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3岁~10例,6岁~21例,10~12岁5例,平均7.5岁,32例来自 农村 ,4例来自城镇。所有病例经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生化常规检查及病原学检查确诊。治愈34例,治愈率为94.44%,死亡2例,病死率为5.56%。
1.2 临床特点 所有病例都以无明显诱因的发热为首发症状,T 39.5℃~40℃以上,开始发病有头痛、呕吐、嗜睡,进而意识障碍进一步加重,出现昏迷,大多数患儿出现不同程度抽搐,脑膜刺激征阳性26例,病理征8例,中枢性呼吸衰竭2例。
2 护理
2.1 症状护理
2.1.1 高热护理 持续性高热可促发抽搐,加重脑缺氧、脑水肿和神经细胞坏死。因此,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将患儿置于有空调设备的病室,将室温控制在22℃~24℃,冰敷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由于乙脑的高热常为持续性,普通的降温措施效果差,这主要与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脑实质病变的刺激有关,因此对高热不退、昏迷的病例除采取综合性降温措施外,还可口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镇惊开窍[1]。避免长时间用冰帽、冰敷、酒精擦浴引起的寒颤、咳嗽而导致颅内压进一步增高。本组病例经以上处理后,体温明显下降。
2.1.2 抽搐护理 频繁抽搐可加重脑细胞损害,易发生脑疝,增加后遗症致残率。因此应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患儿抽搐时的神志、瞳孔变化,抽搐发生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及时报告医师并给相应处理; 应用 甘露醇降颅内压时宜及时、足量、按时执行,同时注意防止药物外漏,以免引起局部皮肤坏死。患儿发生频繁抽搐时除遵医嘱给镇静药物外,注意加强安全防护,在口腔上下臼齿间放置纱布缠好的牙舌板,防舌头被咬伤,床旁加护栏处用床单遮盖,避免躁动时撞伤。
2.1.3 呼吸衰竭的防治 呼吸衰竭是重型乙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密切观察患儿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重型乙脑患儿常规给予氧气吸入,以提高动脉氧分压,改善脑缺氧,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液粘稠时给予雾化、拍背、吸痰,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人工机械通气。
2.2 基础护理 加强五官皮肤护理,昏迷患儿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每天做口腔护理2次,根据情况选用生理盐水,2.5%碳酸氢钠或3%双氧水,眼睛不能闭合时,可用生理盐水或凡士林纱布遮盖眼部;要勤翻身,皮肤易受压处用气圈棉花垫或泡沫塑料垫,及时更换汗湿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以防褥疮发生。
2.3 心理护理 重型乙脑患儿病情 发展 迅速,昏迷期病情危重,家属情绪紧张,担心疾病预后,护士应针对家属的心理,及时向家属说明疾病发展的 规律 ,做好相关解释工作,使其密切配合 治疗 。同时昏迷患儿的心理护理同样很重要,为了促进患儿意识恢复,从开始就采用王军等[2]报道的呼唤式护理 方法 ,即在做任何治疗、护理操作时,首先要呼唤其姓名,解释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鼻饲、擦浴、大小便都要先与患儿交流,像对待清醒患者一样与其不断交流,播放患儿喜爱的 音乐 ,实现对神经系统的有效刺激,小儿的神经系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有很强的可塑性,呼唤可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重建神经功能 网络 ,达到重塑作用[3],从而加速神经功能恢复,促进患儿早日清醒。本组病例从开始就有计划实施呼唤式护理,同时经常抚摸患儿的皮肤,增加刺激元素,结合相应的肢体康复功能锻炼,促进患儿的大脑功能和肢体功能恢复。在医务人员及家属的共同努力下,大部分昏迷患儿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意识,其中2例昏迷15天、30天的患儿,最终也恢复了意识,经康复训练,患儿智力很快就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
3 体会
重型乙脑患儿昏迷期病情危重,脑实质严重受损,特别是语言中枢受损最重。因此,除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挽救患儿生命,还应早期加强心理护理干预,采用“呼唤式”护理方法,讲述日常生活中患儿熟悉的事例,加强与患儿交流,诱导患儿思维,可达到促进患儿大脑功能恢复的作用。
【 参考 文献 】
[1] 田茂强,童菲.流行性乙型脑炎98例临床 分析 [J].小儿急救医学,2005,12(10):406.
[2] 王军,丹金秀.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脏器损伤昏迷期的康复护理1例[J]. 中国 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B):52-53.
[3] 徐朝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期实施呼唤式护理的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