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护理文学

回首护理改革 体验护理人生

来源:中国护士网  作者:李庆功  (查看评论)

回首护理改革 体验护理人生 

——记美国华裔护理专家吴袁剑云博士

立达国际健康服务研究中心 李庆功

此文,将以中国一名男护士的亲身经历为线索,简要介绍了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终身教授吴袁剑云博士的中国经历。眷恋祖国,热爱祖国,是她20年来一切努力和今后继续努力的逻辑起点和动力源泉。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体验护理人生、回顾护理过去、思考护理现在和展望护理未来。中国护理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离不开每一名护理人员的个人努力。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于中国护理究竟意味着什么?也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予以思考。

人生奇缘

在河北平原的滹沱河与滏阳河支流的交汇处,有一个美丽的小屯子,树木葱郁,河水清澈,绿草依依,鱼虾嬉泳,蝉鸣蛐唱。多少次,我躺在地上,背起重重的一筐筐青草,一次次美滋滋地等待乡邻的夸奖。直到有一天我即将离去,到衡水地区卫生学校上学。

我崇拜巨人**,感谢伟人邓小平。1979年是中国的大年份,也是我个人的大年份!从此,我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那年15岁,我初中毕业;只能报学校,没有机会选专业。护理(Nursing),是分配给我的职业,就像毕业分配工作一样。我想象着,医生和护士都穿白大衣、拿听诊器给人看病,却不知道护理对于一个男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前路漫漫,我也从此开始了一个男护士的特殊人生历程:1979学护理,1982当护士;1984学护理,1987当护士;1997学护理,2000赴美留学,没学护理;2006回国,也不当护士了。

在衡水和保定两次上学,两次同学男多女少。59名男护同窗,早早地就陆续改了行。是啊!护士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前途,系于所在国护理本身的专业状况。在欧美国家的医院里,男护士或可多达30%,而从事护理行政、研究与教学的男护比例就更高了。

18岁时,我曾手不释卷地读完厚厚的《通俗哲学》(著名哲学家韩树英主编)。但是,这不是要改行,因为我还没有感觉到作为一名男护士的痛苦。28岁那年,我为了改行自学电子计算机。1992年,我通过了全国计算机软件人员资格与水平考试,从此有资格成为一名程序员。翌年中国银行招考,我笔试名列前茅,却在面试的时候傻乎乎地掉进了预设的一个圈套——没人相信一个护士考出这样好的成绩。

东方不亮西方亮。我晋职称了,工资也长了。于是,我决定不改行了。我相信,做饭做得好的,是男性;做护理做得好的,也一定是男人!于是,我开始写文章。题目选定美国护士协会的护理定义(ANA'S Definition of Nursing)。我相信,我不能清楚地理解,绝大多数的别人也不能。就这样,我这第一篇的文章题目就是美国护士协会护理定义的评析,发表在《中华护理杂志》,1994年第5期,第309~311页。

我正在河北省廊坊市的一家医院上班,突然收到一封美国来信!咦?怎么会有美国的来信?寄信人信息印在精美的小贴片上:Chien-Yun (Jennie) Wu, R.N., Ph.D. …… Fairfax, Virginia, U.S.A.;收信人李庆功女士亲展,繁体字。这就是我的人生奇遇!我和大洋彼岸的吴袁剑云博士[Chien-Yun (Jennie) Wu, R.N., Ph.D.],本来素不相识,是她在美国读了我的处女作。

那时候,吴袁剑云博士已经开始了一年一度的中国大陆之行,已经提出了系统化整体护理Systematic Approach to Holistic Nursing Care, SAHNC)这样的中国临床护理改革方案。为了及时了解国内的护理动态,她订阅了好几本国内的护理杂志。

同年夏天,袁博士再次来中国讲学。怀着渴望而又忐忑的心情,我到北京拜见她。在天兆大酒店,我见到了袁博士!从意外接信,到意外相见,仿佛一切如梦幻。尽管当时很紧张,我还是分明感受到她那学者的风度、微笑的面容和热情的欢迎。袁博士竟是如此平等待人、和蔼可亲!在场的还有北京护校校长刘迪成先生。告别时,刘校长笑着对我说:不要紧张,袁博士已经收下你这个徒弟啦

在战乱年代,吴袁剑云博士出生在福建南平的一座财神庙里,父亲是江苏丹阳人,母亲是福建福州人。这座庙今日已是尼姑庵。几年前,袁博士还特地回访,去感受自己出生的地方。袁博士成长在台湾,1967年随夫移民美国。

在美国,袁博士有一份很稳定的工作。她是一名美国注册护士,护理哲学博士,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健康与人类服务学院(College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U.S.A.)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自1990年开始,(数年)以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护理顾问的身份,来中国帮助和指导护理改革与护理专业现代化发展,曾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聘为护理教育改革顾问。

在美国,袁博士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丈夫吴捷博士,美国环境保护署(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资深专家,援华项目委员会负责人,多次来华指导大型环保项目规划。吴捷博士曾在世界银行中国引松入长项目与苏南环保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工程项目贷款审核过程中,提供了关键性的重大帮助。近年来,曾驻美国沈阳领事馆,评估东北地区环境,并到国内多所大学与研究机构做学术交流。吴博士同样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爱国人士。他们有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袁博士曾经风趣地说:我生了三个孩子,拿了三个学位2009年夏天,袁博士再次来华讲学,吴博士陪同,帮助袁博士搬行李。我随行去了北京、天津和武汉,一路看到他们相互照顾、搀扶和说笑,看着这对眷恋祖国的美籍华裔夫妻,我真是感到由衷的欣慰!

吴袁博士夫妇居住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Washington D.C.)近郊的一个高档别墅区,位于美国东部的弗吉尼亚州菲尔范克斯郡(Fairfax County, Virginia)。去过那里的人们,无不感受到美国城市的繁华、现代和文明,也感受到那自然风光的秀美。在菲尔范克斯郡内,坐落着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的四大校区之一。除了菲尔范克斯校区Fairfax Campus——袁博士工作的地方——以外,乔治梅森大学还有阿灵顿校区Arlington Campus)、威廉姆王校区Prince William Campus)和崂道梅森校区Mason in Loudoun)。

乔治梅森大学是一个创新型综合性大学,毗邻首都,位于北弗吉尼亚(Northern Virginia)技术走廊的中心地带。乔治梅森大学在很多学术领域中闻名全美,出过经济学诺贝尔获奖者。其中,健康服务(health care)、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项目尤为出色,为本国和世界培养了大批人才和成功人士。我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期间,多次在电视上看到来自乔治梅森大学的教授纵论时政要题。我们中国的交响乐团也曾经在梅森艺术中心Mason's Center for the Arts)精彩演出。

就这样,我幸运而又奇妙地拥有了一位来自美国的导师,从此开始续写崭新的人生篇章。我心里总是充满兴奋和幸福感。我开始发奋学习。两个月后,我收到了袁博士寄给我的《Fundamentals of Nursing: Human Health and Function》(护理基础:人类健康与功能),很大很厚,1500多页。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英文原版图书,新奇与喜爱不言而喻!

从此,我更加明确和坚定了心归护理、人归病房的信念。1998年,我写一篇题为回归护理:一个男护士的心迹的文章,发表于《当代护士》(1999年第1期,第19-21页),记录了我当年的心境、感悟和对于袁博士推行的系统化整体护理的理解。不久,此文引来一封陌生人的来信,一位改行攻读运动医学博士学位的女士在信中表述了她对于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极大兴趣和高度肯定,透露了她对于离开护理的后悔之意。

在这篇文章中,我写了这样一段话:“‘你这样30多岁的大男人,还在病房当护士,这可真有意思!面对种种不理解、讥笑甚至包含鄙夷的话语和眼神,我有时会用近四年来自己在《中华护理杂志》和《山西护理杂志》发表的十四篇文章聊以慰籍,但是,真正使我的新能够居高临下而泰然面对的,是我在护理改革中学习和体会到的世界先进的护理科学,向我展现了无限的希望,也开阔了我的胸襟

多年来,我跟随袁博士学习美国的医院健康服务,思考和探讨中国护理改革。对于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她都通过写信——后来是电子邮件——的方式给与耐心解答。正是袁博士手把手的传授和指导,后来才有我个人的更多文章发表。

1997年,我发表了系统化整体护理:狭义和广义(第5期,第188-190页);1998年,我发表了功能性健康型态::整体护理从理念到实践的一个阶梯(第4期,第141-143页);1999年,我发表了护士收集病人健康资料询问什么(第1期,第12-14页)。这三篇文章都是发表在《山西护理杂志》(现改为护理研究杂志)。我很喜欢这本杂志,因为他们十分欢迎我的稿件,而且不收我的版面费1999年,我在《全国护理专业建设讲习班教学资料及论文汇编》提供了关于当前模式病房建设的思考与改进策略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病人服务部医院服务标准与护理实务标准的文章。2000年,我在《当代护士》杂志上发表了临床护理改革中若干概念与关系(第7期,第23页)。

