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只是关注影片的结尾陀螺到底停下来了没有,以此判断Cobb是否回到了现实当中;如果你到现在,还在为了Cobb是否回到他的sweet home见到他的两个孩子而牵肠挂肚……那么你就中了诺兰的圈套。
——写在前面吊胃口的话
“最后你会发现,这一切只是主角的一场梦”——带着这样的猜想,我去IMAX看inception. 多年前被《记忆碎片》的结尾狠摆了一道,孱弱的小心灵上伤疤尤在,提醒我这次千万不要再被诺兰耍了。
淡定地看到了ending,觉得如自己所料,得意洋洋。可是回到家一边洗澡一边回味着电影的结尾,又觉出不对来。
NND还是被耍了!
在观影的当下,我以为电影从头到尾都只是Cobb的梦。我相信诺兰更会给出这种黑色的结局。
之后我完全颠覆了这个想法,而产生了第二种理解——影片中,梦境和现实的分水岭,在Cobb从飞机上醒来的一刹那。之前的全是梦境,之后的全是现实。我相信这才是导演的真实意图。
我像大多数人一样,又踩进了诺兰设的圈套,只是这一次,诺兰不再在ending的时候当着我们的面把圈套解开。硬是套得我们辗转咬牙,痛痒难当。
很容易证明我第一版理解的错误——如果从头到尾是梦境,那么陀螺是否在转就无法作为判断梦境与现实的标准。因为在整场梦里,陀螺也停下来过。那么结尾时陀螺一直在转,这个现象也没有任何意义,并无法说明主角还在做梦。
(我的大脑线路图:“ending时陀螺还在转”——>“Cobb还在做梦”——>“之前,他从飞机里醒来,已经回到了我们原先误以为的真实”——>“那么我们从电影开头就误以为的真实,其实是梦境”——>“影片从头到尾都是梦”——>“陀螺在整场梦里旋转过,也停止过”——>“陀螺是否旋转无法作为判断是否梦境的标准”——>“结尾陀螺一直在旋转,也无法说明主角依然在做梦”——>“那整场电影到底是不是梦咧?靠!”)
然后我要证明我第二版理解的正确(超难,我试试):
Cobb从飞机上醒来的那个画面,总觉得哪里怪怪的。所以我后来又想起这个镜头。导演在这部分的情节处理上非常的突然,Cobb突然醒来,之后的情节三言两语,好像省略了很多,制造一堆无声胜有声的画面,留下一些意味深长的暗示,然后就戛然而止了。大量的留白,观众顺着之前观影时被植入的想法,自行脑内丰满了全部情节,完成了电影的结局。可是……诶?我反应过来哪里不对了!
影片结尾的种种,都在给充分的暗示:
没有盗梦这回事,没有被通缉这回事,或者也没有死去的爱妻这回事,因为,这一切都是Cobb在飞机上的一场梦。一直到Cobb醒来在飞机上那个画面,之前的一切都只是他的梦。
证据(以下情节仅凭记忆,事隔一礼拜,难免记忆不清……见谅):
1。 Cobb在飞机上醒来的画面,明显给了一个主观镜头。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暗示——这也是我本来觉得突兀的地方。在这之前并没有出现其他人醒来在飞机上的镜头——只看到他们在所谓第一层梦境里拼命划水逃生。我们是被Cobb的苏醒带回现实的——随着他的醒转,从他的视角进入现实。为什么失落在潜意识边缘的Cobb醒来得那么迅速,不用像他的同伴那样一层层穿越梦境?而在故事的前面130分钟,几乎都是先看到其他人醒转回到“现实”(我们所认为的“现实”)的镜头,却在结尾非常吝惜给别人这样的镜头。当时,我觉得情节进行了大幅度的跳跃,一切尽在不言中。
2。Cobb醒来后,对周围人有一圈打量。多数人表情轻松,一点也不像刚经历过沉重梦境的样子。比如那个能源帝国的小开,还跟Cobb干杯?
