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国护士网为首页 | 中国护士网专注于知识的分享,因为专注,所以更好!
分享到:

医疗过失与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

来源:  作者:

  医护人员的医疗过失是导致医疗纠纷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医疗过失的发生根源是医护人员出现心理卫生问题。因为医护人员也面临来自多方面的烦恼,这些烦恼产生后容易被带入工作。出现一些过失、消极行为,从而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分析医护人员在医疗过失产生前后的心理特点与不良情绪诱发因素,并给予适当干预,将有助于避免医患双方产生矛盾,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频率与处理难度。

  医护人员常见心理问题来源与干预

  1.家庭事件

  年青的医护人员处于恋爱或对恋爱的需求中,这些本身就容易分散注意力,易与工作发生矛盾。一旦出现挫折,就会导致明显的抑郁、焦虑情绪。年青人又缺乏理智控制事态的能力与习惯,不良情绪便渗透到工作中,影响工作效率与服务态度。已成家的医护人员面临更多来自家庭事件的影响。日常家务、子女培育、家庭矛盾、亲人病故、经济损失等事件可严重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当个体同时面临许多工作任务时,其心理是焦虑、烦躁的,如不能与工作分清界限,就容易将负面影响转移到工作中,出现失误及技能发挥失常,导致医疗过失。

  干预措施:

  对年青的医护人员,可以由老医护人员进行带教。科室的主要领导应关注年青一代的成长,及时发现他们出现的异常情绪,并及时给予疏导。还可以为科室改善办公环境,构建一个和谐、融洽的科室氛围,使每个医护人员都能感到科室和谐的积极效应,避免将不良情绪带入工作场合。

  2.工作压力

  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医护人员的聘用与待遇与其执业资格证相挂钩。医生需考取医师执业资格证才能上岗,而且资格证是转为正式人员的凭证,从初级职称到高级职称,都关系他们的事业发展。因此医护人员在工作之余还有学习考证的压力。各大学附属医院的部分医师还要承担教学任务。任务过多,导致医护人员注意力分散,容易发生各种过失。二是医疗行业特殊性决定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患者增多,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尤其是重症监护科(ICU)、急诊科等临床科室常常超负荷工作。病情的复杂、连续工作的劳累,影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技能的发挥,因此产生一系列不良心理体验,如压抑、烦躁等。

  干预措施:

  一是搞好加班医护人员的后勤保障服务,如安排后勤人员送饭送水到科室。二是医院领导可以时常下基层慰问,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三是适当给予表彰奖励,如对节假日加班的医护人员予物质、精神的奖励等,提高医护人员主动加班的积极性,缓解其心理症状。

  3.患方影响

  患方多是出于对医学的无知而对医护人员产生误解。不少患方认为患者送到医院就应药到病除,一旦康复不理想、病情出现恶化或者其他事故,患方就将全部责任推给医护人员。而且患方打击报复医护人员的现象也屡屡发生。因此极易导致医护人员产生消极、戒备心理,从而影响医疗服务。

  干预措施:

  医护人员在初次见面时给予患方热情、平等接待,可以有效消除患方可能出现的对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的怀疑,还可以促使患方全面、准确地反映病情病史。个别患方出于种种担忧,会有讳疾忌医的现象,医护人员应及时认真维护患方的知情权,加强沟通,有效避免患方可能给医护人员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

  4.社会舆论

  当下媒体对医疗纠纷的报道常将患方视为弱势群体,偏袒患方,给医疗行业造成消极的负面评价。社会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尊重大为下降,无疑给医护人员带来明显的社会舆论压力。

  干预措施:

  虽然目前社会舆论普遍偏向患方,给医疗行业带来消极影响,但同时也激发了医院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动力。医院应严格管理,切实提高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公正透明处理医疗投诉和纠纷,从而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医疗过失发生后医护人员心理变化与干预

  医疗过失发生后,医护人员感到自责和歉疚,抑郁情绪非常明显,有的医护人员出现逃逸和推卸责任的行为。例如对患者亲属不闻不问,更没有安慰道歉的行动,个别医生甚至篡改病历,不积极配合调查。此时的消极心理状态不利于他们目前和以后工作的健康进行。对医疗问题消极对待一旦形成习惯,医护人员就很难主动汲取教训,为日后再犯埋下隐患。

  干预措施:

  医疗事故发生后,应及时与相关医护人员交谈,鼓励他们面对事实,给予人际支持,恢复他们的信心和理智,促使他们积极配合调查。批评和处罚可在责任分明后适时进行,为他们恢复心理平衡创造时间,使他们以正常心态接受批评和处罚。

  总之,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与医疗事故的发生密切相关。切实重视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仅可以有效预防医疗过失的发生,而且对构建医院和谐文化也有积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