2000年,在袁博士的协助和资助下,我以交流学者之学生身份赴美留学。为此,我事先通过自学,获取了本科护理11课程合格证书,这样才能达到美国的入学要求。我总共学习护理中专、大专和本科课程长达8年之久,但是,衡水卫校的那三年,美国只给我认证为高中毕业2006年,我回国。如今,我天天做我喜欢做的事情,日日感受着自由学者的充实和惬意。

至此,我的身体离开了护理临床,但是,我的目光仍然关注着护理。袁博士为中国护理设计的系统化改革方案,依然是我执著的追求。虽然中美有国情差异”——往往成为改革畏缩者响当当的理由,但是,天天在医院值班的中国医生们,就真地做到了美国护士天天做的每一件事情了吗?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相信,任何真正了解美国护理的同仁,都会给出一个否定的回答。所以,我们至少应当严肃地对待这样的改革诉求,确立其为一个重大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并且在我国大型教学医院尝试着去做、坚持着去做。

参与中国医改方案设计的一位专家宋瑞霖先生,在《凤凰网》的网络录影中指出:解放医生是下次医改课题。他说,医生和律师,作为高收入阶层是靠政府发工资吗?不可能的,只要是政府发工资的,一定不是社会的最高层。所以,医生本身就应当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一个有本事的医生,他所追求的本来就应当是一个自由的职业……

解放医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只要在Google上键入解放医生这四个字,就可以搜索出3,660,000多条解放医生的呼声和讨论,在百度上,我们也可以找到2,110,000篇关于解放医生的报道。我相信,我们中间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为什么。然而,没有中国护理的改革,就没有中国医生的解放。也就是说,护士不跟趟,医生难解放。这就是我个人要做的研究课题之一。解放医生,意味着真正的公平竞争,意味着提升医疗服务的品质,意味着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难题。解放医生,更意味着重新启动中国护理改革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意味着当初袁博士开创和设计的中国护理改革之路的正确性、必要性和时代性。

我赴美留学没有选择护理专业,但是,护理就是我的新专业——医院风险管理——的坚实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关涉病人安全的问题和领域,都是我所关注和为之努力的方向。实际上,增进病人安全,恰恰也是袁博士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之一,我也是受到袁博士的启蒙,才选定了这样的研究方向。我的第一本个人专著《临床风险管理》,就是袁博士逐字逐句审校的结果。在该书的后记中,我写道:

本书承教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健康与人类服务学院(The College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George Mason University)教授 吴袁剑云博士[Chien-Yun (Jennie) Wu. R.N., Ph.D.]的审校。临床风险管理是美国医院行政管理和病人健康服务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临床风险管理不仅是医院日常的行政管理责任,更是时刻贯穿于临床实务的具体要求和行为标准。数十年来,吴袁博士在美一直从事医院临床健康服务、管理、教学与研究,对于融会于其中的临床风险管理有着全面而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本人在美留学期间,她是我选定医院风险管理为研究与发展方向的启蒙人,且承其教导与帮助甚多矣。在此,我要特别向这位深切眷恋着祖国,多年来为中国病人最终能够享受到国际先进水准的健康服务而付出大量心血的导师,表达我最真挚的感谢、感激和赞赏。

至少,我还不想完全离开护理这个独特的领域。我曾把青春和热血投注其中,至今留恋我在病房里度过的岁月时光,留恋医院的各个角落。我不能忘记,我的病人因为感激而叫我跟他一起合影留念,我不能忘记,一位老先生非我膀胱灌药不可——我把贵重的抗癌药物一点儿不浪费地注入患者体内,仅此而已。

我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北京某大学独立学院教授社区护理护理伦理。通过四个学期的教学经历,我对中国护理教育有了更全面和更深切的认识。2009415日,某省护理学会邀请我讲课。我的演讲题目就是:中美护理对比:教育和临床。想起来至今令人心动,讲课结束时蜂拥而上的情景,更有一位老护士拉着我的手说:您今天讲的,就是我这几十年来为之痛苦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啊!于是,我看到了她眼里浸润着的泪水……

我感谢我曾教过的上千名同学们!在我们分手的时刻,你们送给我留言册、鲜花和伤离别这首歌。再次地,谢谢你们!我也要说,我今天开始写这些文字,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写给你们的,以及所有在校的护理学生,还有所有的年轻的临床护士。正是你们,代表着中国护理的未来!我作为一名不算太老的老护士,有责任告诉你们袁博士为中国护理服务20年的艰辛历程和丰硕成果,有责任告诉你们中国护理的这一段璀璨、辛酸和震撼人心的真实历史。我也真诚地希望,你们能够在中国医改的大格局中努力发声,通过新一轮的护理改革真正地提高我们护士的社会地位。在此,我也愿意代表你们——

感恩吴袁剑云博士!20年来为中国护理专业的现代发展所付出的一切!我个人要说:谢谢您,敬爱的袁老师!您不愧是我的恩师,没有您的教导、传授和关照,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功,尽管我还有继续努力的长路要走。您不仅在知识和技能上是我的老师,更是我个人品格修养和人生历练的益友!我个人要说:谢谢您,敬爱的袁老师!如今我不得不开始把您看作一位老人,因为岁月不饶人!人生有几个20年啊!您把其中的一个20年奉献给您深深眷恋着的祖国。我知道,您至今还在指导和帮助您曾协助邀请去的中国护理交换生。我希望,您多多保重自己的身体!

实际上,大家要想了解袁博士,只要记住这样八个字:眷恋祖国,关爱国人。只要是为了中国病人好,就是她曾经做过的、有兴趣做的和鼓励大家去做的。以系统化整体护理为体系结构的中国护理改革与现代化发展,只不过是这八个字的涵义之一。

希望之窗

感恩吴袁剑云博士!因为您20年的奔波与心血,无不是为了中国病人一样享受到美国病人的享受着的高品质护理服务无不是为了帮助中国护理早日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无不是为了无数中国护士开启人生的希望之窗。

作为您的学生,我知道您听到的感谢真是太多了!在1997年济南的研习班上,众人发言一次又一次地感谢袁博士的辛勤工作。在这种场景下,袁博士站起身来,眼里含着泪说:大家不要感谢我,是我应该感谢大家。虽然我有回国效力的愿望,但是,如果没有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我回来一次还可以,下次还敢来吗

就是这样,20年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袁博士开启的这希望之窗的无穷魅力,激发着一年又一年、而在这每一年中又是一次又一次的邀请您来华讲学。

每一次来中国,袁博士都要走到多个城市,演讲、解答、座谈和参观。一路一路的奔波,一次一次地飞来飞去,从1990年到2009年。其中,我记得只有两次是因为父母病危,没有来。多少人赞叹她对中国护理发展的热忱和对中国护理改革的执著啊!虽然无从统计,但是,袁博士可能是面见中国听众人数最多的一位美籍华裔护理专家。迄今为止,她的足迹已经遍布大半个中国。

每一次来中国,她总是自己在心中默默祈祷:千万不要生病,不能耽误了工作,不要给大家添麻烦。每一次来中国,袁博士都惦念着她离开一两个月的丈夫。这时,她对丈夫的爱,不得不转化为一次又一次的深深歉意。每一次回到美国,袁博士都要躺好几天,才能恢复体力,其中,更有多少次因为过度劳累而发烧、咳嗽、浑身酸痛……所有这一切,又有谁知道呢?好在她有惊人的毅力,即使在暑期大部分时间花在中国的情况下,原来分派给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却一点儿也不耽误!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在美国那样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们说,美国是中年人的战场),她付出的艰辛和困苦,只会比别人更多、更多和更多!