3。此处没有拔针管,拆盗梦机器的镜头。呃,观众我们就自行脑内吧。省略这个也不是说不过去,毕竟我们之前都看了那么多遍。不愧是大导演,拍得就是简洁,我当时想。可是,这正是导演的计谋,让我们在这里想象什么拆卸盗梦机器的镜头。
4。Cobb醒来后,各主角配角像彼此不认识一样,完全把彼此当路人。如果说Cobb这群盗梦的人是做过这样“假装陌生人”的约定,那么对于能源帝国的小开,能如此淡定地对待其他人,也太有上流人的优雅风范了吧,我当时想。
5。Cobb醒来后,我们看到Saito有拨电话号码的动作。根据电影前情,我们认为,那是他遵守约定的举动。但其实电影根本没演他打电话说了什么。我们继续自行脑内。
6。Cobb的岳父大人神奇地从欧洲跑到了美国来接Cobb。还真是料事如神啊。好吧,也许Cobb通知了他?我再自行脑内一回吧。
7。我原先觉得影片的一大bug就是——居然没有演能源帝国的小开宣布解散他老爹的公司的事。所有人千辛万苦总要给个结果撒!这个也要我们自行脑内?!你结尾再怎么省略,把这个省掉也太……省了吧。诺兰其实还是商业片导演,我觉得他不会这样罔顾情节的完整性。
我们一堆人硬是无视结尾的一堆反常情节,踩进了导演前130分钟铺下的圈套。我花了很大力气,辛苦地爬出来。
对于上述反常,我终于想出了一个靠谱的解释——
故事其实是这样的:坐飞机头等舱回美国的Cobb,在飞机上做了个梦。与他同行的头等舱里的全部乘客都被他梦见了。在梦里,他梦见自己会盗梦,而跟他同班飞机的头等舱乘客都变成了他的盗梦助手,以及,盗梦的对象。他还梦见自己有个死去的爱妻,经常会捣乱他的盗梦计划。一堆乱七八糟光怪陆离的梦境之后,他醒了过来,下了飞机,过了海关,被家人接回了家,见到了自己的孩子。
好吧,我知道你一下子接受不了这个故事。但,仔细回想一下,在Cobb从飞机上醒来后,没有任何一丝情节能够切实地与前面的情节回应,能够证明之前的那些事的真实性。
有么?
诺兰有多狡猾。
结尾没有拆卸盗梦机器的情节,因为本来就没这回事;没有Saito打电话叫人撤销通缉令的情节,因为根本没有通缉这回事;所有人像不认识一样,因为他们本来就互相不认识;没有金融帝国之子解散家业的情节,也因为,完全没有这件事。Cobb顺利通过了海关,那是当然的。老头来接他,那是必须的,老头一直在美国呆着呢。
最后,没有演其他人一个个在飞机上醒来的情节,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在飞机上睡了的,他们要怎么一起醒来?
一切合情合理。比我们之前要不停自行脑内的那个结局版本合理得多。
并不是结尾省略了太多情节,而是根本没有这些情节可演哪。
证明完毕。你觉得呢?
两处不解:
1。按照盗梦法则,第n层发生震动,第n+1层梦境的人将发生穿越。那么,第一层梦境里小巴冲下桥面时,为什么滞留第二层梦境的高登莱维特饰演的Arthur没有穿越回到第一层梦境?第三层梦境的人没醒过来我可以理解。
2。architect可以不进入梦里?好像是说Cobb一开始不打算带她玩儿?
三个感慨:
1。本片其实是间谍片。就是间谍的生存法则稍微复杂一点,在不同空间有不同的时间长度。每到一个不同的空间,都得留一个人在外面站岗放哨。就拍梦境套层而言,并不是非常出彩。都不如韦家辉的《再生号》。逻辑其实不复杂,关于梦境的想象有趣,但还不到惊艳的程度。影片一大半的精彩在于画面,而不是情节。
2。本片的过瘾之处,在于它的故事复杂程度正好落在我们智商的高段,没有超出,亦不过低,我们动用下脑细胞刚好能懂,让我们在精神上获得极大的满足。诺兰对于叙事的把握相当有火候。但就悬念和情节紧凑度而言,我还是喜欢《记忆碎片》。
3。高登·莱维特是尤物。可是之前看《和莎莫的500天》并没有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