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护士护理论文指导:小切口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水肿原因分析
【摘要】 目的:着重分析和讨论白内障小切口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角膜水肿及角膜失代偿的原因。方法:本组病例来源于530例(548眼)小切口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所发生的并发症。结果:本组530例548眼中发生角膜水肿及失代偿41眼,其中角膜水肿40眼,失代偿1眼。结论:小切口人工晶体植入术所发生角膜水肿及失代偿主要与医生的操作关系密切,术中操作过长,器械对角膜内皮的损伤,导致角膜内皮部分功能丧失最终发生角膜水肿及失代偿,其次与患者的年龄及体质有关系。
【关键词】 小切口人工晶体植入 并发症 角膜水肿 角膜失代偿
资料与方法
530例(548眼)均在同一组手术医生手术显微镜下操作完成,年龄30~88岁,男256眼,女292眼。老年性白内障498眼,外伤性白内障30眼。并发性白内障20眼。均为Ⅰ期植入人工晶体。手术完成时间:1998年9月~2000年9月完成98眼,2001年9月~2003年9月完成200眼,2003年9月~2005年9月完成250眼。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2年。手术病人按年龄分3组:30~50岁;51~70岁;71~88岁。
手术方法:术前充分散瞳。以上穹隆为基底作结膜瓣,在颞上方角膜缘3mm处做长约6mm的反眉弓板层巩膜切口,用隧道刀板层分离巩膜至角膜缘内2~2.5mm透明角膜处,用穿刺刀片刺入前房,前房内注入黏弹剂,在晶体表面做直径约6mm圆形截囊。扩大内切口注入平衡液行水分离,使核从皮质床中游离并进入前房,用晶体圈匙将晶状体核缓慢从切口处挽出。灌吸前房内皮质并注入黏弹剂,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于正位。吸出黏弹剂,使瞳孔复位至圆形。切口视术中情况可缝合1针或不缝合,术后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地塞米松针。点眼膏包扎术眼。
角膜失代偿的判定标准:①角膜内皮明显纹状混浊或片状灰白色混浊。②角膜水肿持续,明显影响观察眼内情况。③经用药后角膜不能恢复透明。④严重影响视力而且不能恢复。
角膜水肿的判定标准:经过治疗术后1个月以内角膜水肿消失,角膜恢复透明或基本透明。
结 果
角膜水肿对术后视力的影响:本组530例(548眼)人工晶体植入中,共发生角膜水肿及角膜失代偿41眼(7.74%),角膜失代偿1眼(0.19%),发生角膜水肿及角膜失代偿者与未发生者,早期视力相差非常明显。
按施行手术时期先后,分析有角膜水肿及失代偿与无角膜水肿的发生情况:1998~2000年手术98眼中发生角膜水肿18眼(18.3%,其中3眼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角膜失代偿1例为此期手术),2001~2003年手术200眼中发生角膜水肿13眼(6.5%),2003~2005年手术250眼中发生角膜水肿10眼(4.1%)。可见早期手术,角膜水肿发生率较高。
不同年龄组与发生角膜水肿的关系:30~50岁80眼中发生角膜水肿3眼(3.75%),51~70岁198眼中发生角膜水肿13眼(6.5%),71~88岁270眼中发生角膜水肿25眼(9.2%,角膜失代偿者在内)。
有文献报道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角膜水肿与术中使用不同的灌注液有关[1]。笔者未经实验,所有术中灌注液均使用自配平衡盐液(复方氯化钠500ml+碳酸氢钠针14ml+50%葡萄糖针0.9ml)。
本组角膜失代偿发生1眼,在早期开展白内障小切口下植入人工晶体手术时间段,术前有少许角膜云翳。
讨 论
小切口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是治疗白内障有效、易行的一种术式。本组530例白内障548眼术后发生角膜水肿41例,发生率7.7%,低于史氏[2]报道的54.8%。为减少术后角膜水肿及失代偿的发生率,应注意:①术中操作精确。②对年龄大的病人施行手术要十分小心,最好做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检查。③眼内灌注液要选择接近房水成分的平衡盐液,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小,可以减少角膜水肿及失代偿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王言纯.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水肿43例分析.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5,4,23(4):397.
2 史玲萍.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水肿原因分析.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1998,20(5):466.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