袁博士家住大华府地区(Washington DC)弗吉尼亚(Virginia)境内的一个高档别墅区。美国东部,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仰视衬托在高远的蓝天白云的背景上,俯瞰环绕着一处处开发的人类建筑群,每当秋季来临,红橙黄绿的缤纷树叶更是呈现出一片迷人的景色。袁博士生在大陆,成长在台湾,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随丈夫吴捷博士移民美国。令人惊讶的是,她依然保持着中国传统女性的风俗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她一样要料理家务,为家人做饭,清理上下两层的八个房间和客厅。

作为乔治梅森大学健康与护理科学学院(College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 George Mason University)的终身教授,每个学期都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作为护理研究生和博士生导师,她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的研究工作。

就是这样,袁博士总要提前半年准备下一个暑期的中国讲学课程,包括阅读中国的护理杂志,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调查了解国内的学习需求,有时候还要特别在国内发放调查问卷,力求讲课内容更加贴近国内听众的实际需要和医院的实际情况;包括收集、整理和研究各种信息资料,最后做成课件。

在那个年代,绝大多数的中国护士想不到能够面对一位代表着国际护理最先进水平的美国护理专家。他们围着袁博士提出太多的问题,而且,也无不获得耐心解答和举例说明。

系统化整体护理,曾经令多少人奔走相告!曾经点燃多少护士的人生希望!曾经激发多少护士的专业热情。是的,为了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为了提高护理服务的品质与形象,为了减少护理人员的流失,为了配合国家的改革与开放大业,袁博士正式提出了中国临床护理改革。如何在临床上实施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和文化等多维的整体护理,成为改革和发展中国护理临床的基本实务。

对于每一位临床护士来说,系统化整体护理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我们护士看到了医嘱王国之外的一片新天地,在那里,我们可以独立地观察病人,可以通过富含关爱与技能的交谈和检查收集病人的健康资料,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分析、推理和判断,主动地诊断患者的健康问题,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护理理论、人文知识和操作技能,独立地制定一份护理计划,然后,依然是独立地实施、评价与改良。系统化整体护理,意味着我们中国护士看到了摆脱受人支配和歧视的黎明,从此我们可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袁博士曾建议成立中国护理诊断协会。当年,中国护理界已经集聚起护理改革和国际接轨的极大热情。原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林菊英先生和原卫生部护理中心金乔主任曾在黄山领导了我国第一届护理诊断讨论大会。然而,由于后来的改革变动,中国护理诊断协会” 至今未曾破土出芽,令人遗憾。而当年的北美护理诊断学会,如今业已成为一个有众多国家参与的国际组织。他们每两年开一次大会,目前护理诊断已经发展208项,分为13大类别。

系统化整体护理,是袁博士积30年临床、教学、管理的经验为中国护理改革而设计的科学方案。从狭义上理解,系统化整体护理是指在临床上系统地贯彻护理程序:

•           制定引导护理服务的护理理念;

•           制定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护士职责条文和护士行为评价标准;

•           设立病房护理人员的组织结构;

•           编制标准护理计划与病人教育计划;

•           制定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各种护理表格;

•           制定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护理质量保证与评价系统。

我国医院的护理临床如何改革?这就是明确的、具体的、可行的实施方案。后来,在护理临床改革已经取得相当成效的基础上,袁博士又开始投身中国的护理教育改革。

从广义上理解,系统化整体护理就是把这临床护理改革作为一大系统工程来考虑,包括国家的护理政策法规和各级行政管理,都要以护理程序为护理改革的基础来考虑,所以,各省市的护理质控内容、护士执业考试、各级医院评审和护士晋升职称等,都要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为患者解决问题的整体护理为最高目标。同时,护理教育也要以护理程序为基本框架,提出教学目标设计课程结构,进行课时调整,改良教学和学生评价方法等。结合管理、政策、教育和临床,同时系统化地贯彻护理程序是中国护理现代化的基础。就是这样的中国护理改革设计,理念已经十分明确,结构已经完整,脉络已经十分清晰。然而,中国护理改革竟如此复杂与艰难,需要国家层面上的决心、决策、领导和资源。其实,袁博士早就意识到中国护理改革是艰巨、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她所想的是,只要祖国需要,就会继续做下去。重要的是做好手中的每一件事。就像她精心挑选寄给国内朋友的一张贺年片上写的那样:

造物主啊!

请你赐给我以平静的心情,去面对我一时还无法改变的事实;

请你赐给我以勇气,去做我能够做的事情;

请你赐给我以智慧,去区别开各种事物的不同。

作为一名男护士,那些年的我曾经通过这人生的希望之窗,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投入中国的护理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我曾经发奋学习,跟着袁博士了解到了什么是国际先进的健康护理;我曾经激情澎湃,在键盘上探索护理的专业化和现代化;我曾经废寝忘食,追逐这护理改革的脚步;我曾经不知疲倦,书写我个人对于护理改革的理解和追求

感恩吴袁剑云博士!我个人要说:谢谢您,敬爱的袁老师!感谢您鼓励并扶持我踏上美国的土地,让我有机会在广开视野和清洗大脑的同时,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的确,至少我个人的感受是这样:只有一个人离开中国多年,这个人才会眷恋中国、真爱中国和深爱中国。我个人要说:谢谢您,敬爱的袁老师!感谢您启发我选定增进病人安全和医院风险管理这样一个研究方向!因为您清楚地了解如今也是方兴未艾的国际病人安全运动,因为您的关爱国人福祉的最高心愿,您告诉我,我们中国的病人不仅需要高品质的健康服务,首先需要更安全的健康服务。我个人要说:谢谢您,敬爱的袁老师!虽然我后半生的研究主题已经不是护理,但是,护理永远是我感兴趣的一部分!这不仅是因为护理本身存在着各种病人安全问题,而且是因为您所开启的护理改革这一希望之窗,如今已是解放中国医生的必经之路

袁博士说:20年来,由于国内医疗系统还没有实质性改革,护理的改革在先走一步的情况下,举步艰难。很多护士们充满了改革的热情,但是,环境和系统里有太多改革的阻力和障碍。我见到很多人在改革的路程上痛苦、彷徨。我对这些坚持改革,又要面对各种困难而奋斗的同业们,内心里充满心疼和理解

必经之路

是的,我曾经是个男护士,也不会因为社会偏见而隐去这段人生之路。回国后,我曾经去看望一位老院长,感谢他在我赴美之前的支持。他问道:你现在做什么?我说:教书。他接着问:社区护理。听到护理二字,我看见老院长微笑着,撇了撇嘴……

命运,使护理成为我人生的必经之路,因为我没有个人选择的自由。其实,我倒是觉得,只有护士,才有压力去开辟一个新领域,例如医院风险管理;如今,我可以自豪地把自己比作中国医院风险管理的拓荒人。同时,我18年的临床护理经验,恰恰为我的这个新专业发展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护理,也曾是我个人的必经之路,因为我需要练就面对众人的演讲能力,不然,怎么能够开始今天的医院风险管理培训服务?

然而,我重点要说的是另外一种必经之路。这条路,事关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事关中国医生的真正解放,事关每一位年轻护士的个人前程。这条路,就是袁博士开创的中国护理改革之路。

就像我不隐讳自己曾为男护一样,我也坦然面对中国护理改革曾经遭遇挫折的历史事实。未经深入研究的国情差异四个字,使得多年来全国各地医院为之不懈努力的临床护理改革陷入停顿。这是何等可惜啊!上个世纪末,中国已经建立起无数个 模式病房,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如何在护理管理和护理临床上系统化地贯彻护理程序。

作为当年护理改革的积极参与者,也作为美国医院护理临床的亲历者,我认为中美两国医院确有差别,但是,这不应成为放弃护理诊断、避谈护理程序和否认护理改革的理由和借口。我这样说,不是感情用事。如果不是全部的话,很多经由护理诊断而识别的患者健康问题,我们的护士因为没有护理程序而没有关注,同时,我们的医生也没有给予充分和细致的解决。有争议,本来是很正常的情况。问题是要沟通、讨论并求得共识。至少,中国的一些大型教学医院应当坚持当初的模式病房建设,积累经验,以备日后普及推广,而不是一声令下而全国皆停。

这种一声令下,着实令当时的我陷入迷茫。不过,今天的我,已不再困惑。不仅如此,我还意识到,中国护理改革,应当成为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当成为整个国家改革前行的一个乐章!只有这样,中国护理的改革才能够有突破、有进展、更彻底、更成功。换句话说,中国护理改革的成功,仅靠护理界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当初一声令下的时候,还是时至今日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护理界还没有人能够突破这种护理界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桎梏,也人去呼吁、去研究、去沟通、去协调……

护理改革这一希望之窗和艰难之旅,不仅是我们护士个人或只社会尊重的必经之路;也是医生个人获得彻底解放的必经之路。

多点执业的尝试,不是解放医生。姑且容我日后对此作专门的研究和论述。我们的广大医生要明白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医生和律师,作为社会的高收入阶层是靠政府发工资吗?不可能的,只要是政府发工资的,一定不是社会的最高层。所以,医生本来就应当是一位自由职业者。或者说,一名有本事的医生,他所追求的本来就应当是一个自由的职业。在取得足够的临床经验以后,我们的医生在社区开设自己的诊所,或者三五成群地经营一家医疗服务公司,然后,成为跟医院平起平坐的独立法人,并且跟医院建立起一种合作共生的协议关系——这一天的到来,才算是真正的医生解放。

只有像这样的解放,医生才能够致富,而且名正言顺地在阳光下致富;只有像这样的解放,医生才能够从根本上除去天使变白狼这种不公平的恶名,以及摆脱自己的道德困扰与良心自责;只有像这样的解放,我们这些生不逢时的医生才能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将自己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发挥到最佳状态,从此,心灵获得自由和新生,家庭获得安宁和幸福。

既然如此,我们必须思考,这样一种解放医生的大趋势,对于护理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护士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有朝一日医生纷纷离开医院得解放,患者不是都留给我们护士了吗?尽管,可能还有少数几名年轻的住院医生和实习生可以帮忙。如果这一天到来了,我们的护士能够让医生放心他们的住院病人吗?我们的护士怎么能够动不动就打电话把医生叫回病房?如果是这样,他们又怎能得解放?

