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不管别人怎样看待”,这句“过了时”的歌词却让许
多人在与县第一人民医院护士王卫平的接触中不知不觉想起。脸上总挂着的淡淡笑容、温和柔软的语调、工作时一丝不苟的认真劲头……王卫平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
恬淡,却又总能传递出一股温暖的力量。
榜样力量润之深
岗位奉献细无声
“那时候我读小学二年级,哥
哥读五年级。当我发现妈妈给我俩的伙食费被哥哥‘克扣’了一部分后,心里挺气愤的。但没过多久,我听到学校的大喇叭里表扬做好事的人,名单中居然有哥哥的
名字,我才知道他用我俩的饭钱帮几位贫困老人买生活用品。”回忆起小时候的事,王卫平温和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激动。她说,那时候,全国正掀起一股学习的热
潮,学的对象就是雷锋,而自己第一次感受到雷锋精神的巨大力量,也正是在哥哥那里。
1976年,王卫平从部队转业后回到嘉善,在现在的县第一人民医院做了一名护士。21岁的她意气风发地走上工作岗位,却在偶然经历了与一位病人的生死别离后形成了一生紧守的工作原则。
“那是位长得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对人和和气气的,从不大声说话。但她却是一位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有一天,她突然大出血,我一边往她病房里跑一边想要不要
给她献血。等我跑到病房时,老太太已经不行了。看到她儿子趴在病床上放声痛哭的场景,我自责自己刚才那一刹那的犹豫。打那以后,我就努力把病人当成自己家
人来对待。”王卫平说。
从内科到外科,再到药房、营养室,工作岗位换了许多个,王卫平的工作热情却丝毫不减。给病人指路、帮助患者买日
用品,甚至自己买来食材做饭给病人吃,34年来,她接触、帮助过的许多病人都成了她的好朋友。“有时候上街买菜,一路上遇到好几个跟我打招呼的人,我却想
不起他们的名字。但我知道他们大部分人都是我曾经的病人。”王卫平说。
榜样力量润之切
捐款助学爱无言
上世纪90年代初,“希望工程”的宣传材料上介绍了一名小男孩为能继续读书,进山采药却摔下山崖的事。王卫平看到后,召集全家开起了家庭会议。“捐款助学的想法一提出来,我爱人和女儿就都同意了。女儿连压岁钱都拿了出来。”王卫平笑着说。
2010年2月中旬,王卫平收到了一封来自部队的信,写信的人是她资助读书的一个小姑娘的弟弟。这位叫樊桂皇的小伙子在信中说:“王阿姨,是您的善良之心,让我的父母少受了一份苦,让我们姐弟俩学会了常怀感恩之心。以后我也要像您一样帮助别人。”
这位小伙子的姐姐叫樊桂花,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毕业,樊桂花读书的学费都是王卫平所寄。6年小学、3年初中,加上中专的十几年间,王卫平与樊家姐弟一直
保持着密切联系。樊桂花初中毕业后,在其继续读书还是打工就业问题上,王卫平通过电话参与了樊家人的讨论;在得知樊桂皇身体状况差,可能患有遗传性疾病
时,王卫平四处搜寻相关食疗配方。她说,自己从樊家姐弟的来信中,找到了坚持下去的理由。
榜样精神代代传
志愿服务余热暖
现在,已经55岁的王卫平是县“12355”热线的一名志愿者。每过一段时间,她就会到全县的中小学校里,义务给青少年上卫生保健课。
“从2004年开始,我就加入到了志愿者队伍中,接听热线电话。有一次,我接到一个遇到了挫折的高中生的电话,说她想自杀。我在电话里跟她聊了近2个小时,小姑娘的语气才变得轻松起来。后来,我又打电话到她的学校,得知学校里一切如常后,我才放下心来。”王卫平说。
采访过程中,王卫平不断提起和她共同坚守在志愿者岗位上的那些年轻人。她说,自己是志愿者队伍中年纪最大的一个,和那些年轻人在一起,她心里常常会涌出莫名的感动,“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把雷锋给忘了,但在这些志愿者身上,我看到榜样的精神正在被传递下去。”王卫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