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36~78岁,左下肢DVT12例,右下肢DVT26例,发病时间为3~24d。临床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皮肤瘀斑和浅静脉曲张等。均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并患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明确DVT及其累及的部位和范围。
1.2治疗方法
1.2.1下腔静脉造影
患者取平卧位,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监视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由健侧股静脉植入导管鞘,应用导管导丝交换技术,将造影导管由下腔静脉分叉处送入患侧髂静脉造影观察血栓分布情况及下腔静脉情况。
1.2.2下腔静脉滤器植入
经健侧股静脉放置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位置在双肾静脉与下腔静脉分叉之间。
1.2.3腔内导管溶栓
置溶栓导管顶端于血栓末段或患侧股动脉,连接微量泵推注尿激酶,行腔内溶栓治疗。单个病人使用尿激酶总剂量为50万~950万U。
1.2.4抗凝治疗
腔内导管溶栓同时,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腹部皮下注射,每12h1次,连续7~10d,随后口服华法令抗凝6个月以上。
1.3结果
本组患者均一次成功植入滤器,经溶栓后患肢肿胀消退,术后3例出现腹股沟血肿,在彩超下压迫并加压包扎后消失,均未发生肺栓塞、腔静脉滤器并发症等,术后7~14d出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
2临床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急性DVT使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引起患肢明显肿胀,最后可因水肿影响患肢动脉血供而有截肢的危险,且滤器的费用较昂贵,患者往往精神高度紧张、忧虑,故应加强心理护理,告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必要性,介绍成功病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1.2术前常规准备
协助行下肢静脉血管彩超、心电图、胸片、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等。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心慌、气短、呼吸急促等肺栓塞症状。术前备皮、做碘过敏试验。
2.1.3体位及饮食护理
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制动,患肢抬高约20°,膝关节屈曲位5°~1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嘱患者不按摩、不热敷患肢,防止血栓脱落并进低脂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术前禁食12h、禁水4h。
2.2术中护理
协助患者平卧于导管床上,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注意倾听患者主诉,异常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密切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操作。
2.3术后护理
2.3.1患肢护理
术后抬高患肢20°~30°,制动24h。术后5~7d鼓励患者下床活动,起床活动时穿医用弹力袜,注意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感觉变化,每天定时定位测量患肢周径,以观察疗效。
2.3.2导管溶栓的护理
一般局部溶栓3~5d,应妥善固定导管并每天换药,防止导管脱出及感染等并发症。注意观察有无穿刺点渗血、皮下出血等。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时,宜选择患侧下腹壁靠近腹股沟处或大腿内侧,以增加患肢药物浓度,增强抗凝作用。拔除导管时,局部加压包扎24h。
2.3.3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①出血:因DVT治疗包括溶栓、抗凝和祛聚,故要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及时正确留取血标本,检测出凝血时间等,以便调整用药剂量。注射时,延长局部按压时间。进食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观察有无腹痛及便血。观察神志、面色、瞳孔,严防颅内出血。
②肺栓塞:虽然下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防止肺栓塞的发生,但小于3mm的血栓仍可通过滤网发生,故术后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询问有无胸闷、气短、胸痛、咳嗽等肺栓塞症状,备好急救物品及药品。
③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注意观察有无下肢肿胀、静脉炎等。
2.3.4出院指导及随访
①术后定期复查滤器情况。
②遵医嘱口服华法林6个月以上,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如出现患肢红肿热痛和色素沉着时立即就诊。
③告知患者注意休息,避免久站、久走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及血供。适当活动肢体,3个月内避免负重活动,坚持功能锻炼。活动时坚持穿衣用弹力袜,卧床时适当抬高患肢,主动作伸屈运动促进静脉回流。
④告知患者烟草中的尼古丁对血管有不良刺激作用,可诱导血栓形成,嘱禁烟禁酒。
⑤进富含纤维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3讨论
DVT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早期主要并发症是肺栓塞,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结合腔内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不仅可捕获大块脱落血栓,防止肺栓塞发生,而且能提高溶栓效果,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结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围术期严密的观察及良好的护理是手术成功及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