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护理资讯

都市医疗陪护,且退且进?

来源:  作者:  (查看评论)

  但凡住过院的病人,都熟悉眼下在医院出现的一项新兴职业——医疗陪护。

   这项新职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对它的存在几乎是毁誉参半。赞同者评价医疗陪护不仅为病人提供了病榻前的贴心服务,为病人家属分忧解 难,更成为护士工作的有力补充。但也有不少市民认为,由于行业规范秩序尚未建立,医疗陪护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点子”不高请到不好的陪护人员时,花了 冤枉钱还要赔上冤枉气。

  记者日前通过明察暗访,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市95%以上的医疗陪护市场由没有营业资格的“野陪护”从业人员垄断着。从业人员素质低,收费及从业标准不统一,容易引发陪护纠纷,是这一领域目前凸显的矛盾。  

    现状: 正规军难敌“游击队”

  “你好,我们是温馨陪护中心,请问需要什么服务?”记者日前走进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大楼三楼一间狭窄的办公室内,看见身穿统一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接受病人家属的预约。他的旁边,有五六位陪护人员正在忙着领取脸盆、陪护床等物品后准备上岗。

   贵阳南明温馨陪护公司的负责人梁凤林是贵阳第一代医疗陪护,他对贵阳的医疗陪护市场非常了解。据他介绍,目前在贵阳各个大小医院从事医疗陪护的人员大概 有3000人左右,其中95%以上的从业人员,并不隶属企业管理,是打游击的“野陪护”。仅有极少数从业人员接受专业陪护公司统一管理,上岗之前与病人签 订正规合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快节奏生活中,不少病人家属难以平衡正常工作、生活与全面完善陪护病人之间的矛盾,而如今医院的护士人手又很紧,除了输液打针定 时给药等常规工作,医院的护士不可能再为住院的重病患者病人再提供诸如打水、喂饭、翻身、按摩、洗漱、陪护做各种检查等服务,这就为医疗陪护这一新兴职业 的产生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即便如此,目前我市陪护市场仍然是供小于求,缺口很大。梁凤林称,在一些病症多发季节如春季和入冬初期,随着呼吸科、骨科等住院人数的增加,每天仅贵医 附院就需要200-300名陪护,但是温馨陪护公司每天只能给贵医附院的病人提供数十名专业陪护,许多病人家属只好将目光放在“打游击”的“野陪护”身上。  

  矛盾:缺乏管理竞争无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我原来请的陪护经常脱岗,根本不能照顾好病人。”正在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病房探视父亲的曾女士对记者说。以前,她的家人生病时曾经熟人介绍请了一名打散工的陪护,但是该陪护人员经常趁病人不注意时脱岗外出,令人很不满意。

   陪护行业整体素质偏低是一个突出问题。据悉,我市目前的陪护市场无论是“正规军”还是“游击队”,基本上都是以农民工为主,他们的文化素养整体偏低,其 中不乏文盲从业人员。所以,正规陪护公司一般会对陪护人员进行岗前教学培训,让这些农民工从业人员尽快熟知从业知识。而一些“野陪护”连药瓶上的字都不认 识就匆忙上岗照顾病人,其陪护质量之低可以想见。

   从业人员以“在野”的陪护居多,其后患不可小觑。由于没有任何管理和约束,“野陪护”一旦与病患发生纠纷,他们常常一走了之,不负任何责任,家属和病人 只能自认倒霉。在一些医院,还存在“野陪护”之间“串偷”的行为——互相盗窃雇主的财物,雇主维权无门,通常也是“打落牙齿吞下肚”。记者了解到,目前, 我市的医疗陪护价格为80元/天,而一些“野陪护”漫天要价,向雇主索要费用之外的生活费也比较常见,而他们的服务质量没有人监管。

  据了解,医疗陪护与一般的家政服务不一样,目前尚无行业主管部门,缺乏统一的规章管理制度。我市一些在工商注册的陪护公司虽然有规范的内部规章管理制度,但由于陪护人员流动性强,加之“野陪护”带来无序的市场竞争,其维持正常的经营管理也堪称艰难。  

  未来:陪护正规化 任重而道远

  记者在温馨陪护公司了解到,一旦跟员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公司会按照国家规定给员工办理社保。不管陪护人员有无陪护业务,公司负责每日提供两餐和住宿。公司从客户支付的陪护费中提成后,剩余资金就是陪护每月的工资。如果病患与陪护之间发生纠纷,由陪护公司出面解决。

   那么,为什么还有大量的“野陪护”愿意自由单干?一位“野陪护”告诉记者,他们每天80元的收入全部进入个人腰包,而且还可以同时护理多个病人,不受管 理、自由自在,而在陪护公司,只允许一对一服务,不允许“兼职”,利益的驱使是这一行业存在大量“野陪护”的根本原因。

  去年底,贵阳市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发布消息称,将护理员新增为鉴定工种,护理员经过培训认证后,可获得由劳动部门统一颁发的职业资格认证证书,并划分等级。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无疑有益于其正规化的推进。不过,时至今日,陪护“持证上岗”并没有推广开来。

  “陪护们的文化层次太低,很多人不愿意参加考试,而且,他们认为干陪护只要有经验就行,不必持证上岗。”温馨陪护公司的梁风林说,陪护人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是阻碍“持证上岗”制度的主要原因。

  没有“婆家”、持证上岗难推行、“野陪护”日益泛滥……这些都成为了医疗陪护这一行业走上正规化管理道路的“拦路虎”。  

  收费:每天80元 贵不贵?

