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开始,本市28家三级医院开始实习“无陪护”的优质护理示范工程试点病房。病人入院无需家人护工,由护士全权照顾。半年过去,这项新的护理模式能否受到认同?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士专业学生调查了杨浦、金山、虹口、静安、浦东新区的二、三级医院的护士、患者及家属。结果发现病人认知较低,护士“过劳”和价值难以体现等问题限制了该模式的发展。
◎医疗新模式
“贴心无陪护”,护士全权照顾病人
老伴过世后,何老伯独自居住在黄浦的公寓里,孩子都在国外。可是一次换季降温,让何老伯突发脑溢血,要不是邻居把他送到附近的长征医院,何老伯有性命之忧,但入院后的照顾却成了问题。
空巢老人生病看病难,住院无人看管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即使不是空巢老人,如果家里有一个住院病人,其他家庭成员上班生活势必要受到影响;而许多外地来沪看病的病人,一旦住院,家人住在旅馆,开销也不小。“无陪护病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了这些病人的困难。
去年年初,卫生部首次作出规定,明确将病人面部清洁、翻身拍背等床旁基础护理内容纳入护士工作职责,并在各省市的个别医院开设 “无陪护病房”的试点。申城去年首批参加试点的医院有东方医院、瑞金医院两家,今年4月,开始,本市有28家三级医院把所有病房都设为“无陪护”,现在这一模式被称为 “优质护理示范工程试点病房”。
过去,病人的吃喝拉撒都是由病人家属或者病人请来的护工负责照顾,而在“无陪护病房”,这些事情全部由护士来照顾。病人住院期间的治疗护理包括输液、打针、口腔护理、会阴护理、测量体温、血压、换药、服药、取送药物、陪同检查等,生活护理包括端茶倒水,吃饭,洗脸洗脚,洗头擦澡,大小便等。
◎调查
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随机抽取上海市杨浦、金山、虹口、静安、浦东新区的二、三级医院的护士共50人,患者及家属共100人,发放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50份。结果显示,这一新型互利模式为患者创造了更好的医疗环境,同时也遭遇了费用尴尬以及生活习惯不同造成的矛盾。
尴尬1:怕费用高,部分病人压力大
四成受访病人及家属表示不知何为“无陪护病房”。经过讲解,仍然有六成人对“无陪护病房”持否定态度,原因怕价格贵、习俗习惯差异、怕护患间交流障碍。 “一些患者说,‘无陪护’肯定会多收费,只会增加他们的负担。 ”调研负责人之一黄雪燕说。
尴尬2:被陌生人照顾,病人羞答答
在调查和访问中,一些病人不太接受“无陪护”,主要是因为不习惯让女护士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包括洗脸、洗澡、擦身、剪指甲等。而且,部分病人是外地来沪,有的病人有一些自己特别的习惯,觉得难以跟护士沟通。这些都令病人想到“无陪护”就羞答答。
尴尬3:家人怕被指不孝顺、没人情味
在采访中,护士们告诉记者,导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推广受阻的主要原因是大家的传统观念。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是尊老爱幼,如果家人生病住院都不去陪护,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尤其是老人生病了,子女如果不能陪护,就会被视为不孝顺。
对策:不另外收费,家人完全可以“陪而不护”
关于一些病人担心的护理费问题,记者了解到,在沪推行的“优质护理病房”和其他病房收费标准是一样的。一级护理14元/天,二级护理12元/天、三级护理收费10元/天。因此,当病人们得知费用不涨,服务却提升,而且重病人还省却了一笔护工费,没有不欣然接受的。
“其实我们现在已经不提无陪护了,优质护理病房允许家人陪伴。比如女儿陪伴母亲,从亲情方面给生病的母亲情绪上的安抚,这些是专业的护士无法提供的。但在护理方面,则由护士完成,同时,护士也会教家属进行一些基本的护理知识,以便病人回家后得到家人更好的护理。 ”东方医院护理部主任周嫣告诉记者。
家住浦东新区的韩先生接受采访时说:“老人住院,家人少不了要陪护,晚上有事还要陪夜,我父亲那时候生病一个月,全家人累得都快倒下了,严重影响了我们子女的工作和生活。 ”他认为家人陪伴,护理由护士完成是最好的方法。
四成表示支持的受访者表示,“无陪护病房”有利于疾病的恢复,让人更加放心,而且对家属来说省时省力。
◎现场
洗头车专门推到病床前
昨天下午4点,60多岁的赵先生躺在东方医院东8病区的病床上,却享受着美发店式的卧位洗头服务,为他洗头的不是家人,也不是护工,而是他的责任护士朱嘉鹛。
