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国护士网为首页 | 中国护士网专注于知识的分享,因为专注,所以更好!
分享到:

护士心理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来源:  作者:

  「摘要」了解护士的心理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结合精神科访谈对护士进行心理亚健康状态测试。结果(1)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36.72%.(2)31~40岁年龄组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高于其他任何年龄组护士(P<0.001)。(3)急诊科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高于其他任何一个科室(P<0.001)。(4)合同与临时组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高于正式组护士(P<0.001)。(5)不同行政职务、学历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不同职称、是否轮夜班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异组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高于未婚和已婚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加强对这一人群的心理辅导及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关键词」护士心理亚健康康奈尔医学指数

  “心理亚健康”是亚健康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是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介状态,这些状态均未达到CCMD-Ⅲ(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ICD-10(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10)、DSM-IV(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等精神病学诊断标准,但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如不引起重视可能诱发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机[1]。

  护士是一个特殊职业的群体,她们在完成工作使命的同时,由于工作负担重,行业管理严格,人际关系矛盾,角色冲突,护士经常面对病人的痛苦和死亡以及职业的低社会评价等因素带来的负性效应[2],此效应影响护士的情绪状态,而不良的情绪直接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3]。为了解这一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便对该群体采取有效的干预和预防措施提供依据,笔者对湖南某医科院校的三个附属三级综合医院的护士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湖南某医科院校的三个附属三级综合医院的在岗护士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必须符合以下标准:(1)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2)正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年及以上;(3)既往和目前无精神疾病和意识障碍。告知调查对象研究目的,自愿参加本课题研究。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89份,回收有效率为92.6%.

  1.2方法

  1.2.1本研究采用定式问卷的方法采取整群便利抽样,抽取该高校三个附属三级综合医院的全体护士。调查前说明本次调查意义,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并由本人给予统一的指导语,采用无记名的方法,答卷完成后统一收回。

  1.2.2调查问卷包括(1)一般资料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行政职务、职称、编制、科室、是否轮夜班等。(2)康奈尔医学指数,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Wolff等编制的康奈尔医学指数(CornellMedicalIndex,CMI)问卷进行调查,再按CMI量表所附神经症识别图的划分领域识别区分。问卷分成18个部分,每部分按英文字母排序,本研究选用了C、I、J和M-R部分,共80个问题。C、I、J三部分共29个项目,是关于心血管系统、疲劳感和既往健康状况方面的问题。MR部分有51个项目,是关于与精神活动有关的情绪、情感和行为方面的问题。每项均为是或否两级回答。“是”计1分,“否”计0分。根据CMI量表所附神经症识别图以CMI量表C、I、J三部分之和为纵轴,MR部分之和为横轴,根据每个人的得分找到相应的坐标点。根据不同的得分情况分为四个区:Ⅰ区(正常);Ⅱ区(准正常);Ⅲ区(准神经症);Ⅳ区(神经症)[4]。神经症识别图以CCMD-3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为依据,由心理学专业人员(经精神科临床医生培训后)对所有经CMI神经症识别落入Ⅲ类(准神经症)的人员进行一对一访谈,排除神经症或其他心理疾病患者后,其余人员不良心理状况持续2周或以上者,被确定为心理亚健康状态[5]。

  1.3统计学处理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13.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护士一般情况1389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小于21岁27人,21~30岁744人,31~40岁447人,41~50岁159人,51~55岁12人,平均年龄(33.47±1.32)岁;中专学历261人,大专学历720人,本科学历408人;无行政职务1240人,病区护士长134人,科护士长15人。

  2.2护士心理亚健康状况在1389名护士中,根据CMI神经症识别图判别分类,处于领域Ⅲ的护士人数为516名,对该领域护士进行精神科访谈,其中有6名护士不良心理状况持续时间小于2周,最后确定此次调查的护士中有510名处于本研究定义的心理亚健康状况,占被调查对象的36.72%.

