充,专业护士、养老护理员组成的分层护理队伍,应成为未来趋势。目前,我国取得执业资质的养老护理员仅2万名,扩充这支队伍不但能为养老护理“减压”,也可解决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
托底基石:完善护理保险
解决养老护理难题,可借鉴“他山之石”。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丁纯教授介绍,德国将老年人护理细分为家庭自配人员护理、机构上门服务、半住院护理、全住院护理等多个层次,保险支付方式也随之变化。而在我国,专业养老机构与护理院价格不菲,有数据测算,老人在护理院单人间一年平均开销达7.4万元,令人望而却步。丁教授说,探索完善多元筹资的老年护理保险,是托底“银发浪潮”养老护理的重要基石。
专家认为,当下,我国推出大范围的社会老年护理保险尚不成熟。但市场调查发现,“独生子女”时代孩子工作繁忙、无暇照顾老人,对父母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较高,愿意支付的水平也较高。因此我国可尝试先以商业保险为主,逐步过渡到社会护理保险。有保险“托底”,老年人将后顾少忧,“医疗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也能实现清晰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