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护士护理论文指导:浅谈儿科输液过程中注意事项及护理体会
【
摘要】目的: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小儿静脉输液护理缺陷。方法:改进输液区设置,改善输液环境,设置合理的操作流程,加强查对、巡视、责任心意识,加强护士的培训。结果:2003年1月~2004年1月除1例小差错外无1例医疗事故及纠纷的发生。结论:本方法不但能减少患儿输液的护理缺陷,而且能提高穿刺水平和患者家长的满意度。
【关键词】输液;护理措施
在临床工作中,静脉输液是治疗和抢救患者生命最首位的方法,因为小儿不谙世事,易动、易哭,所以给小儿静脉输液的难度较大。我科输液患者中90%是小儿,因小儿缺乏表达能力,这就给护士操作工作带来了难度,使护士的输液工作极为繁重,短时间内大批输液易出现护理缺陷,因此熟练掌握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加强对患儿静脉输液的管理,可避免多次穿刺的不良影响,具体做法如下。
1临床资料
2006年11月~2007年11月间共收治输液患儿600人次左右,发生护理缺陷4例,占总数的0.06%,2例为小差错,2例因换瓶不及时输液器内进气泡,引起小儿家长的不满而发生纠纷现象。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让患儿与家属参与协助穿刺操作,对较大的患儿进行安抚、夸奖、鼓励、减轻其紧张感与危机感,使之配合,护理人员在静脉注射前也应情绪稳定,不要总想着注射失败后会受到患儿家长的指责,心理上的不平衡,会影响穿刺的成功率。
2.2选择血管:操作者还必须认真仔细地选择血管,穿刺是否成功,找血管是一个关键环节,小儿可选择头皮静脉,因为头皮静脉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静脉浅表易见,不易滑动,便于固定,较大的患儿一般常选用手背静脉,足背静脉,肘窝静脉及踝静脉。
2.3灵活应用穿刺的手法:水肿的患儿静脉几乎看不到,弹性亦差,可按静脉走向的解剖位置,用手按压局部,以暂时趋散皮下水份,显露静脉后立即穿刺,失血的患儿,穿刺时不易回血,可用注射器抽取适量生理盐水,在后接头皮针,边进针边抽吸,见回血后,再接输液器,肥胖患儿皮下脂肪较厚,静脉较深,一般很难看到,但静脉有弹性,较固定,据其解剖位置,用指尖顺着静脉走向探摸,当摸到静脉时,用手指甲轻轻下压。静脉穿刺时还应注意:①扎止血带的距离与松紧度要适中,一般小儿止血带在静脉的上方4~5cm处,如对胖大儿止血带应扎紧些,对新生儿,早产儿及皮肤细嫩者,应适当松些。②对长期输液的患儿,首先从远端小静脉开始,由远而近,由细到粗,以保护静脉,为以后输液作长远考虑。实践证明,要想作为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在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指导的同时,必须在临床中熟练掌握小儿静脉穿刺的技术,作到准快、稳,一针见血,从而减少患儿不必要的痛苦。
2.4改善环境:扩大留观室空间,四周安装大窗户,宽敞明亮。加强卫生管理,随时清扫污物,保持室内外清洁无异味,夏天无蚊蝇。
2.5改进输液区设置:配药操作台改为半圆式,中间配有一圆洞,洞底为垃圾区。注射操作台加长以防穿刺时家长围在周围挡住了护士的视线。输液大厅内配备悬挂式吊环,可上下滑动。并针对本科小儿多的特点,配置了康乐椅、小儿玩具车、电视,轮流播放动画片,墙壁上还画着儿童卡通图。安置先进紫外线灯,确保消毒制度,杜绝交叉感染。
2.6设置合理的流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专人配药,专人注射,专人巡视,做到接药、配药、注射、送观、巡视形成一流水线,每一环节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2.7努力提高业务技术:争取穿刺成功率95%以上。不断学习理论知识,苦练基本功,努力做到理论基础扎实,技术水平过硬。
2.8药液输入过程管理:因小儿缺乏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护士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耐心细致地查对,防止忙中出错。因现在小儿有重名的现象,收药时若有重名的,应在输液单上签上父母的名字。此外,必须懂得与小儿沟通的技巧,对患儿热情、体贴、动作轻柔。以启发、鼓励的方式引导患儿接受治疗,并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赞扬,增强患儿的自信心,使患儿情绪稳定。巡视过程中合理解答家长的提问,对于难以解答的问题要以科学的态度委婉的回答。严把拔针关,拔针前一定要看清是否还有续瓶,以防漏输。拔针后正确指导家长按压针眼,以防血液外渗。
2.9加强技术培训:入科人员上岗前一般要在内科或外科工作一段时间,能熟练掌握成人输液技术。针对本科的工作特点,要求护士树立高度的安全护理意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及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高度的责任心。操作熟练的人员加强查对,防止忙中出错。加强巡视意识、查对意识、态度及责任心意识,严格三查七对,无菌操作,严防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对待患儿热情、耐心和蔼,对于不合作的小儿配备了玩具及图书,每注射完一名患儿,跟踪至留观室,观察滴速及患儿表现。及时巡视,早期发现外渗,液体滴完现象,克服了不按时巡视、坐办公室等患者叫的不良习气。对于液体瓶内还有少量液体的患儿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