有朝这一日,迟早会到来!很多医生的月收入如今(或曾经)已有上万甚至数万元人民币,即使按照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标准连升三级,也不能解决医生理所当然的高报酬问题。

解放医生,意味着真正的公平竞争,意味着提升医疗服务的品质,意味着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难题。解放医生,更意味着重新启动中国护理改革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意味着袁博士开创和设计的中国护理改革之路的正确性、必要性和时代性。

没有中国护理的改革,就没有中国医生的解放!或者说,没有中国护理的改革,就不可能有中国医生的真正解放!这是因为,护理改革之目的,就是在医生离开医院的情况下,培养临床护士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病人健康问题的能力。这就是袁博士反复强调的贯彻护理程序。

我手头上,至今保留着北京世纪健康文化中心制作的一个书签,上面印着:在护理管理与护理教育中系统化地贯彻护理程序,是我国护理现代化、专业化的基础。——袁剑云博士

下面,我要问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对年轻的临床护士和护理学生们提出的:在你们的护理本科学位证上,写的是什么学位?我知道,是理学学士。为什么不是护理科学学士?因为我国的护理,至今还没有被正式承认为一门科学和一门专业。在美国,护士念的无论是本科教育项目还是研究生教育项目,拿到手的都是冠以护理科学的学位。

在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各专业领域开始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然而,在国家多部委的讨论会议上,很多人提出不应当给护士评定职称系列(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和主任护师)。但是,护理界的领袖们就据理力争。然而,这种据理力争的结果却是,护理工作的确很重要、很辛苦,可以和殡葬工一样,享受特殊津贴,但是,还是不能享有专业技术职称。

至此,我们大家想想看,中国护理为什么如此没有社会地位?这里,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一定不要怪罪这个社会。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大哲学家黑格尔也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为什么我们护士遭受歧视?

请我们试着扪心自问:我们护士帮助病人做了些什么?还能多做些什么?我们护士帮助医生做了些什么?还能多做些什么?我们护士帮助病人家属做了些什么?还能多做些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给大家制作了一个对比表,这是我在某省护理学会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讲给学员的一部分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中国的护士没有做那么多事情。没有做那么多的事情,我们就没有那么大的价值,就不会享有那么多的尊重。这样一种逻辑,是不是很简单、很清楚、很合理呢?

 然而,解放医生,必然要求我们护士做那么多的事情!从此,我们护士就会在社会上展现出更大的价值,自然,我们护士就会享受到更多的尊重。

这一切,又当如何实现?沿袭执行医嘱 事务性工作的模式显然行不通。1990年之前,中国的护理就是这样的!在那个落后的年代,中国的护士认为,肌肉注射、静脉输液、灌肠、导尿,是他们日常工作中技术含量最高的那部分临床活动。他们除了执行医嘱以外,不知道自己还能够主动地帮助病人做什么,帮助医生做什么,帮助病人家属做什么。越是聪明、有理想的护士,越是感受到护理工作的痛苦,因为他们深切感受到,护理不是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领域,不是一个值得他们为之努力一生的职业。于是,恢复高考后的大批按分数录取的男护士,99%脱离了护理职业。

这一切,又当如何实现?只有袁博士开创并为之奋斗的、系统化贯彻护理程序的中国护理改革!

因此,为了我们护士能为社会多做些什么,为了医生彻底得解放,我们盼望着中国的护理改革能够从停顿中重新启动。否则,等到国家在解放医生这件大事上玩真的时候,才开始考虑重启护理改革,为时晚矣!到那时,本来就生不逢时、日夜笼罩在医疗纠纷阴影中时刻如履薄冰的中国医生们,就会怪罪我们——中国护理界!

我这样呼吁,本来不是为了我个人研究医院风险管理的需要,因为我的生命已经是下午两点钟了,已经不再是早晨八九点钟了;我这样呼吁,也不是为了袁博士继续她的中国改革之旅,因为她也老了,即使心有余,也怕力不足了;我这样呼吁,正是为了争取一片蓝天!为了我们的护士们,能够从此获得专业自治和社会尊重,为了我们的医生们,能够从此真正得解放。

感恩吴袁剑云博士!我个人要说:谢谢您,敬爱的袁老师!感谢您在祖国大地上广泛播下了系统化整体护理和模式病房建设的种子,这样,解放医生的全国努力将至少不会从零开始。我个人要说:谢谢您,敬爱的袁老师!感谢您为祖国设计了要素完备、结构清晰、上下各层面系统化的护理改革方案。从方法论上讲,您的设计理念值得借鉴到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案设计中去

是的,我个人可以放弃护理,集中精力做我能做的、做我想做的;是的,袁博士也可以说:做我能做的。是的,个人事小;国家改革,事情再小也是大事。如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强调做我们能做的,那可不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世界级难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系统化的理念和设计,口号再响亮,种种年活动月活动再频繁,也是难以成功啊!

当初,系统化这三个字被删掉,理由是后面的整体护理四个字中间已经有了整体,那么,既然系统是一个整体,那不就重复了?其实,整体的英文是“Holistic”系统化的的英文是“Systematic”,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系统化整体护理,就是中国护理在政策、标准、教育、研究、管理和临床等各个层面上同时贯彻护理程序现代化改革方案。

如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必须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改革方案,否则,就好比高喊职业道德制止不了医生拿回扣一样,改革之举将徒劳无功。这样的徒劳无功,在Internet上早已是怨声载网。不信,上网看看医生们都在说些什么,护士们都在说些什么,院长们都在说些什么,政协委员们都在说些什么。

系统化的理念,根本不是什么晦涩难懂的概念。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一种最通俗的解释。没有中国护理改革的成功,就没有中国医生的真正解放,这就是系统化

深圳之行

我们当护士的,三班倒,过年过节也不例外。护理工作,是“24/7”模式的直接病人健康服务。如果不是护士长、护理部主任,哪有什么时间和机会远程旅行?

18岁衡水卫校毕业,被分配到武强县医院工作。那时,我在外科,不过,我们同时也要负责妇产科的治疗。头一次远行,是跟着救护车到石家庄,护送4名大面积严重烧伤的患者到河北省人民医院。第二次是去沧州买白大衣,不知道为什么安排我跟车去。后来,还又去过一些地方,不过,都是北方。第一次南下,是在1999年。那也是我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

这年的614日至19日,中华护理学会、深圳市医学培训中心和深圳市卫生学校联合举办了全国护理专业建设讲习班。在《教学资料和论文汇编》中,有我翻译的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病人服务部医院服务标准与护理实务标准北美护理诊断协会护理诊断分类1999-2000”。这些翻译,都是在袁博士的指导和审校下完成的。

另外,我还专门为这次学术会议写了一篇8页长文:关于当前模式病房建设的思考与改进策略。后来,我没有向杂志正式投稿,因为我很知趣,我在文中说了很多实话。

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曾熙媛先生在贺辞中说:本次全国护理专业建设讲习班的主题是:为了配合护理改革,探讨如何全面进行护理专业建设,促进中国护理专业发展。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袁剑云博士来华讲学,相信袁博士带来的护理专业发展信息、新理论和新知识对全体代表将是启迪,是收获,是促进中国护理专业发展的动力。希望代表们在研讨中结合国情,充分切磋,获得实效,共建护理未来的辉煌!

第一节课开始了。袁博士把一张护理诊断的彩色投影片展现在学员们面前,手里拿着一本英文的护理诊断书说:在你们汇编的学习资料部分,列出了最新的中英文对照的护理诊断项目。这里,笔者给大家解释一下,这本护理诊断书的英文名称是:Nursing Diagnoses: Definitions Classification1999-2000,翻译过来是《护理诊断:定义和分类1999-2000》。这是北美护理诊断协会的学术产品。

袁博士接着讲到,北美护理诊断协会(North American Nursing Diagnosis Association, NANDA)每2年召开一次会议,讨论并决定增加和修订护理诊断;最近一次会议,也就是第十三次护理诊断会议,是在19984月召开的;相应的这本新书到19994月才出版;本次会议删除了结肠性便秘这个护理诊断,新增21个护理诊断,修订37项护理诊断。到2000年下次NANDA会议之前,这些护理诊断不会改变,共计148项护理诊断;新增的21项护理诊断,已经按其隶属关系,被分类归入现有的护理诊断分类系统……

