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儿童;骨筋膜室综合征;观察与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与护理,减少并发症,提高患儿的生命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骨筋膜室综合征13例患儿的治疗、观察与护理。结果:13患儿经筋膜切开减压治疗后精心护理,均顺利康复,无发生切口感染,平均随访时间为1.5年,随访期间未见切口疼痛、无功能障碍等情况发生。结论:早期发现,早期进行筋膜切开减压治疗是骨筋膜室综合征治疗的关键,而细心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是促进康复的保证。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骨、骨间膜、肌间膜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血管等组织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是临床常见且较严重的创伤并发症。常发生于小腿和前臂掌侧。在整个疾病过程中时间较短,如能早期认识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则可终止病变的继续发展,挽救患肢减少或防止功能障碍。否则,随着病变的进一步发展会出现挤压综合征,病变发展到中后期,因肌肉神经病变,已成为不可逆,可导致肌肉和神经的坏死,发生Volkmann挛缩甚至肢体坏死危及生命。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转为无痛(Painless),苍白或紫绀(Pallor),感觉异常(Paresthesia),肌肉瘫痪即麻痹(Paralysis),无脉(Pulsessness)[1]许多损伤可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包括挤压伤、长时间外部压迫内出血等。骨筋膜间室内压力>30mmHg,即应切开筋膜减压。
1临床资料
我科2004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骨筋膜室综合征患儿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4~15岁。肱骨、尺桡骨骨折行上肢长臂石膏固定2例,桡骨远端骨折和手部损伤行前臂石膏固定3例,胫腓骨骨折3例,石膏包扎过紧4例,功能锻炼不到位1例。这些患儿均进行了筋膜切开减压,术后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均治愈出院。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患儿入院后主动向患儿及家长介绍医院、病房的环境、主管医生及管床护士。患儿及家长有一种普遍的心理障碍、焦虑,惧怕肢体残疾影响患儿一生的生活质量,而患儿则害怕此病带来的疼痛,医学心理学指出,医患双方良好的交往具有心理治疗的作用[2],因此我们对待患儿及家长要主动热情,认真听取患儿及家长的主诉,耐心解答他(她)们提出的问题。介绍同种疾病患儿的治愈情况,使患儿及家长对疾病的治疗、护理有所了解,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告知患儿分散疼痛的方法,如疼痛不能忍受时我们会用止痛药物,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
2.1.2疼痛:创伤后肢体会出现持续烧灼状剧烈疼痛,进行性加剧,是本病最早的症状,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早期表现。因此患儿诉肢体疼痛时,切记不要忽略。此时我们需要观察疼痛的性质,鉴别是原发伤引起的疼痛还是肌肉缺血引起的。前者可通过复位和固定使疼痛逐渐减轻,而后者则表现为受累肌肉被动牵拉痛或肢体痛,多表现为静止时仍存在疼痛。不能盲目使用度冷丁、吗啡等强效止痛药物,以免延误病情。如果是石膏包扎过紧,产生压迫引起,应及时解除压迫,以防组织坏死及局部溃疡。当本病晚期缺血严重,神经功能丧失后,感觉消失,无痛觉时提示有病情加重的可能,更应该加强监护。所以我们护士应准确及时记录疼痛发生的时间和程度,是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资料的重要依据。如果是原发伤引起的疼痛,当患儿疼痛厉害时,我科常采用冬非合剂止痛(0.9%生理盐水250ml+冬眠灵25mg+非那根25mg)静脉以微量泵缓慢泵入,最大剂量<>
2.1.3肢体肿胀的护理:患肢肿胀是骨筋膜室综合征最主要的早期临床表现,可分为三度,Ⅰ度:患肢皮纹未消失,局部肿胀引起的疼痛、压痛均不明显,一般不影响肢体功能。护理措施:(1)每小时巡视患儿1次,严密观察肿胀程度的变化。(2)患儿取平卧位,吸氧。(3)冷敷患肢,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肢体肿胀。(4)脱水剂及激素静脉用药减轻肿胀。Ⅰ度肿胀如能得到及时处理,可防止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进一步发展。Ⅱ度表现为患肢肿胀加重,皮纹消失,患肢局部肿胀波及临近的关节,影响肢体功能。护理措施:(1)每30分钟巡视患儿1次,严密观察肿胀程度的变化。(2)患儿平卧位,吸氧。(3)冷敷患肢。(4)如有骨折的应及时复位。(5)密切观察患肢远端的感觉、颜色、皮温。如肢体肿胀无明显好转,应及时告知医生,并作好切开引流的准备。Ⅲ度:肿胀继续加重,明显时局部压痛,出现张力性水泡,严重影响肢体的功能。护理措施:(1)每15分钟巡视患儿1次,保持平卧位、吸氧。(2)患肢平心脏位置,切忌按摩、抬高、冷敷、热敷等一切措施。(3)20%甘露醇,每4~6小时静脉推注1次,因甘露醇可提高血浆渗透压,促进细胞内和血管外的液体摄入到血管内,扩充血容量,降低组织压。地塞米松5mg,每天1次,有利于减轻局部组织水肿。并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改善微循环,准确记录尿量及尿比重,定期复查尿常规及肾功能。如肿胀无明显好转,应积极行切开减压术。