  “我是退休老干部,每天80元的陪护费还能承担得起,但是那些收入低的患者承受得起吗?”准备在省人民医院治病的李老伯说。

   据有关方面统计,2009年,贵州省人均GDP约合1297美元,在全国同类排名处于倒数几位。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62.53元, 也属全国落后水平。收入不高是贵阳很多普通工薪家庭的现状。但记者通过查询相关情况发现,贵阳“80元/24个小时,70元/12个小时”的医疗陪护费 “行情”与全国各大城市同类消费保持了同等水平,甚至还比有些城市收费更高。对于不少中低收入家庭来说,这个价格不可谓不贵。

  “为病人请陪护的家庭,一般都是病人亲属工作比较忙的。”采访中,一位陪护告诉记者,这些家庭通常有稳定的收入,他们宁愿多花一点钱,就是希望病人得到较好的照顾,因此他们更加关注陪护是否负责、尽职。而低收入家庭既承担不起这笔开支,也不敢奢望得到类似的照顾。

   如果病人的病期较长,需要陪护长期照料,这笔陪护费的确不菲。据悉,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一些医院已推行的“整体护理模式”就值得我市借鉴:由医院统 一聘请一家专业的陪护公司,在病人住院时便收取每人每天30元的护理费,一个病房只安排一位陪护照料病人,既为家属节约了费用,也方便医院管理,同时也利 于陪护公司合理调配人力资源,能达到“三赢”的效果。  

  第三只眼关注:医疗陪护背后的矛盾

  为病人擦身、喂药、剪指甲、换床单……,这在多年以前,都是护士份内的工作。医疗陪护产生的背景是护士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没有更多的精力顾及病人的生活护理。大量陪护人员的出现,的确为护士们减轻了工作负担。

   在肯定陪护分担工作量的同时,记者采访的几位护士也提出,陪护的出现有利有弊,由于我市的医疗陪护行业比较混乱,一些非专业陪护有时也会干扰正常的医疗 秩序。一位护士向记者讲述,一些自认为有经验的陪护在照料与前雇主患有同等疾病的病人时,会就使用何种药物等问题“提醒”家属,从而干扰了正常的治疗。

  记者在某医院采访时注意到,在一间三张床位的病房内,住着3位古稀之年的病人,其中一位刚刚动完手术,无法下地行动,身体虚弱。在这间约莫9个平方米的病房内,除了2位家属以外,有3位陪护分别照料三个病人。病房内人员走动和交谈的响声还吵醒了一位正在休息的病人。

   一位护士告诉记者,根据国际惯例,医院是不应该存在陪护的,家属把病人交给医院,应由医院提供专业而全面的护理。但是“护士紧缺”这一国内护理界的难 题,使得陪护这一行业在无奈中萌芽。以她所在的科室为例,共有60张住院床位,白天的护理力量刚刚够,而夜班只有2个护士来护理这60名病人,远远低于正 常的水平。就算是陪护大量存在的今天,护士的工作也相当繁忙,经常是加班加点。

   记者查询资料发现,这位护士并没有夸大其词。1978年,卫生部规定床位护士配置标准为1:0.4,但国内大城市的不少三甲医院,都无法达到三十年前订 立的这一标准。权威资料显示,我国每千人口护士人数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三,护士缺口大约在一百万左右。美国的一家州立医院就有5000张病床,护士有1万 多人,还有数百名志愿者为病人服务。相比之下,差距很大。

   今年初,卫生部组织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试点“无陪护病房”,病人的生活护理全由护士承担。全国一些医院已经开展了此 项工作,由护士全面负责病人的饮食起居,陪护淡出医院。一些人赞扬称,这是医疗护理界正本清源、“把护士还给病人”的一大举措。我市常年工作在护理一线的 几位护士接受采访时说,初衷虽好,但这要在护士人力到位的基础上才可以推行,否则依然达不到减轻家属负担、提高医院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无论是依靠陪护还是护士,作为病人,都希望能够得到专业的护理。我市陪护行业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其折射的制度矛盾,还需要相关部门开出一剂良方,解决医院护理人员紧缺的难题。
考试辅导
Google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