学员们通过这些信息感受到,国际护理是如此执著地持续追求更高的专业境界。

我记得袁博士把“NANDA”这一缩写字读作南达。袁博士拿到这本新书的时候,已经迫近启程回国。袁博士密切关注南达的会议和出版信息,为中国护理同仁带来最新的国际护理专业信息。大家都知道,美国尊重知识,保护版权。所以,美国的专业图书定价很高。这种高价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专业图书至少每两年更新一次,因为无论在什么学科领域,总有新的科学研究结果发表出来,总有新的思考、创新和观点。这就是一本书为什么会有第N版的原因。有一次我在美国买书,袁博士嘱咐我:如果你买的不是最新版,那么,这本书已经陈旧了

课间休息了,大部分学员没有离开座位,继续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或者相互讨论着什么,兴奋和满足溢于言表。我穿过围向袁博士的人群,走出阶梯教室。漫步走近人工绿地,信手抚摸着不知名的灌木绿叶,仰头观赏那高高的椰子树。在深圳市内的一个院落内的这番景象,似乎足以让我这个北方人,稍加想象就能够领略到那南国葱郁绮丽的夏日美景。

在这次学术会议上,袁博士的授课内容很丰富,除了南达的护理诊断以外,还有护理措施分类系统和护理结果分类系统、美国专科护士认证、临床路径和个案管理,等等。而且,袁博士结合国内护理发展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实施建议。

袁博士在讲台上的一言一行,展现出对听众的尊重与关爱,鼓励平等参与,娴熟地营造开放式的讨论氛围。她的演讲严谨而又不乏幽默。是的,这就是比较典型的美国教授的讲课风格。一位来自上海的护理专家,多次主动提出问题。我不知道这位专家的名字,但是,我记得她戴着一幅别致的眼睛,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令当时的我钦羡不已。

然而,当时袁博士毕竟在美国已经居住30多年了——在讲到美国专科护士资格考核与认证的时候,因为首次获取证书更新证书的考核内容与方式迥然不同,为了进一步分清概念,她却一时找不到一个更中国式的用词。

于是,她走近一名年龄最轻的小姑娘面前,俯身笑着请她帮忙,拍拍肩膀鼓励她。小姑娘站起来,高兴地脱口而出:就是换证!全场立刻响起赞美的笑声。袁博士也笑了,十分喜爱地谢过小姑娘,继续讲:首次获取专科护士资格证书需要参加考试,而换证只需要足够的继续教育时数和足够的临床实践时数

在这6天的会期内,300多名学员共同度过了一段紧张、兴奋且美好的时光。在充满南国风味的餐桌上,大家结识了不少老师和朋友。来自全国各地的医院护理副院长、卫生厅医务处处长、护理部主任、护理校长、护理教师和临床护士,千里迢迢聚首深圳。他们从关心自己的专业成长和求知的渴望中来,他们从对自己医院护理改革的思考和希望中来,他们从关注中国护理如何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探索中来。其中,一位来自新疆的护理系主任,在参加完香港的一次学术会议后,放弃香港免费提供的返程机票,为聆听这次的研习班而一直等候了8天!

我还有幸结识了一位湘江才女——陈野女士。她是《中国卫生政策杂志》社社长,兼《当代护士》杂志的副主编,一位在国内很知名的卫生文学作家。她的文笔令人叹服,作品颇丰;她还有高超的摄影技术和超高级的摄像机。在这次会议期间,陈社长作了专门的采访报道,并请袁博士为她的杂志题词,作为卷首语。如今,陈野女士已是袁博士的好友。

讲习班还邀请了北京、珠海和香港的专家授课。袁博士没有在下榻的酒店休息,而是跟别的学员一样,静静地坐在后排座位上,认真听讲,不时地在小本子上作记录。一位来自东北的校长很感慨:袁博士真是一心一意地想把中国护理发展好啊!他在下面听课,不单纯是谦虚,而是在用心了解中国护理

19日下午5时,闭幕式开始。因恰逢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曾熙媛先生接受国家主席**颁发的南丁格尔奖而未能到会,特由中华护理学会护理继续教育部李剑媛主任代表中华护理学会和曾熙媛理事长本人,就中国护理改革和护理专业的现代化发展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祝贺这次学术会议的圆满成功;向袁博士又一次不辞辛劳地归来讲学,帮助祖国护理发展表示深切而热诚的感谢,并且赠送了礼物——袁博士回国讲学,从来不收讲课费,而且常常自购中美往返的机票。

闭幕式后,许多学员涌向袁博士要求签名留念,有的签在学分卡上,有的签在书上。更有争先恐后和袁博士合影留念的喜笑颜开的人们。

车次和航班不同的交通工具,又把聚首深圳的护理同仁们送回祖国各地。袁博士将留下来主持深圳的护理教育改革项目。她接下来的行程,是应福建省护理学会和福建医科大学的邀请,去福州讲学。是年,已经是袁博士第十个年头奔波在祖国大地上。袁博士在开幕式上说到五年来的护理改革这几个字的时候,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哽咽的话语顿时震撼了全场听众的心,有的甚至被感动地流下热泪。

我也踏上归程,回到我当时的医院(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心医院)。虽然是自费往返,却收获甚丰。我满怀欣慰和自豪,带着袁博士在课上举着的那本书——Nursing Diagnoses: Definitions Classification 1999-200——坐火车回到北方的京津走廊——河北省廊坊市。

这只是一次深圳之行。袁博士究竟在国内讲过多少次课,那可多了!然而,没有人去记录,包括她本人。大致上,袁博士的研习班或讲座等学术活动,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           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建设;

•           护理程序的系统化;

•           系统化整体护理;

•           护理实践标准;

•           现代美国的护理教育发展与改革;

•           护理专家的概念和课程设计;

•           各类课程现代化和设计;

•           临床路径;

•           个案管理;

•           护理标准语言;

•           护理结局分类;

•           现代化的护理记录;

•           临床带教;

•           护生临床实习评价;

•           循证护理。

专栏侧记

1998年,我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心医院泌尿外科工作,我当时的职称是主管护师。当初泌尿外科要我,就是因为我是一名男护士。有趣的是,因为泌尿外科男性患者较多,只要我当班,备皮和导尿就差不多都是我的事儿(我经常主动要求)!。我和我的病人、护理同事和医生朋友们,一同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至今,我还很留恋那些岁月,而且,因为离开那些穿着“病号服”的病人和那熟悉的医院环境,我会不时地感到一丝惆怅。

除了在医院工作以外,我还有两份社会兼职。在那些年,我是《山西护理杂志》的编委之一。后来,这本杂志更名为《护理研究杂志》。另一份“业余”工作与中国护理改革有关,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知道《当代护士》这本杂志吗?那是来自湖南长沙的一本杂志,很漂亮。从19994期至2001年第1期,该杂志专门开设了“护理专家谈护理改革”这样一个专栏,共10期。专栏主持人是理论医学专家王鸿飞先生,特约顾问是吴袁剑云博士。每一期专栏有数名特约嘉宾——中国各地的护理界精英。

专栏主持人王鸿飞先生负责确立和撰写讨论议题,组织全国各地的护理专家进行讨论。我负责编辑和整理主持人、袁博士和各位护理专家的草稿。最后,我将认真处理过的文稿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美国,由袁博士修改和审定。为此,袁博士给我寄来美金,用于购买电脑和传真机。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美元是什么样子,备感新奇。

在第2期专栏上,原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现任我国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先生说:“在创建‘三级特等’医院、探索现代化大医院新模式的一系列改革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护理改革在医院发展建设中所起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医疗和护理,不应当是主辅关系,都是医院的主体。我们要把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护理改革,放在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的位置来看。实践证明,谁能早一点认识,谁就早一点感受到护理改革给医院发展建设所带来的成果和勃勃生机”。

积极参与护理改革专栏讨论的国内护理专家和院长包括:马晓伟、潘蕴倩、曲维香、杜益平、于艳秋、王启云、包家明、石贞仙、姜安丽、苏兰若、黄津芳、姜小鹰、任小英、叶自雯、殷磊、搂建华、母泽林、李向东、李春华、曹建新、魏日宏、张海燕、刘美玲、许玉华、张世风、张萍萍、钟玲玲、徐翠霞、摧惠荣、蔡志翔、薛平、方茵英、高颖、牛小林、吴玉琴、金小鸥、郭军、陈可清、李庆功。

其中,有不少护理院校领导,还有3位医院院长。不过,他们多数是来自全国各大医院的护理部主任,有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如此群英荟萃,反映了大家对于护理改革的期盼、热情和信念。

其中,有不少护理专家多次参加讨论。或者,十多位护理专家讨论同一个议题,例如,“如何激励广大护理工作者热心投身护理改革”。在第3期专栏上,我讨论了护理诊断的内涵与护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实践和研究的关系。在第4期专栏上,我介绍了“功能性健康型态”对于理解和实施整体护理的意义。

作为特约顾问,袁博士认真阅读每一位护理专家的文稿,然后有针对性地写出自己的专家意见。她每次都写很多,这就让大家能够学习到很多。同样,这10期专栏,也是我个人向袁博士和其他护理专家学习的好机会。

我很佩服袁博士的敬业和勤奋。我知道,作为乔治梅森大学的骨干教授,袁博士每学期都要在承担比较繁重的教学工作,包括带硕士生和博士生。我很敬佩袁博士严谨治学的精神,对于概念的中文表述要求准确,对于一个问题予以反复讨论,通过电子邮件来回“Re”(回复)多次甚至数十次。同时,我很赞赏袁博士时刻为他人着想的关爱情怀。例如,她告诫我,写文章一定要考虑读者是不是容易理解这些文字,所以,语言表达应当清晰、简洁和通俗。坦白说,我也很喜欢袁博士的台湾式的中文表述,经常令人耳目一新。

袁博士生在大陆,长在台湾,求学与工作在美国。迄今为止,她在美国42年了。她写繁体字,使用四角拼音,典型的老华侨。但是,为了中国护理专业的现代化发展,她需要和大陆同胞进行大量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在1994年,她下决心学习我们大陆的字母拼音。当时,我怀疑她能否坚持下来,因为我知道,她毕竟已经50多岁了!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况且,她的日常教学工作总是十分繁忙。作为知名的专家学者和硕士生与博士生导师,时间总嫌少!要做的事情,而且是比学字母拼音更加重要的事情,又总是太多、太多和太多!

