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无陪护人性化护理”的推广,生活不能自理的住院病人,将得到护士全方位照顾;专业护工或将淡出市场
三·八节到了,对于忙碌在护理一线的护士而言,她们今后的工作是否有什么变化呢?记者昨日了解到,今后她们的工作不仅涉及医疗护理,还要为病 人进行生活护理。近日,省卫生厅下发通知,在全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试点推行“无陪护人性化护理”,也就是说,今后护士 不仅要为患者进行医疗护理,还要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进行喂饭、洗漱、端屎倒尿等日常生活护理。我省惟一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68家重点联系医院之一的甘肃 省人民医院,将在3月底前开展试点。
“无陪护人性化护理”的推出,一方面可以减轻患者家属的负担,但对一线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也是一种挑战。同时,活跃在医院里的许多护工们也在担心,他们以后还有活干吗?……
医护变化患者的吃喝拉撒护士都要管
昨日,记者在省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看到,值班的护士刚刚为一名危重患者换了液体,还没有来得及回到护士站。机敏的护士察觉到患者身体略微地动弹 后,立刻又跑到患者的床前。原来,插了尿管的患者小便了,这名护士俯下身为患者排尿,可能朝夕护理的缘故,护士好像已经对患者的一举一动心领神会。接下 来,她开始用温水为患者擦脸,20分钟后又为患者吸痰……虽然患者不能说话,但记者还是从他脸上看到了一丝笑容。“其实医院早就有规定,危重患者和生活不 能自理的患者,我们不仅是提供医疗护理,我们还做他们‘家人’做的事情,擦洗身子、喂饭喂汤、端屎接尿这些事已经习以为常了。尤其是一些无名氏的患者,我 们还要集体捐钱为患者买饭,买换洗的衣服。一次,一个无名氏患者居然在康复后不愿意出院了,可能把我们都当成了亲人……”值班的护士说道。
保障措施多措并举把时间还给护士
日前,省卫生厅下发的《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甘肃省实施方案》要求:对生活不能自理者给予完成生活护理;对生活部分自理者,给予协助完成生活护理;对于生活能够自理者,应提醒和指导完成生活护理。
也就是说,住院的患者,如果没有生活自理能力,那么护士除了承担临床医疗护理之外,还要管患者的吃喝拉撒。而为了支持这一举措,省卫生厅还要求各医 疗机构,要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数量。清理非护理岗位占编人员,从“进人”和“归队”两个角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临床护理岗位的人员配置。全院的护士总数要大于 医生总数,临床一线护士占护士总数的比例不低于95%,示范病区的床护比不低于1:0.5。
与此同时,还要求简化护理文件书写,采用表格化护理记录单。护士只需填写体温单、医嘱单、危重症患者护理记录单,取消一般患者护理记录,采用表格化护理记录单,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患者提供直接护理服务,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理还给患者。
面临问题护士能忙得过来吗?
家属担心
的确,“无陪护人性化护理”服务方便了病患,减轻了病患家属的负担,但与此同时,这种新型的护理服务模式也在挑战着传统的护理观念和传统家庭观念。 昨日,记者在省人民医院和兰大一院随机采访了10个病区的20多位患者家属,其中,不少人对这种新的护理模式和护士能否真正坚持下去表示“怀疑”。“病人 这么多,吃喝拉撒的事情都让她们干,那需要多少护士呀?这可能吗?如果病人病情严重,我觉得还是家属陪在身边好一些,万一有个啥变化,护士能保证守在身边 吗?现在住院的患者太多了,到处都是病人,值班的护士忙得连液体都换不过来,这些能让人放心吗?”来自白银的王先生说。
人员问题
据兰大一院护理部主任张彩云介绍,我省大医院的护理工作中,对于危重患者的吃喝拉撒,其实护士们都进行了日常生活护理,但是,由于护士人数少、医疗 护理任务重和病人家属不放心等因素的影响,只能在重症监护室、神经内外科等部分科室实施。一些患者家属担心自己亲属得不到更好的护理,选择了自己陪护,经 济条件稍好一点的还请了陪护。省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病房外,患者们将这里的候诊区当成了“家”,他们在排椅上休息一会后,就到病房门口催问护士,自己的 亲人需不需要“照顾”。兰大一院决定今日起,在我省专业卫生学校招聘一批护理业务精的护理员。
深度探讨新护理体制下护工路在何方?
据省卫生厅医政处处长滕贵明介绍,随着我省“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启动,随着高素质、人性化专业护士担负起患者的日常和医疗护理,那么,目前活跃在各医院的护工们将逐步退出医院。
据了解,兰州市目前约有数千人的职业护工,仅大型医院每天就有100名左右的护工在工作。如果将来真的取消了医院陪护,那么,他们该何 去何从?昨日下午3时许,在兰大一院妇科病房里,一位来自地县的46岁护工王秀,正忙着为一位60多岁的奶奶整理被子。王大姐说:“我每月能挣1500元 左右,与在老家种地相比,收入已经算很高了。万一这个活干不成了,就只能另找出路了。”
对于许多护理公司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一位陪护公司的负责人说,目前大医院的院内清洁都全部承包给了清洁公司,相信“护理外包”也可能是大势所趋。到底是机遇还是挑战,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