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国护士网为首页 | 中国护士网专注于知识的分享,因为专注,所以更好!
分享到:

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精神科护士长张桂英获国际护理最高奖

来源:  作者:

  1973年10月到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工作,曾先后在政工科、党委办公室等部门任职。现为医院医疗市场开发办公室主任。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盛况已永远载入史册。就在这一天,在黑龙江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里,成立了新中国第一家神经精神病医院——东北军区卫生部精神病医院,它就是今天的四平市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

  医院历史

  战争时期收治另类伤员

  在四平市的中央西路上,绿树掩映着一片错落有致的新式建筑,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就坐落在这里。医院内,一栋带有日式建筑风格的平房见证了医院的历史。陈立金介绍,这栋历经硝烟的平房曾是侵华关东军的陆军医院,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7年。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战争的残酷性,医院接收的军队伤病员中,还有精神病人。由于伤病员和精神病人混在一起很难管理,于是医院决定将全院的精神病人集中在一起,组建了一个休养连,让他们接受专科治疗和重点看护。

  起初医护人员全部是男性

  据医院老职工唐永海回忆,1950年4月,医院正式从黑龙江省迁入四平市。当时,医院房屋很简陋,四周都是荒地。全院一共才100多人,而且都是男的,其中只有两名军医,护理员大部分是刚从佳木斯卫生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的工作就是看住病人。

  老职工孙耀祥说:“由于建院初期专科护理人员少,大伙都缺乏经验,护理员们对患者没有太好的办法,只采取单一的关押、封闭式的看管。病人一时都安静不下来,整天就像是在战场。”

  据统计,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医院收治了在战争中患有精神疾病的伤病员1500余人,经过医院的精心治疗,有数人痊愈后重返战场。

  还曾接收过国外患者

  现年66岁的张仲春时任医院护士, 张仲春说:“我学的是护理专业,1962年毕业后来到医院,当时医院已经进行开放式管理,医疗事业也在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后来,医院成立了精神病防治研 究所,设立了心理研究、遗传研究、生化研究等科室。上世纪60年代中期,医院整体技术水平在国内同类专科医院中占据优势。东北地区及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而 来,医院还曾接收过远渡重洋而来的国外患者。”

  患者掐脖她死里逃生

  张桂英,39 岁,现任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精神科护士长,在精神科护理岗位上一干就是近20年。她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她正在病房查房,一名躺在病床上的患者突然 起身双手死死掐住了她的脖子。她当时就傻了,感到特别恐惧。虽然工作了这么多年,尽管早有思想准备,但这一次的突然袭击还是令她没有想到。幸好这时患者的 家属从卫生间回来了,并和闻讯赶到的工作人员一起把患者有力的大手掰开。

  在精神病患者中,自残、自伤、打人毁物、冲动行为屡见不鲜。张 桂英说:“精神病人是特殊的患者群体,在外人看来,他们缺乏理智、缺少感情,而且危险,既是社会的负担,又是家庭的累赘,甚至因此而被家人抛弃。但在这 里,我们惟一需要做的就是减少他们的伤痛,通过治疗让他们的病情尽快好转。”

  觉得亏欠家人的太多太多

  人们把护士称为白衣天使,而精神科的护理人员更需要有天使般的善良、纯净的心。这些年来,张桂英对患者倾注了全部心血,却放弃了很多照顾家人的机会。

   1995年初,张桂英产假没休完就提前上班了,经常起早贪黑忙于工作,少了很多对女儿的照料。一天晚上女儿突然高烧,呼吸困难,被医院诊断为急性肺炎, 伴有心衰,抢救了三天,女儿才转危为安。女儿8个月大的时候,她要去吉林市参加试验课考核,女儿没断奶,不得不带着,由于那年洪水冲毁了铁路,张桂英抱着 孩子,带着老母亲在站台上足足等了5个小时的火车。

  女儿上学了,她不能像其他母亲那样接送,只能经常由孩子一个人上下学。时间长了孩子 也懂事了,对张桂英说:“妈妈,我知道你放心不下病人,你工作忙就去忙吧,我可以照顾我自己了。”每当看到同事的女儿在妈妈的身边撒娇的时候,张桂英的心 里总涌出一种对女儿愧疚的酸楚……

  张桂英的爱人一次去外地出差,不慎摔伤,造成左腿胫腓骨骨折,卧床3个月,张桂英只陪伴护理了一周便去护理那些精神病人了。丈夫开玩笑地说:“我娶了妻子,也同时娶了妻子的事业。”一句玩笑代表了丈夫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2009年5月12日,张桂英凭借她在护理工作中的出色表现为吉林省捧得了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今年10月份,张桂英将去北京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