然而,袁博士说:“凡是中国护理改革需要的事情,都是重要的事情!”就是本着这样一种理念,她每天按计划学习字母拼音,练习在键盘上输入简体字。有一次她在电子邮件上告诉我:“你知道吗?我写着两行字,我打字打了30多分钟!”。在这句话后面,她还加了一个“:-)”(笑脸)。半年后,袁博士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键入简体字了。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

是的,有志者事竟成。在这里,我也愿以此同各位年轻的护理界朋友们,共勉!

无论是谁,要想了解中国的护理,可以访问医院病房,听护士说什么,看护士做什么。除此之外,浏览中国护理界出版了哪些专业书籍,同样是一个最有效途径,而且,可以看到中国护理的最高水平。

我是1979年学护理,1982年当护士,1984年又学护理,1987年又当护士,1997年又学护理,2000年赴美留学。这次,我学的医院风险管理。2006年回国后,我就有了两个专业:护理专业和医院风险管理专业。

我喜欢买书,经常到书店。在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代,乃至1990年代初,我只能看到书架上摆放着为数不多的几本护理教材。还有一本,就是我国著名的护理专家、中华护理杂志主编吕式媛先生编写的《护理操作规程》,深绿封面,没有任何图饰。后来,又出了一本《护理医学问答》,很厚,涉及各科疾病的护理。这就是当年的中国护理文献的大概情况。

护理究竟是怎样的一门学科?读了这些书,我给护理画的像就是:(1)护理就是一系列操作,包括在铺床的时候怎样把床单折出一定的角度;(2)护理就是医学的一部分,这完全符合护士执行医嘱的角色。长期以来,我们很多护士甘愿护理隶属于医学,似乎,这样可以抬高护士的身份和地位。然而,正是由于护理的这种不独立的隶属地位,令千百万护士懊悔和沮丧,包括很多聪明、有志向和有创造力的女护士,男护士就更不用说了。

1991年之后,袁博士几乎每年暑假来华讲学。她是那么地满怀热情和期待,冒着酷暑不远万里而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想象她那一路奔波之艰辛。每一次,袁博士都以柔弱的女性身躯,拉着一个重重的大行李箱,里面装满英文原版的护理书籍和资料。

除了这种方式以外,袁博士向她的美国同事要求捐赠原版护理图书。她一本本地自己打包装、搬箱子,自己开车运送到邮局。每年,她就这样一批又一批地带到邮局,自费空运或海运寄给中国的护理院校。就这样,每年返美之后,袁博士自己购买中国礼物,送给捐书的美国同事。这一本本载录着国际最先进护理信息千万页纸张,就像无数颗种子一样遍布中国大地,生根开花。

许多中国护理专家和学者开始翻译、研究、写作、发表和出版。继而,又有众多的护士阅读、学习和理解美国护理信息的中文版。他们只是不知道,这些令人耳目一新和倍感希望的理念、知识和实践,当初是怎样来到中国大地的;他们只是不知道,袁博士曾经为国内学者获得翻译的版权而在美国联系和奔波;他们只是不知道,袁博士曾经一字一句地帮助过很多国内学者的翻译、校对、修改和审阅。

纸上心血

袁博士建议大陆有兴趣的专业人士多与台湾护理界交流,购买台湾的护理图书。的确,台湾的护理实践基本上代表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我们同文同种,没有交流障碍。为此,袁博士曾与去世的台湾华杏书局董事长磋商并在国内建立了购书渠道。

 不仅如此,袁博士还为中国护士亲自撰写和出版了很多中文图书,翻译出版了大量的英文护理文献。此外,他也在国内的专业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推动中国护理改革,从而帮助中国护士能够昂首挺胸,摆脱隶属于医疗的地位,走出受人歧视的阴影。这些作品如下:

1. 《护理诊断、结局与措施:链接北美护理诊断协会护理诊断、护理结局分类与护理措施分类》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

2. 《护理措施分类》,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3. 《护理结局分类》,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4. 《临床路径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护理诊断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6. 《整体护理:临床实践的系统化方案》,北京联合出版社,1997

7. 《药理学及护理程序》,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8. 《整体护理及临床实践》,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9. 《整体护理的系统化实施方案与模式病房建设》,卫生部全国护理中心,1995

10. 美国护士伦理守则:概念基础及实施策略,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810);

11. 护理结局分类和标准化护理语言,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711);

12. 临床路径医院的生存与发展策略,中国卫生政策杂志,20028);

13. 我国建立临床护理实践标准的意义,中华护理杂志,20011);

14. 护理诊断最新进展及其分类系统,中华护理杂志,20007);

15. 护士守则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8,(9)。

《护理结局分类》和《护理措施分类》均是千页巨作。有趣的是,袁博士在2007年就把《护理措施分类》的书稿交给了出版社,就在等待出版期间,美国新版的《护理措施分类》又问世了。于是,袁博士从出版社要回书稿,将新版本中的修改内容和新增内容,一丝不苟地翻译小组翻译为中文,补充到原书稿中。我知道这一情况后,心里很感动,感佩她的不辞辛劳,赞赏她的治学严谨,更加感受到她对于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忠诚之心。

袁博士不仅为我们设计了涉及政策、教育、研究、临床和管理多层面的系统化改革方案,不仅几乎走遍全国各地讲学,还通过大量提供先进的美国护理文献资料、撰写和发表文章、编著、翻译并出版中文书籍,为中国护理专业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我作为从1979年就开始阅读和学习国内护理教材的老护士,深切感受到我国的护理学术著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繁荣过。而这种繁荣当中最先进、最坚实和最耀眼的部分,就是袁博士的这些纸上心血。

填补空白

长期以来,我国护理没有足够重视和强调伦理在护理专业和护理临床中的地位和作用,给学生的讲解也往往是枯燥乏味,空洞连篇。2008年以前,中国没有自己的护士伦理守则。为了中国护理管理的现代化发展,袁博士决定帮助中国填补护士伦理守则的空白。

1998年,袁博士以第一作者和中华护理协会理事长曾熙媛先生共同撰写了护士守则探讨一文,发表在《中华护理杂志》第33卷第9期。

她在文章中指出:护士守则是有关护士职业道德与价值的宣言,它向大众和社会展现护士在健康服务系统中的价值和作用,是每个专业护士在提供健康照顾时应有的专业行为标准,它反映护理专业的整体形象,自1926年第一个护士守则问世以来,护士守则随护理专业的成长而变化,成为衡量每个国家护理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中国护理与国际先进护理逐步接轨的进程中,制定中国的护士守则应开始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此外,袁博士在这篇章中还以附录的形式,分别、逐条介绍了《美国护士协会护士守则》、《国际护士协会护理守则》和《加拿大护士协会护士守则》。后来,在多次学术会议和座谈会上,她曾经一再强调制定中国护士守则的必要性,并提出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

2008512日,在贯彻实施《护士条例》暨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李秀华先生宣读了中华护理学会组织制定的《护士守则》,并倡导全国护士对照守则要求,规范执业行为。

但是,实现《护士守则》从书面文字到护士活生生的思想与行为的转化,仍然是中国护理面临的挑战。为此,2008年,袁博士在《中国护理管理杂志》第10期发表了题为美国护士伦理守则:概念基础及实施策略的文章,介绍了美国新版《护士伦理守则》的九项条款,进而,对于每一条款所包含的重要的理论或概念进行了阐释。

在这篇文章中,袁博士告诫我们,落实护士伦理守则的基本策略,是将条款中的这些概念系统化地贯穿于护理教育、行政管理、医疗机构规章制度、国家政策法规、医疗机构及其护理人员资格认证标准以及护理服务品质评价标准等各个层面。