  2.3不同年龄组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的比较见表1.不同年龄组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55.52,P<0.001),随后又做了多重比较(SNK和LSD法),结果显示:31~40岁年龄组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高于其他任何年龄组护士(P<0.0045),但其他任何年龄组之间,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不同科室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的比较见表2.不同科室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44,P<0.001),同时也做了多重表1不同年龄组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的比较表2不同科室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的比较表3不同编制、行政职务、学历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的比较表4不同职称、婚姻状况和是否轮夜班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的比较比较发现:急诊科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高于任何一个科室,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但其他任何两个科室之间比较,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不同编制、行政职务、学历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的比较见表3.不同编制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3.56,P<0.001),同时也做了多重比较发现:临时组护士与合同组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2,P>0.05),但临时组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高于正式组护士,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33.44,P<0.001),合同组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高于正式组护士,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1.74,P<0.001);不同行政职务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6,P>0.05);不同学历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4,P>0.05)。

  2.6不同职称、婚姻状况和是否轮夜班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的比较见表4.不同职称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7,P>0.05);不同婚姻状况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不同,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1.42,P<0.001),进一步做多重比较,发现离异组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高于未婚组(χ2=7.74,P<0.01)和已婚组(χ2=23.03,P<0.001),但未婚和已婚组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轮夜班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0,P>0.05)。

  3讨论

  3.1护士心理亚健康状况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36.72%,明显高于张清华对护士心理亚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6]。其原因可能是抽取的护士群体存在地区和社会差异,也可能与样本量的大小有关。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提示有关部门应针对护理职业的特殊性,重视和加强护士心理健康的管理工作。

  3.2心理健康状况与年龄因素在调查中发现31~40岁年龄组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最高,这是由于她们正处在家庭和事业全面发展的时期,在家庭方面,有着生育、养育孩子的重任,要扮演着母亲、妻子、儿媳妇等多重角色,家庭责任的负担较重;在事业方面,个人专业需求增加,经过职业生涯的初期阶段,该年龄往往是单位工作的骨干力量,有些也担任了领导职务,工作责任感增强,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希望在专业上有所突破,事业上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而那些在不同角色中不能得到满足的女性更容易感受到工作家庭间双重转换的压力[7]。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提高人们的工作绩效,一旦压力源解除,身体各系统又恢复到从前的放松状态。持续高水平的压力使机体内用以适应和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造成身体平衡失调,易发生器质性功能障碍,导致心身疾病。

  3.3心理健康状况与工作编制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合同与临时护士在公立医院的数量已占有相当比例,而且数量逐年扩大。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合同与临时护士既缺乏工资福利、单位政策、工作环境等保健因素,同时又缺乏成长发展前景的激励因素[8]。按照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的基本需要论:合同与临时护士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而当个体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会让其体验到消极的情绪,如:紧张、焦虑和抑郁等,所以合同与临时组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比正式组护士差。

  3.4心理健康状况与科室因素急诊科护士心理亚健康发生率最高,这与急诊科是急、危、重症病人集中的场所,具有病种多,抢救任务重等特点有关。护士24h处于紧急状态,且对工作量、服务对象的情况难以预见,长期处于应激状态[9]。如果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而不能通过调节达到适应,则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或社会功能障碍,严重者可造成与应激有关的疾病[10]。

  3.5心理健康与婚姻状况婚姻是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同时婚姻问题还反映了个体支持结构是否完整有效,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11]。已婚护士能从其配偶获得社会支持,而离异者可能在经历了婚姻变故,感情创伤后,其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都有所下降,以致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加强这一群体的心理辅导及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刘欢欢,张小远,赵静波,等。军队医科院校心理亚健康学生肌电生物反馈干预研究。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22):2048-2051.

  2EdwardsD,BurnoutP,CoyleD,etal.Stressandburnoutinmentalhealthnursing:areviewofliterature.JPsychiatryMentalHealthNurs,2000,7(1):7-14.

  3田春梅,姬利萍,王丽霞。高风险科室护士焦虑情绪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调查研究,2004,10(4):314-315.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25-30.

  5刘欢欢,张小远,周志涛。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筛查及评价。中国公共卫生,2006,22(6):647-649.

  6张清华,刘小华。不同科室临床护士身心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护理管理杂志,2007,7(6):18-20.

  7查尔斯。莫里斯,阿尔伯特。梅斯托(美)。心理学导论,第1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54-358.

  8梁宇海,李耀斌。双因素理论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现代护理,2007,12(7):92-93.

  9徐习。对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37.

  10姜乾金。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3-76.

  11Dehlem,ChronicandAcuteStressorsAmongMilitaryPersonnel:DoCopingStylesBufferTheirNegativeImpationHealth.JournalofOccupationalHealthPsychology,1991,4:348-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