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护士护理论文指导:浅谈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体会
【
摘要】骨折病人术后夜间疼痛是临床中最普通、最重要的现象,是不舒适中最严重的形式,是难以控制的。由于夜间麻醉作用消失,而损伤的组织仍持续释放某些致痛物质,并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降低疼痛受体的高阈值,使患者产生疼痛,睡眠发生异常,影响机体康复,故术后夜间疼痛护理尤为重要。
【关键词】骨折;术后疼痛;护理体会
骨折病人术后夜间疼痛是临床中最普通、最重要的现象,是不舒适中最严重的形式,是难以控制的。由于夜间麻醉作用消失,而损伤的组织仍持续释放某些致痛物质,并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降低疼痛受体的高阈值,使患者产生疼痛,睡眠发生异常,影响机体康复,故术后夜间疼痛护理尤为重要。
1临床资料
本组125例手术病人,男96例,女29例;年龄10~60岁,平均年龄38岁。病种:上肢骨折50例,下肢骨折56例,皮肤撕脱并骨折10例,疤痕挛缩4例,截肢2例,其他3例。此组患者通过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后大多数患者疼痛明显减轻,疼痛加重者仅15例,占本组8%.
2术后夜间疼痛加重的原因
2.1物理损伤:由于手术器械物理刺激,影响皮肤血管、皮下组织、筋膜、骨膜的高阈值损害感受器,从而对激肽敏感,使疼痛加剧。
2.2病房环境:各种噪音、灯光、患者之间的互相干扰,导致睡眠不足而降低痛阈。
2.3心理因素:有的患者术后担心手术是否成功,产生恐惧、忧虑、情绪低落,紧张等这些因素都能引起局部血管收缩或扩张而产生疼痛;而病
人对自己所感受的疼痛不能应付,即使知道怎样对待疼痛也会表现消极、灰心、不能自助心理。
2.4自身因素:根据疼痛的闸门控制原理,不同文化教养的人对疼痛刺激的耐受性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同时与年龄、性别、个性、情绪等因素也密切相关。
2.5体位改变:骨科病人术后多采取被动体位,活动量相应减少,不能很有效的对付疼痛。
3护理措施
3.1术前评估:由责任护士了解患者以往对疼痛的经验,个人对疼痛原因及意义的理解及对疼痛的态度,以便术后有的放矢提供病人对付疼痛的技巧。
3.2改善病室环境:护理人员努力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整洁、有适宜温度和湿度,有良好通风与光线、美观、安全的休养环境;夜间为病人做护理时,力争做到四轻,限制水管、电铃、电话等发出的噪音。
3.3心理护理:术前给患者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介绍手术方式及术后可能出现的现象,如伤口痛、截肢病人的残端痛等,以便病人对未来的经历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减轻恐惧、忧虑心理,潜在的增加病人自己抑制疼痛的化学感受效应,术后注意疼痛的情绪反应,调解病人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分散病人注意力,对可用不可用止痛剂的病人,要讲明止痛药易成瘾的道理,通过心理效应启动其体内“抗痛系统”,达到消除或减轻疼痛的目的。
3.4饮食护理:因患者长期受病痛折磨,使患者情绪受到影响,导致食欲下降,使患者营养状况处于低水平,不利于伤口愈合。应根据患者饮食习惯,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订饮食计划,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如乳类、蛋类、鱼和瘦肉、多吃蔬菜水果。必要时给予静脉补充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3.5自我放松与按摩:在护理过程中,指导病人做放松动作,如:叹气、打呵欠、腹式呼吸,用衣物支撑手术切口等,这些方法多数患者易于接受,可使紧张的骨骼肌或张力性切口松弛下来,阻断疼痛反应而减轻疲劳和体力消耗,帮助患者入睡。此外,督促家属行局部按摩,增加被动活动量,对减轻骨科术后被动体位患者疼痛尤为重要。
3.6适当药物止痛:临床实践证明,病人夜间接受的病例分析患者;女,35岁,教师。诊断:“左足碾挫伤,小腿下段及足背皮肤广泛撕脱伤”,住院期间先后急诊手术一次,择期手术一次,第一次行左足部清创+距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20天后,行断层筛孔状皮片植皮术。本患者文化素质好,加上再次手术给予心理护理,放松疗法及家属配合局部按摩,用宽慰剂使之减轻疼痛,提高了疼痛阈值,收到较好的护理效果,住院期间,从未采用神经阻滞药物止痛处理。
3.7预防褥疮:因患者疼痛有时可致昏迷或长期卧床,由于局部长期受压,营养不良,血液循环障碍,易发生褥疮。要经常保持床铺平整、清洁,按摩受压部位,定时翻身,如已发生褥疮或有褥疮早期现象者,要立即进行“褥疮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