袁博士还通过鱼骨图护士伦理守则落实的系统化网络,展示了美国护士伦理守则从纸面上的文字落实为护理实践中的责任和义务的系统化机制。她指出,我国《护士守则》的实践,同样需要多组织、多机构、多层次的参与,需要系统地多方面建设,需要环环相扣的机制来保证。

最后,我要说,护士伦理守则只是袁博士帮助中国护理填补空白的一个例子。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无法一一列举。大家可对比现在的护理教材(包括临床护理教材)和过去的护理教材,就会发现有多么巨大的发展变化——其实,今天在校的学生,不知道过去的护理教材是什么样子。这种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护理教材改革,正是以袁博士为主要发起人和参与者的集体努力的结晶。

博爱情怀

1998年第7期《当代护士》杂志上,我曾在“天使心语”栏目中发表了一则短文,题目是“有感于两枝护士专用笔”。那是袁博士送给我的笔,由此引出下列文字:

爱心,作为护理特质终于被“发掘”和“投入”临床,已是现代护理之特色。护士要用爱心护理病人,已成为美国护理专业的一种理念。这一理念反映在他们的护理实践和护理理论中。理念是指导人们思考与行动的哲理、价值观或信念,护理的理念要体现在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

两枝护士专用圆珠笔,美观大方。在它们的笔帽上,印画着一只乖巧的棕色玩具熊。这只小熊头戴护士帽,项挂听诊器。帽前正中不是红“十”字,而是一颗倒置的红桃——爱心的象征;笔尾绕有红、黄、绿、蓝色的四个“CARE”字,意为“关爱”、“多多关爱”,同笔帽上的“爱心”相呼应。笔身修长洁白,一行红字英文是:NURSES ARE PATIENT PEOPLE。一句英语,两种翻译:护士是病人的人;护士是有耐心的人。

这就是护理理念。把它们印在日常工作用笔上,时刻提醒着护士:我要用爱心护理病人。

愿我们快快从“唯操作技术至尊”的残缺与偏激的心态中解脱出来,因为我们不是机器人。愿我们共同努力学习护理科学中的人文科学部分,以真、善、美重塑自我,因为我们相信: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心的结合!

1995年,袁博士为《现代护理报》题词:“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心的结合——愿与祖国亲爱的护理同仁们共勉之”。实际上,这句话首次出现在她的《系统化整体护理》一书的前言中。1995711日,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学术厅里,人们穿着一件件特殊的T恤衫:两侧是中美国旗,中间是象征护理的南丁格尔灯盏,下面就是“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心的结合”。

时至今日,一些在校护理学生,对这一题词也能耳熟能详!而对于当年老一点儿的护士来说,“艺术”和“爱心”是多么新鲜而又令人折服的概念啊!我相信,他们是在自己多年护理职业生涯的回忆中衬托和品位护理之艺术和护理之关爱的。想想看,如果缺失了艺术的成分,缺少了关爱的要素,那么,我们的护理将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机械的、冰冷的或生硬的操作!

为了理解“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心的结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今天有一位产科患者需要护士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第一名护士皱着眉头,显然是为什么事情而苦恼;带着这样一副表情,端着治疗盘,走到病室门前,踢开房门(声音不大),说“几床几床,静脉注射了!”。护士弯下腰,开始了静脉穿刺操作。见回血后,开始缓慢推注药液,用了至少10分钟完成。在这段时间里,护士的表情依然郁闷,一言不发。给药完毕,直起身来,黯然离去,没有关门。第二名护士面带微笑,轻轻推开房门,走到病床前说:“谁谁谁,我要给你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就像第一名护士一样,默默地完成操作,默默地离去,轻轻地关闭房门。第三名护士做了第二名护士所做的所有事情,唯一不同的是,她不是首先扎止血带、找血管,而是首先伸手拉过一把椅子,自己先坐下。一边推注药液,一边和病人唠家常。

第四名护士做了第三名护士所做的所有事情,一边给药,一边指导病人的饮食,偶尔还跟家属开句玩笑。静脉注射完毕,护士掀开被角,察看了病人手术切口和引流管情况,把椅子放回原处,跟病人及其家属说“再见”,轻轻退出,也轻轻地关闭房门,然后快步走到医生办公室,告诉主管医师这名患者的纱布渗血较多。

对照袁博士说的“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心的结合”,我们可以评判这四名护士的临床绩效——行为加结果。第一名护士的行为不够科学,没有应用人体力学原理。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没有少于10分钟,这是正确的,但是,长时间的弯腰会造成护士疲劳和急躁。这不仅不利于护士自身的健康,也增加了快速推注葡萄糖酸钙的风险。第二名护士的行为存在同样的问题,但是,她没有不良的个人情绪和行为表现,而且,关闭房门是轻轻的动作,体现出这名护士对于病人的礼貌、尊重和关心。第三名护士的行为符合科学的要求,而且,通过唠家常这样一种医患互动过程,增加了护患双方的心理舒适,也加强了评估;这就是一种艺术性的活动安排。第四名护士一连串的行为表现,不恰好体现了科学、艺术与爱心的结合吗?

其实,这最后一名护士的评估assessment和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才是“真爱”。

袁博士告诫我们,临床护士做什么事情,往往不是有谁从外部或从上面要求我们这样做,而是我们内心对病人的关爱驱使着我们这样做。许多护理主任对于护理质量管理感到困惑。其实,上面这个例子同时也说明了我们应当怎样进行护理质量管理——行为本位的绩效管理。

就像当年“以病人为中心”开始传遍全国各地医院那样,“爱心”(love)和袁博士经常说的“关爱”(caring),越来越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悉。袁博士不仅从学术层面讲到护理之关爱这一基本要素,更是充分体现在她个人与国内广大护理同仁们的交往过程中。

是的,任何稍微多些接触过袁博士的中国护理界人士,无不感受过袁博士的关爱。是的,她有许多中国朋友,而每一个人都异口同声地称赞袁博士的博爱情怀。是的,“爱”本身的含义就是广博的。我们每个人生而性善,我们每个人也都会有爱。但是,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博爱。

是的,袁博士的博爱,有对丈夫的恩爱,有对孩子的母爱,有对祖国的眷爱,有对患者的关爱,有对学生的师爱,有对同仁的友爱,有对长者的敬爱,还有对缤纷秋叶的喜爱。她的爱,更多的不是体现在言语上,而是体现在真切的关心和实际的行动上……

她出资购买台湾版的《现代护理实务全书》四大卷,送给中国医院的一名热爱护理的护士……

她为热心参与《当代护士》“护理改革论坛”编辑工作的一名中国护士购买了电脑和传真机……

她为在美留学的中国护士,提供很多生活与学习用品,寄送购自中国店的中国食品……

她和丈夫吴捷博士一同开车到机场把中国来的专家、学者和学生接到家里款待,然后,又把他们送到学校、医院或其他机构,有时候,他们夫妇要驱车数百英里。

她帮助护理交换生安排食宿……

她帮助解决异国求学所可能遇到的其他各种问题……

她安慰、鼓励和指导的话语,至今回响在耳畔……

袁博士爱所有支持中国护理改革与现代化发展的中国同事与朋友。19996月,在深圳举行的“全国护理专业建设讲习班”上,袁博士为每一位学员精心制作了一张纪念卡,引用她翻译的一首英文诗:

深触人心的“特殊的人们”

Deanna Beisser

 

特殊的人们,

能够与他人分享自己生活历练的甘辛。

他们言词坦荡,行事诚信;

他们情真意切,同情怜悯。

所作所为无不渗透着他们的爱心。

特殊的人们,

能够在别人面临挑战选择时慷慨相助,

此间纵有恶风和骤雨,不辞亲临。

他们相信自己的特殊,自感荣尊。

特殊的人们,

乐于亲近也更善于关爱他人,

营造生活的幸福与温馨。

他们深知,

爱,才是在生命历程创造新生的源本。

特殊的人们,

正是那些能够真切创造美好生活的人们。

你的意图,总是赠送、关爱和服务。

帮助朋友,

只要他们知道朋友在什么事情上需要帮助。

 

Special People
(by Deanna Beisser)

"Special People are those
  who have the ability to share their lives with others.
  They are honest in word and deed,
  they are sincere and compassionate,
  and they always make sure that...
         ...love is part of everything.

Special People are those who have the ability
to give to others and help them with the changes
that come their way. They are not afraid
of being vulnerable;
  they believe in their uniqueness...
...and are proud to be who they are.
 Special People are those who
  allow themselves the pleasure
of being close to others
and caring about their happiness.
They have come to understand
that love is what makes...
... the difference in life.

Special People are those who truly make life beautiful."
"Your purpose is always about giving,
loving and serving in some capacity."

"Help your friends with the things you know!"

