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护理工作者在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各医院护士紧缺、医护比例倒置,普遍存在临床护士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患者护理需要亲属或者护工来照料,形成了“陪护难”。加强护理工作、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不仅是护理事业发展的着力点,也是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目标的重要措施。本版从今日起推出“问访陪护难”专题报道,剖析陪护难的症结,探讨如何从体制和机制上彻底改变“一人住院,全家陪护”的困境。――编者
“护士不能照料生活,而护工又很难找到专业的,真让人发愁。如果能有护士帮忙照看,我们就能省心不少!”
要过年了,来自山东的张先生感觉自己快撑不住了。
他家老爷子患有脑血栓,还患上了前列腺疾病,在北京某三甲医院住院。老爷子每天过了半夜频繁小便,每隔一小时就解一次。张先生睡眠不好,在家需要吃药才能入睡。在医院陪护父亲没过3天,后半夜坐在凳子上就能睡着,叫都叫不醒。后来,张先生想了一个办法,用一根绳一头拴在老人的手腕上,另一头系在自己的手腕上,这样老人有事就可以马上叫醒他。老人说,每拽一次绳,心里就一哆嗦,儿子累啊,可实在是没辙啊!
在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附近,总有一些人举着牌子招揽生意,二人间、三人间甚至有八人间,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陪护肿瘤病人的家属是他们的主要客源。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医院的走廊和病房都住着陪护病人的家属。
在我国,“一人生病,全家受累;一人住院,全家陪护”的现象很普遍。与其说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不如说是迫不得已。一般来说,医院都不负责患者的基本生活护理,很多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洗头洗脚、大小便、翻身这样的生活护理,要么由家属完成,要么由护工完成。
俗话说:三分医疗,七分护理。患者生病住院,康复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专业的照料。许多患者家属由于工作原因无法到医院陪床。北京李女士的父亲因偏瘫住进了医院,她和丈夫都要上班,无法长时间照顾父亲,只好请了护工。令李女士没想到的是,护工居然连起码的医学常识都没有,在为偏瘫父亲翻身的时候,由于操作手法不到位,她父亲从床上滚落下来,造成腿骨扭伤。
“护士不能照料生活,而护工又很难找到专业的,真让人发愁。如果能有护士帮忙照看,我们就能省心不少!”李女士感叹道。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陈晓红说,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医院都是实行无陪护病房,护士与病人可以开展一对一服务,根本不用家属操心。让没有受过护理教育和训练的人护理患者,在这些国家是不可思议的事、不能被允许的,一些国家在法律上明文禁止。
打针的只管打针,发药的只管发药, 护士没有以患者为中心,患者和护士互不相识
“嘟嘟嘟……3床患者的液体没有了。”
“嘟嘟嘟……5床的患者腹痛,快来看看。”
只要是住过医院的患者,对此都不会陌生。在医院无论是在哪个科室住院,护理站的呼叫器响起来,护士才赶到病房。
护理难,主要原因之一是当前医院的护理人员不足。卫生部医政司护理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说,1978年,卫生部编制综合医院人员草案,提出床护比为1∶0.4。此后30余年,这一数据始终未变过。即使是这一标准,目前在大城市的很多三甲医院,也不能完全达到。从医护比来看,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执业(助理)医师为220.5万人,注册护士184.1万人。世界银行《1993世界发展状况》中提出,医护比为1∶2至1∶4。照此计算,我国护士配置缺口超过200万人。从千人口护士拥有量看,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1998年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已经达到3以上,部分发达国家甚至达到30以上,只有印度、土耳其、巴西等国家在1以下。2009年,我国千人口注册护士为1.39人。
护士人手少,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在护士的管理使用上,很多医院存在不少问题。打针的、发药的、量体温的,有时一下子来六七个护士。等病人需要的时候,连护士的影也看不见。
陈晓红说,非护理人员护理患者与经济发达程度没有必然关系,关键是管理理念和护理模式问题。目前,我国护理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健全。打针的只管打针,发药的只管发药, 护士没有以患者为中心。
责任制护理上世纪50 年代开始在国外兴起,但我国在推广中一直流于形式,常常是把患者分给护士。陈晓红说,病房门口挂着责任护士的名字,但患者和护士互不相识,责任护士的责任没明确,患者有问题找不到护士,医师有问题不知道联系谁,临床护理工作的状态是名为责任制护理,实为功能制护理。我国的护理模式从本质上还停留在流水线式的以护士为中心的分工护理。
从以护士为中心的分工护理模式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护理模式。以往表扬信和锦旗上只有医生的名字,现在护士的名字也上了锦旗
2010年,卫生部开始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截至2010年底,全国1251所三级医院启动了优质护理病房9646个,93所三级医院全院病区全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
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指出,在医院的医疗服务中,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接触最直接、最连续、最密切、最广泛。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是服务医改大局的需要,不仅直接影响着患者在看病就医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而且关系到医疗行业和医院服务面貌的改变。
住院病人的病情千差万别,生活自理的能力也不同。为了对不同病人给予不同的护理和照顾,在长期护理实践中,我国逐渐形成了把病人分为等级、按等级进行护理的做法,卫生部已将其定为制度。等级护理就是按照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分级护理标准和要求,对不同病情的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和照顾的制度。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护士根据病情需要帮助和照顾病人。
北京宣武医院副院长王力红说,护士工作由管“事”转变为管“人”,从本质上改变了流水线式的以护士为中心的分工护理模式,开始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护理模式转变。
陈晓红说,护理模式的转变,让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全程、无缝隙的整体护理,对所分管的病人负责打针、发药、观察病情变化、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出院教育等患者需要的一切护理。
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就要以患者为中心,把护士管理从静态转为动态。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健说,医院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护理工作“三班倒”的排班方式,实行弹性排班,根据患者需求进行排班。患者多了,病情重了,护士相对少了,就由总护士长或护理部调入护士加强护理工作;如患者少了,病情轻了,护士相对多了,就抽调到其他忙的病区工作,这样才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士调配。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后,患者满意度直线上升。北京市卫生局所做的第三方满意度调查显示,患者的表扬信比往年同期增多1―2倍。以往表扬信和锦旗上只有医生的名字,现在护士的名字也上了锦旗,因为患者知道自己的责任制护士是谁。
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吴欣娟告诉记者,医院实施护理人员分层管理,将护士按照能力水平分为四级,分管不同病情患者,激励护士提高优质护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