一辆粉红色的洗头车被推到赵先生床头,出水,清洗,按揉,擦干,之后小朱为赵先生摇起病床靠背,为他吹干头发。赵先生的太太坐在一旁,乐呵呵地说: “这小朱护士真好啊!太有责任心了!”在赵先生病床的床头柜上,有一份“每日提醒夹”,记者看到昨天的提醒有两份,一份是赵先生当天应该吃的三种药,每种药的服药时间、服药量。另一份是《哪些食物有助于调节情绪》。满头银丝的赵太太拉着记者的手说:“人老了常常会忘记吃药,小朱每天给老赵服药的时候会用红色或者蓝色不同的盒子,还经常告诉我们,哪种药是起什么作用,回家要怎么服药,注意饮食。 ”
“这里的护士脾气好,手脚又麻利!我家老头儿住得舒心,我也安心!”赵太太说。朱嘉鹛和同事们大多是80后的女孩,病人看她们如此细心体贴,也把她们当成了女儿、小妹。
这里的护士特别贴心
在他们隔壁的老年病房,一位80多岁的张先生因冠状动脉硬化而住院,老伴生病卧床在家,儿女工作繁忙,张先生独自一人住院本想请护工,没想到“优质护理病房”的护士包揽了护工的活儿,而且在心理安抚上,也让张先生觉得特别温暖。他感慨:“小林她们几个护士特别有人情味,对我们特别上心,时不时来问我感觉怎么样,胃口如何,昨天晚上睡得好不好。 ”
上周刚刚入院的卢先生因为患胃癌而进行了手术,如今他要住院接受化疗。他正在担心,不知道这化疗开始前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准备,鸡汤能不能喝?海鱼能不能吃?责任护士陈志华就主动来找他聊,告诉他化疗后,可能会出现脱发、肠胃不适等各种症状,西医没有什么忌口。更让他感动的是,小陈护士还把每一种化疗的药物分别起什么作用解释给他听。
隔壁床位是一位57岁的何先生,因为严重贫血,小陈护士会搀扶他去洗手间,每天观察他的皮肤黏膜和嘴唇色泽,经常提醒他站起来要动作慢一些。
“我觉得相当大的一个变化是:我们现在和病人交流比以前多了。”小陈护士的话正反映了优质护理病房的一个重要改革。 “更重要的是,我觉得病人和家属对我们更加尊重了,这对我们来说是很不一样的感觉。 ”
以前,护士按照工作内容分工,打针的只管打针,给药的只管给药,而现在,每个责任护士最多包两个病房里的八个病人,这些病人的吃喝拉撒,病情变化,心情起伏都在眼皮底下。除去规定的给药、打针、输液等工作,护士时不时就到病房里转悠,和病人聊天,安抚他们因病而生的低落情绪,纠正一些病人错误的治疗观念。
◎分析
护士工作量增加,如何体现其价值需深思
“无陪护”并非只是护理技能的需求,它更多的是护理人文关怀的表现。在护士与患者的生活接触中,可更多地了解患者,与患者沟通。而且也能较好地预防院内感染、有利于疾病恢复、提高护理质量等优点。
但是,市护理协会统计显示,目前上海共有护士6万余人,近五年来,护士行业流失率约10%。 “优质护理工程”令护士工作强度增加,人手更显捉襟见肘。这两天,东方医院护理部还在面试新护士,希望能够招到更多新鲜血液,而在过去的一年多里,该院护士人数已经翻了一番。
在50名受访的二三级医院护士中,愿意做“无陪护病房”的护士仅占38%,有62%的人不愿意做。支持该护理模式的护士认为,“无陪护病房”不需要家属陪护,能够有效预防院内感染,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治疗效果等。而持否定意见的护士认为工作量大、薪酬不理想、病人及家属不理解是她们担心的最主要原因。
事实上,记者在采访护士、病人、院方以及卫生局有关部门后发现,各方对优质护理这一新模式无不拍手称好。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护理费无法得到提高,因为在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的同时,医院护士的工作量增加了好几倍,比以前更具体、更繁重,护士的责任也更重大。
但是,护理费并不因为工作量的增大而提高,一天十来块钱的护理费,基本就是白菜价,有人笑称连白菜都买不了几斤。不少接受采访的护士表示,优质护理对护士的护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因为病人随时会提出各种问题,逼得护士必须继续学习,提高业务。
周嫣表示,东方医院已经发现这一新现象,并让优质护理病房的护士接受培训。以往,除普通护士外只有护士长,走不了“华山一条道”的护士容易失去职业奔头,而现在护士们努力成为专科护士,将来如果能在收入上有所倾斜,就能很好地起到激励作用。
因此,如何在不增加患者收费的情况下,提高护士收入成为眼下“无陪护”发展的瓶颈。东方医院完全靠医院增加投入,护士人数翻了一番,优质护理病房的护士每月也有几百元的额外奖金,另外还要加上护理器械等,投入绝对不少,如果得不到政策支持,这一好模式未来是否可持续发展,还是要打个问号。
据了解,同样推行“无陪护”,江苏、安徽等省已经提高护理费标准,北京也在酝酿中,目前上海还依照原先的标准收费。护士、医院纷纷通过本报向有关部门呼吁,希望得到政策倾斜,尽早解决护理费问题,才能有助于这一模式走得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