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年人静脉血栓形式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老年卧床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若不及时发现,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可导致患者发生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而致残,甚至血栓脱落导致栓塞而死亡,病死率高达70%.海军总医院干部病房二科干部病房自2000年1月至2007年4月收治老年卧床患者中并发DVT22例,经静脉溶栓抗凝及静脉切开取栓术治疗后,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01年1月至2007年4月海军总医院干部病房收治老年卧床患者中并发DVT22例,男17例,女5例,年龄55~78岁,平均68.6岁。自发性脑出血5例,脑梗死11例,股骨骨折3例,肿瘤患者3例。
1.2临床表现深静脉血栓发生于左下肢17例,右下肢5例,发生DVT时间为住院后27d~8个月;均伴有患肢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皮肤色泽和皮温改变。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凹陷性水肿、皮肤淤血、皮温升高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
1.3治疗治疗22例患者中1例为股静脉切开术中意外发现并取出一长2cm的血栓,另21例患者确诊为DVT诊断后,立即给予尿激酶或东菱克栓酶静滴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肠溶阿司匹林口服,以10~14天为1个疗程。有18例患者治疗2周后肢体肿胀明显好转,继续长期口服华法令治疗。
2护理
2.1患肢护理血栓形成后1~2周内应绝对卧床。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1],注意加强保暖,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禁忌热敷和按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防止血栓脱落致肺栓塞。严密观察患肢皮温变化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2周后DVT症状消失,进行患肢被动活动和按摩[2],每小时1~2次,每次10~20min.对意识障碍,不能配合主动活动,DVT症状消失后进行被动活动和按摩,未发生肺栓塞。
2.2溶栓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主要是药物治疗,用药后:(1)每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感觉和足背动脉搏动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周径,对病情加剧者,应立即报告医生;(2)每天或隔天监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注意保持APTT是对照值的1.5倍才能达到治疗效果[3]。严密观察出血倾向,如鼻腔黏膜、牙龈有无异常出血,有无血尿、黑便和皮肤有无紫癜等;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鼻腔黏膜、齿龈有无异常出血,有无血尿、黑便和皮肤有无紫癜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调整药物剂量或药物种类。
2.3生活护理饮食上要清淡,给予低脂饮食,减少食盐摄入,多食纤维素、新鲜蔬菜瓜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黏滞度的食物;应严格禁烟,烟中尼古丁可使末梢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血管内膜变化引起胆固醇沉着;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而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4心理护理患者发生DVT后,患肢肿胀疼痛,由于患者都是老年人,担心疾病会造成卧床不起,连累家人,对治疗和预后感到忧虑和担心。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谈心,了解患者的心理,向患者解释疾病形成的原因、治疗、护理及效果,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3结果
22例患者中,l例静脉切开术中取出血栓后,住院3个月未再发生DVT,康复出院。另20例经溶栓抗凝治疗1~2个疗程,2~4周后通过加强被动活动和按摩,患肢均肿胀消退,静脉通畅,没有发生肺栓塞。
4血栓形成的因素
4.1血管内膜损伤老年脑血管病、肿瘤、骨折患者,往往病情严重,住院时间长,反复静脉穿刺输注高渗脱水剂及各种刺激性强的药物,使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易黏集,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
4.2高凝状态肿瘤患者:(1)肿瘤细胞可以通过释放自身生成的促凝因子,或刺激其他细胞(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血小板等)的促凝活性,激活凝血和纤溶系统;(2)抗肿瘤治疗(药物、放疗手术等)常导致血管壁损伤,激活凝血机制;(3)长期卧床肿瘤压迫等因素导致患者血流减慢;(4)营养障碍缺氧血浆球蛋白增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多等因素导致血液黏滞度增加是DVT的另一个原因。
4.3血流淤滞意识障碍、瘫痪致长期卧床,使血管受压血流滞缓,脱水剂的应用使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增加,致血流滞缓,DVT的风险增加。
5观察与预防
5.1观察早期DVT症状老年患者,存在着血栓形成的多种危险因素,DVT发生率高,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整体护理评估,注意观察患者四肢有无水肿、色泽改变、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等,必要时测量两侧肢体相应的不同平面的周径;发现两侧肢体相同平面的周径相差0.5cm以上时,及时通知主管医师,协助检查和治疗,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5.2观察肺栓塞症状肺栓塞实际上是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严重者可造成猝死。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为血痰、咳嗽、出汗、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等。如有此症状,应警惕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并报告医生处理。尽量安慰患者,减轻患者的恐惧。本组未发生肺栓塞。
5.3DVT的预防
5.3.1活动为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应加强翻身拍背,注意四肢放置功能位,瘫痪肢体抬高并进行各关节的被动伸屈运动。对患肢肌肉进行轻柔而有节奏的按摩,白天每小时1次,每次每肢体5min以上。不仅可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促进瘫痪肢体的肌力恢复,也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
5.3.2健康教育重视对家属和陪护者的健康教育和功能锻炼指导,教会家属和陪护者配合进行患肢功能锻炼;促进功能恢复,防止DVT的发生。
5.3.3穿刺部位的选择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而且左髋总静脉长而倾斜。右髋总静脉短而垂直,这也是静脉血栓好发左下肢的主要因素。静脉注射有刺激性的药物,以及在同一静脉处反复穿刺,加重了血管内膜损伤后更使其危险性增加。因此在临床做静脉输液和采血时应尽量避免在下肢静脉穿刺,尤其是左下肢。提高静脉穿刺技能,避免在同一静脉处进行反复穿刺。
5.3.4穿弹力长袜可减少静脉淤滞和增加回流,降低末端腓肠静脉血栓。
【参考文献】1叶碧云,潘小华。脑卒中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护理与康复,2004,3(4):239.
2钭国英,钟爱武,陈玉叶,等。意识障碍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上海护理,2006,6(2):30.
3黄红健。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护理学杂志,2002,17(5):339.
4张琳,白燕。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观察。临床肿瘤学杂志,2005,10(6):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