呕心沥血

200911月,我在新浪网开立博客(李庆功:拜博友为师,行公益宣导),设有病人安全、风险管理、医患关系、医疗改革、护理改革、临床路径、循证实践和培训课程等14个栏目。其实,我开这个博客的最初动因,是为了感谢和记述我的人生与专业导师、老师和朋友——爱国华侨、美国乔治梅森大学人类健康服务学院终身教授吴袁剑云博士。

2010428日上午8时,袁老师将住进爱诺华-菲尔范克斯医院(Inova Fairfax Hospital;上午10时,接受髋关节置换术;430日出院。

20年来,袁博士为中国护理的专业化与现代化发展呕心沥血。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是她不得不经受手术痛苦的主要原因。或者——让我说,下图所示的这3本书是主要的病因。这3本书篇幅很大,精装,价格不菲。其中较薄的一本,是另外2本书的链接。这套书,代表了在美国本土也是最先进护理科学发展水平,是21世纪美国护理专业实务的百尺竿头除了英文发表的作品之外,袁博士专门为中国护理的系统化改良发表文章6篇;出版书籍9部。袁博士以自己的心血和健康为代价,把这最新成果奉献给她的祖国。

我实在是没有时间分别介绍这3本书。但是,我可以十分简要地说:运用6个步骤的护理程序,美国护士从13个层面收集病人的健康信息;在此基础上,他们通过批判性思维和临床推理,做出182项护理诊断;针对这些护理诊断,他们在7大领域中的31个类别中确立330项预期病人护理结果;并且,把每一项护理结果划分为5个程度。然后,美国护士在7大领域的30 个类别中,计划并实施12000多项具体的护理行动,从而实现542种不同的护理措施。

住院之前,她个人出资购买并委托国内的一位朋友,把这一套3本书送给国内的更多朋友。这是她在术前做的事情之一今年3月,为了赠书,她写了如下文字:

尊敬的朋友:

我知道您时刻关注着国际护理的最新发展;我知道您每天都在思考着如何推进中国的护理教育、护理临床和护理研究。

国内外护理发展产生着各种各样的新知识,有些是专科护理知识,有些是基础护理知识。近10年来,为了体现护理专业的服务结果和价值,先进国家坚持发展“护理实践标准”和临床实践需要的“护理标准语言”。

为使我国基础护理知识与国际先进基础护理知识同步发展,为深化我国整体护理、进而走向科学与循证的道路,为了开发信息系统以展现护理服务效果,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在护理教育、实践和研究上建立基础护理知识并加强改进。

护理程序Nursing Process是临床护理实践标准的主干,体现了护士解决问题的科学行为,是护理专业科学形象的标志。这三本翻译的新书,包括了护理临床实践的最新基础知识、体系和标准语言,包括了对人的“整体护理”服务和“护理程序”的基础内涵。

在此,恭敬地送您这套新书,包括《护理结局分类NOC》,《护理措施分类NIC》和《链接诊断、结局与措施》。期盼您不吝赐教。

护理是科学、爱心和艺术的结合,愿再次与您共勉之。

让我们用自己的智慧,为中国人民的健康和服务质量,以及护理教育、临床和研究的发展,开心地在人生道路上携手推展我们的理想,倾尽我们的微薄之力。

祝愿您平安健康!顺利如意!

吴袁剑云,写于美国2010年3月8日

 拳拳之心,苍天可鉴!她为什么在术前赠书?她担心自己上了手术台,再也没有机会……作为袁博士的学生,我深知此种心思并深切为之感动。每天,我都默然祈祷:愿上天保佑袁老师的手术顺利成功,早日康复……我也盼望着,能够早日在上海再次见到她和她的先生吴捷博士……我想借用吴袁剑云博士嘱咐我的话语,告诫国内护理同仁:避免电脑前久坐,工作中间站起来走一走

感谢上天,她的手术很成功。接受康复训练后,功能恢复很快。很多国内的朋友都盼望,她能够再次飞回她的祖国。

退休生活

吴袁剑云[Chien-Yun (Jennie) Wu, R.N., Ph.D.]注册护士,护理哲学博士,美国乔治梅森大学人类健康服务学院(College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U.S.A.)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1990年开始数年以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护理顾问的身份来中国帮助和指导护理改革与护理专业现代化发展,曾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聘为护理教育改革顾问。

著名美籍华裔护理专家和爱国华侨,中国系统化整体护理改革的发起人、设计人和实践者,全面、系统地引进了国际护理先进理念、理论、知识与实践,促成了中国护理学术的空前繁荣。有效地推进了中国护理教育的历史性革新,基本实现了中国护理教材与国际接轨。通过协助赴美留学或交换学者项目,培养了一批中国护理专业人员。

20091231日,吴袁剑云博士退休。她写电子邮件告诉我:“虽然退休了,我还会为中国护理发展努力”。是的,眷恋祖国的心,不会“退休”;帮助中国健康服务事业,同样不会“退休”。 眷恋祖国,是她一切努力的驱动力和逻辑起点。

20107月,美国爱诺华医疗集团菲尔范科斯医院品质改良顾问桑迪秀森博士到苏州和杭州讲学,共计三次学术讲座。在苏州第三届国际护理论坛上,桑迪秀森博士代表外宾发言。为此,袁博士做了许多计划、沟通和协调工作。

20107月,立达国际健康服务研究中心(Lida Center on Health Care International, LCHCI)成立。这是一家由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美国健康服务专家组成的非盈利研究机构,地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袁博士担当“研究顾问”,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时至发文,她已经赠书15册。她将帮助我们履行使命:通过勤勉地多领域健康服务科学研究,经由国际先进且国内适用的高级培训服务,促进中国大陆医疗机构行政管理及临床服务的现代化发展,进而增进中国病人的安全、健康和满意水准。她将帮助我们追求愿景:力争成为中国民间最受瞩目的综合性健康服务专业组织,并将展现为中国医院风险管理学科与实践的发祥地、中国医疗改革与护理改革的政府智囊团和健康服务专业标准的提供者。

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于中国护理究竟意味着什么?现在,中国护理又一次面临选择。我们是全面退缩,还是用于开脱?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已经心有答案。我们将跳出护理而研究护理,在“中国健康服务”这一更加广的宽广背景中继续进行探索……

谢谢您的阅读和思考!

附记:

1. 吴袁剑云博士获得的荣誉

Ÿ 乔治梅森大学本科护理教学卓越奖。

Ÿ 国际荣誉护士社团国际领导奖(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Award from Epsilon Zeta Sigma Theta Tau)。

Ÿ 乔治梅森大学学杰出校友奖。

Ÿ 宾州维拉诺瓦大学杰出校友专业贡献奖。

Ÿ 台北国家护理学院杰出校友奖。

Ÿ 国际南丁格尔协会荣誉委员。

2. 吴袁剑云博士的教学经验

Ÿ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Ÿ 药理学(Pharmacology);

Ÿ 内外科护理(Medical-Surgical Nursing);

Ÿ 护理专业议题及发展趋势(Nursing Issues and Trends);

Ÿ 护理研究(Nursing Research);

Ÿ 高级护理实践(Advanced Nursing Practice);

Ÿ 护理课程设计(Nursing Curriculum Design);

Ÿ 临床护士总组长教程设计(Clinical Nurse Leader, CNL);

Ÿ 博士论文设计(PhD Dissertation Design)

3. 吴袁剑云博士的研究兴趣

Ÿ 中国护理的改革与发展(Chinese nursing development and reform);

Ÿ 心肺护理(cardiopulmonary care);

Ÿ 教育项目评价(educational program evaluation);

Ÿ 护理结果研究(nursing outcome studies);

Ÿ 护理措施分类(nursing practice classification);

Ÿ 慢性病的抑郁症及应对(coping and depression of chronic illness);

Ÿ 护士的工作环境(nurses’ working environment);

Ÿ 医院的患者安全文化(patient safety culture in hospitals)。

4. 吴袁剑云博士的学术成果

下列学术作品,专为中国护理的现代化发展出版或发表:

Ÿ 护理诊断、结局和措施:链接北美护理诊断协会护理诊断、护理结局分类与护理措施分类,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Ÿ 护理措施分类,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Ÿ 护理结果分类,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Ÿ 临床路径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Ÿ 护理诊断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Ÿ 整体护理:临床实践的系统化方案,北京联合出版社,1997

Ÿ 药理学及护理程序,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Ÿ 整体护理及临床实践,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Ÿ 整体护理的系统化实施方案与模式病房建设,卫生部全国护理中心,1995

Ÿ 美国护士伦理守则:概念基础及实施策略,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810)。

Ÿ 护理结局分类和标准化护理语言,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711)。

Ÿ 临床路径医院的生存与发展策略,中国卫生政策杂志,20028),13-17

Ÿ 我国建立临床护理实践标准的意义,中华护理杂志,20011),5-9

Ÿ 护理诊断最新进展及其分类系统,中华护理杂志,20007),855-858

Ÿ 护士守则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8,(9)。

考试辅导
最近更新内容
Google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