2.1.4体位:一旦确诊,应立即松解所有外固定物,将肢体放平,切忌抬高,以免使动脉压降低,促使小动脉关闭而加重组织缺血。并尽量减少患肢活动。
2.1.5感觉及运动的观察:石膏固定患儿需严密观察肢端血供的情况,和健侧比较,如发现患侧肢端发绀、青紫、皮温低、肿胀明显等,且患儿主诉麻木、疼痛或感觉异常时应立即报告医生,拆开石膏、抬高患肢改善血液循环。如患儿手或足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不能主动活动,肢体麻木,皮肤感觉减退,甚至消失,且被动牵伸指(趾)时有剧烈的疼痛,则表明肌缺血,需立即拆除石膏改为小夹板固定,静脉可用营养神经的药物。
2.1.6术前准备:入院后常规记录各项血、尿标本的检验时间和结果,以便根据病情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术前检查:常规行肝功、肾功、出凝血时间、血常规、摄X线片等。术前12小时禁食、6小时禁饮,防术中误吸。术前0.5小时遵医嘱静脉输入抗生素及肌内注射阿托品。入手术室前嘱患儿排空大小便。
2.1.7用药护理:在患儿使用脱水剂如20%甘露醇期间,应选用较粗血管,确保穿刺针在血管内,防止渗入皮下组织,观察脱水剂治疗效果,患肢症状有无改善。
2.2术后护理
2.2.1麻醉未清醒前护理:术后麻醉未清醒前取去枕仰卧位、肩背部垫一软枕。给予面罩给氧,备吸痰器于床旁,以防止呕吐物、分泌物误吸引起窒息,痰液黏稠的患儿可配合高频振动雾化吸入后拍背;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向家长交代患儿术中的情况及麻醉未清醒前的注意事项,加强巡视患儿。
2.2.2术后肢端血运的观察:术后还应观察肢体动脉搏动和肢端血运、感觉、活动、及皮肤温度。如发现末梢温度降低、紫绀、疼痛、麻木未明显好转反而逐渐加重,首先考虑手术减压不彻底,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因耽误治疗时机而造成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2.2.3石膏护理:石膏未完全干时要用手掌托住,避免石膏上压出手指的凹陷,此时向内压迫可造成皮肤溃疡,严重者可造成缺血性肌挛缩或组织坏死。石膏塑性后,要保持其清洁干燥,因石膏受潮后易变形,致骨折固定不牢固。
2.2.4伤口的观察及预防感染: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患儿进行切开减压术后,其伤口渗液较多,护士应主动配合医生每天为患儿伤口换药1次,及时清除坏死组织,注意引流通畅。密切观察伤口分泌物的量、性质、及颜色。必要时取伤口渗出液作细菌培养和药敏检查。伤口以生理盐水棉球清洗,10%氯化钠灭菌溶液或50%硫酸镁灭菌溶液湿敷伤口,以减轻患肢水肿和伤口渗出,并盖上无菌敷料,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注意不宜加压包扎,术后注意抬高患肢。10天左右作伤口二期缝合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远离患肢输液,合理使用抗生素,适当输血及血浆、白蛋白以预防伤口渗出液过多而引起低蛋白血症。
2.2.5高热的护理:患儿常常在术后1~2天出现持续高热,高达40℃,高热期间患儿抵抗力较差,易引起肺部并发症,故及时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很重要,可用冰袋物理降温或酒精擦浴,应用药物降温,随时观察体温变化。
2.2.6一般护理:确保室内空气清新,病室通风,并注意保暖,保持床位干燥清洁,防止褥疮的发生,鼓励患者咳嗽及深呼吸,防止肺部感染。此外还应加强饮食护理,给予易消化的饮食,即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以促进伤口愈合。
2.2.7并发症的观察:对于多室性或肌肉丰富部位的骨筋膜室综合征以及缺血晚期,如有大量坏死组织的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可导致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休克、心律失常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因此生命体征的观察在此时尤为重要。护理上我们需床旁备心电监护,每小时1次测量血压、观察脉搏、呼吸、神志、口唇、面色以及尿量等情况。
2.2.8功能锻炼:目的是防止肌肉挛缩,预防关节粘连、僵硬,增加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护理上要鼓励患儿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不要因为疼痛而终止锻炼。功能锻炼应在术后第一天就进行,主要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的原则。开始时建议患儿进行除患肢以外的各关节的任意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况,防止肌肉萎缩。
2.2.9出院指导:患儿出院后嘱其应继续坚持患肢功能锻炼8个月以上,并随访观察1~2年。本组13例患儿平均随访时间为1.5年,均愈后良好。
3护理体会
石膏固定患儿的护理是骨科护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石膏固定后易产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因此要求我们护理工作者对专科护理知识要熟练掌握,在护理过程中要勤观察、多思考,以便及时发现石膏固定的并发症给予早期的治疗和护理,才能真正满足患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孝平.外科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37.
2王因祸.护理心理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