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护理论文

执业护士护理论文指导: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来源:  作者:  (查看评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易产生身体和心理的不适而致失眠,睡眠质量的好坏对确保身心健康十分重要。AMI患者,若睡眠质量差,心脏耗氧量增加可诱发心肌缺血,甚至猝死。为提高AMI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我们于2005年1月~2008年12月对104例住院AMI患者失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探索减少失眠产生的有效护理措施,为专科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心内科于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入AMI患者104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43例,年龄35~80岁。均符合AMI诊断标准:(1)持续胸痛≥30min;(2)常规心电图中至少2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2.0mm;(3)典型的心肌酶谱学改变;(4)首次发生AMI.

  1.2方法

  1.2.1睡眠障碍原因 采用自行设计的“AMI患者睡眠情况调查表”对患者、陪护员进行问卷调查。该表包括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入院前、后睡眠状况,特别是失眠的症状及原因等。睡眠情况问卷的内容与评分标准依睡眠的正常标准而定,包括4个方面:(1)入睡困难(上床30min内不能入睡);(2)清晨早醒(比平时提前2h);(3)夜间觉醒(多于2次);(4)白天常感疲倦。

  1.2.2护理干预 采用匹兹保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价患者睡眠质量。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睡眠障碍原因

  本组失眠症状有入睡困难、早睡、睡眠中断及醒后难睡。统计表明入睡困难占54%(56/104)为最高,次之为早醒占40%(42/104),睡眠中断和醒后难睡分别占29%(30/104)和25%(26/104)。失眠产生的原因第一位为心理因素占52%(54/104),第二位为睡眠环境占48%(50/104),其次白天睡眠过多和疼痛分别占21%(22/104)和12%(12/104)。

  2.2睡眠质量情况

  睡眠护理干预后,PSQI的各项指标均较护理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AMI产生睡眠障碍的原因

  睡眠是人类生存必需的重要过程,睡眠的好坏与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可因环境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而致睡眠质量下降或失眠。患者住院后环境陌生,CCU的抢救设备、监护仪的噪音、导联线引起翻身活动的不方便、治疗护理操作如服药、注射、测量血压的干扰,或因持续输液限制体位妨碍睡眠,使患者睡后易醒及醒后难以入睡。

  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思想负担较重,一方面恐惧手术是否成功导致不良的心理反应和应激,一方面面对高额的治疗费用,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患者担心家庭无法承受,常忧心忡忡,从而导致失眠。

  部分患者入院前长期服用安定而形成习惯,而且服用剂量越来越大,致使头昏脑胀或昼夜颠倒,打破了正常睡眠的规律。

  3.2护理干预

  通过护理干预后,患者PSQI的各项指标均较护理干预前有显著提高,说明睡眠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睡眠质量有影响。

  3.2.1创造舒适的睡眠条件和环境 尽量将心肌梗死的患者安排在清净无重病患者的房间,并且保持病房整洁,空气清新,适度开窗。指导患者晚餐不易过饱过晚,以清淡、富含维生素的软食为主,防止大便干燥。病情许可时可在餐后适当活动,以减轻腹胀等不适。协助患者晚间热水泡脚,睡前及时排尽小便,指导患者进行促进睡眠的练习,使患者精神放松,安静入睡。在不影响疾病护理治疗前提下,保持患者的生活习惯及睡眠体位。严重打鼾的患者安排单间居住。患者睡前进食牛奶,可防止因饥饿影响睡眠,又起到促进大脑分泌血清素、放松肌肉、镇静催眠的作用。必须的治疗和护理操作应于患者自然觉醒时进行,以减少被动觉醒次数。尽量把护理操作放在睡前进行,如使用心电监护时可将声音调至最低。

  3.2.2强化心理疏导,增进正性情感社会、心理因素 在AMI后抑郁的发生中起很大作用。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患者,多与患者交谈,及时准确地掌握患者的睡眠状况,找出影响睡眠的主观或客观原因,并针对患者的不良情绪反应,做好耐心细致的疏导、安慰、解释工作,帮助患者适应新的护患关系和医疗环境,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根据治疗、护理的具体情况,改善探视条件,使患者有机会和家人或朋友进行交流、沟通,让患者了解一些家庭和工作单位的情况,也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和孤独感,减少其不必要的担心。在患者的病情有所改善时,及时予以肯定、鼓励,使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3.2.3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睡眠呼吸紊乱(SBD) SBD是以睡眠中频繁的呼吸暂停及低通气为特征,包括习惯性打鼾、上呼吸道阻力综合征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等。早期的流行病学资料证实,SBD与胸痛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相关。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患者不知道自己有睡眠呼吸紊乱,要加患者入院时的健康教育,特别是有夜间胸痛病史及男性患者,注意询问是否打鼾及睡眠状况;对于有打鼾及白天精神差、嗜睡、乏力的患者合理安排病床,以减少患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建议患者及其主管医生对其进行睡眠监测。对睡眠呼吸紊乱的早期认知和治疗将有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查房时及时纠正患者的不良睡眠行为,嘱其避免仰卧位及用口呼吸,采取侧卧位入睡;患者睡眠前尽量减少外界干扰,避免饮酒及服用镇静剂,培养其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高度警惕冠心病合并SBD患者夜间睡眠出现呼吸暂停,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做床旁心电图,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备好除颤器。老年人睡前或夜间定时给予吸氧,心电图出现多源性频发早搏、RonT、成对室早等心律失常时,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

  3.2.4制订合理的用药方式 由于患者大多合并多种其他疾病,因而存在多类药物同时使用的状况,为此,护士对有些可直接影响患者睡眠的药物要有充分的了解,避免造成因服用时间不当而影响睡眠。现已知影响睡眠的心血管药物有:治疗高血压病的利血平、可乐定、卡托普利;治疗心律失常的苯妥英钠;β受阻滞剂:倍他乐克、阿替洛尔等;另外,利尿药和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的,常会因服用时间不当而引起夜间排尿次数过多或精神兴奋而影响睡眠,因此,对确需这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护士应细心观察患者睡眠过程,了解失眠状况,正确选择催眠药物和制订合理的用药方式。有些患者过分依赖催眠药物,每晚都必须使用,越用剂量越大,有些患者又过分恐惧催眠药物,宁愿痛苦地辗转反侧,也不敢使用,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护理人员要指导其间断性地合理使用催眠药物。尽量选择理想的药物,力争用最小的剂量达到目的,防止引起药物的依赖性及成瘾,并注意利用一切可能的有利因素与催眠药物相配合。

  通过对心肌梗死患者的睡眠状况及失眠原因的调查,对睡眠障碍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失眠的不同原因及症状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护理,可减少镇静催眠药的使用,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考试辅导
最近更新内容
Google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