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护理资讯

探访护士工作状态:急诊科忙碌 恨不能踩风火轮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王禹哲  (查看评论)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护士条例》实施4周年,也是国际护士节“南丁格尔日”设立100周年。为此,记者在护士节到来前走入几个科室体验护士工作,亲身感受护士所面临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体会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护士职业的健康威胁。

儿科重症监护室:

弯腰工作是常态

人物:杨佳 盛京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护士

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是专门救治危重症儿童的地方。一踏进这里,就看到七八名护士在一张张小床前不停忙碌着。这里的护士杨佳告诉记者,PICU的护士工作主要分为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两大块,其中基础护理包括了洗头、洗脸、洗手、翻身、按摩、漱口、喂奶、剪头发指甲等繁琐的内容,连孩子的鼻孔、耳孔都会帮忙清洁,这些在普通病房里多由家属承担的工作,在重症监护室全部由护士代劳,并占据了护士们绝大多数的工作时间,三四个孩子就能让一个护士忙得一刻不得休息。但在做着看似简单的基础护理同时,护士们也是在用专业的眼光观察孩子的细微变化,想方设法促进孩子尽快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比如,喂奶、喂药的时候,要观察孩子的吞咽功能;翻身、按摩的时候,要观察孩子的肌肉功能。

记者体验:听完护士的介绍,记者穿上护士服,兴冲冲地准备动手帮宝宝盖被子。想不到,护士连忙拦住记者说:“你看,你这头发就不合格,护士不能扎马尾辫,必须盘起来。手链也要摘掉。最好还应该戴上口罩操作。”记者才知道,不是穿上护士服就能“冒充”护士的,每一处小细节都能体现出专业性。看过示范后,记者学着护士的样子为熟睡的小宝宝做腿部按摩:深深弯着腰,双臂抬起,双手轻轻握住宝宝的脚踝和膝盖,慢慢帮他做腿部屈伸动作,不能轻更不能重。保持这个姿势还不到三分钟,记者额头上已经出了一层薄汗。如果这样护理一屋子宝宝,一天下来估计腰都直不起来了,更不用说从早到晚忙得都没时间坐一下,腿疼也是免不了的。看着身边的小护士,很多是都比记者还小几岁的年轻女孩,不由得对她们又佩服了几分。

急诊科:忙得恨不能“脚踩风火轮”

人物:李柏新 盛京医院急诊科抢救室夜班领班护士

急诊科的护士往往是医院里基本技术最过硬的护士,因为这里是患者最心急也最不能容忍失误的地方。三天前一次夜班,急诊科护士李柏新护理一位50余岁大娘时,发现她的心电图似乎不大对劲。虽然大娘只是因为拉肚子前来就诊,但他没有轻易疏忽掉大娘的变化,让大娘进了抢救室。此后不到十分钟,大娘发生房颤,幸亏李柏新协助医生及时进行除颤,才救了大娘一条命。

力气大、胆子大、干活麻利,李柏新这样的男护士越来越受到各医院的欢迎。像做心肺复苏、打整副石膏、做牵引、搬病人,这些体力活都很需要男护士。从2007年参加工作到现在,三班倒的李柏新就没休过一次完整的节假日,而且越到过年过节或深夜门诊下班的时候,急诊科就越忙。急诊抢救室每天能接待50余位患者,其中李柏新每次上班就要参与护理、抢救近20人。

记者体验:还没来得及换上急诊科深绿色的护士服,一名新的车祸患者就被送了进来,记者忙跟着实地体验了一次患者的抢救过程。只见护士熟练地剪开患者衣服,清理伤口,接上心电监护仪,并根据医嘱进行采血、注射。而缺乏专业知识的记者只能帮忙安慰一下一旁大哭不止的家属。看着急诊的医护人员忙得“脚踩风火轮”的样子,记者也帮不上忙,只能干着急。一忙起来,急诊科里连噪音分贝都比别处大很多,待得时间长了都让人有些受不了,何况这些护士们还要不停地重复着强度不小的工作,女护士要在这里坚持下去还真的需要巨大的热情和超人的毅力。难怪已经有了90余名护士,其中30余名男护士的急诊科护士长还嫌人手不够。

精神科:

再紧张也得真诚微笑

人物:张可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科护士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是一个听起来令人感到些许神秘的地方。记者近日就走进了这里,亲身体验不一样的护士生活。

“进到楼里,一定要挨着一侧墙走,不要走在走廊中间。”记者一走进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科张可护士就这样提醒着记者。看记者不解,张可笑笑解释道:“是一种自我保护吧,靠一边墙,有突发状况也好有个‘依靠’。”没想到,体验生活刚刚开始,这个小提醒就让记者紧张起来,原来在这里当护士,还真得处处留意自己的人身安全。精神科患者的眼神令记者不敢直视,但张可说,患者的心理很敏感,你越是不敢看他们,他们就会越在意,只要给他们真挚的微笑就可以。还没等记者鼓起勇气微笑,一名患者就直冲记者走来:“你是干什么的?”“我们这儿新来的实习护士。”张可护士答道。“不对吧,我刚才还听你们说采访什么的,是不是记者,别以为我不知道。”怕激怒患者,张可微笑着解释几句就带记者离开了。

记者体验:张可所在的康复科的病人都属于二级患者,病情已经稳定,多在恢复阶段,医生护士主要通过一些恢复训练使其能够重新回归社会,融入社会。而这些康复训练也很有意思,多是社会活动,比如模拟买菜做菜、怎样去提款机取钱,如何坐地铁等。记者要体验的这项康复训练就是:美甲。

参加训练的一共30余名女患者,分为六组。每组成员按照康复师所画的梅花甲片,给自己美甲。记者跟着张可护士挨组分发美甲用品。可是刚刚发到一半,一名三十多岁的女患者突然大叫一声:“有毒,别想害我。”随后就势掀翻了装康复治疗用品的手推车。东西掉了一地,指甲油也溅了记者和张可护士一身。随后几名护士安抚着该名女患者并将其带出了活动大厅。

记者看到这种情景突然有些紧张,不敢再继续体验。这种随时随地可能出现突发伤害的紧张心情,对记者这样的“新手”可是个巨大的考验。张可护士一边换护士服一边安慰记者:“其实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习惯了也就不害怕了。只要能看到患者面带笑容康复出院,所受的委屈就都是值得的。”记者听到这儿,整理了一下衣服,和张可护士再次回到了康复室……

考试辅导
Google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