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帮助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刺激,保证化疗过程顺利地完成。方法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置入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结果应用PICC导管50例,插管成功率98%,留置时间7~130天,平均置管时间为58.5天。结论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可减轻患者的痛苦。保证肿瘤患者化疗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化疗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护理
肿瘤患者经常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化疗药物治疗及高浓度营养物质,临床传统的用药途径为反复浅静脉穿刺,这种方法会不可避免地造成患者痛苦及化疗药物特殊不良反应对血管的破坏。三向瓣膜式PICC是第二代PICC,它具有革命性的专利设计,导管的末端是钝圆的封闭结构,开口位于侧壁,是Groshong三向瓣膜,回吸时瓣膜向内开放,可以给药,不使用时导管瓣膜关闭,可以有效防止返血,进气导管最长可留置1年[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对2007年9月以来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肿瘤三病区住院的50例患者进行PICC置管化疗,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3~65岁。置管时间为7~130天,平均置管时间为58.5天。50例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8%,1例因穿刺成功后置入受阻,后予以拔管,患者及家属拒绝行第二次置管术。不成功率2%.
1.2器材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蓝色PICC导管,管长60cm,管腔容积1ml,插管前紫外线消毒治疗室,光线应充足,并备好用于穿刺的物品。PICC穿刺包、无菌手套、碘酒、乙醇、医用棉签、皮尺、止血带、无菌肝素生理盐水、可莱福输液接头、20ml注射器、静脉穿刺包、3M透明贴膜。
2术前准备
(1)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使其了解到操作目的、过程及操作后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患者有心理准备,并让患者签置管同意书。(2)协助患者摆好体位,并选择合适的血管及导管(4F、5F)。(3)测量静脉的长度。(4)PICC穿刺包,稀释肝素液、生理盐水。
3置管步骤
(1)确定静脉和插管穿刺点,贵要静脉粗、直、静脉瓣少为首选,其次可选肘正中、头静脉。患者平卧,手臂外展与躯干呈90°,测量定位。采用锁骨下静脉测量法,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胸骨切迹,再减去2cm[2]。(2)建立无菌区,消毒穿刺点,生理盐水预冲导管,修剪导管的长度。(3)扎止血带,以15°~30°进针,一旦回血立即放低角度推入导管针3~6mm,送外套管,左手示指固定导引套管,中指压在套管尖端处的血管上,松止血带,抽出穿刺针,用镊子夹住导管尖端,逐渐将导管送入预定的长度,退出导引套管并劈开移去导引钢丝,用注射器抽吸回血并注入生理盐水,连接肝素帽,固定导管,覆盖无菌纱布,贴无菌透明敷贴。(4)置管成功后,局部压迫20min,并嘱置管肢体避免剧烈活动,以防出血。
4置管后记录
穿刺者姓名及PICC放置日期、PICC类型、导管型号、导管尖端位置、插入长度及外露长度、所穿刺静脉名称、穿刺过程是否顺利、固定情况。
5护理
(1)置管前护理。置管前,操作护士要向患者或家属讲明置管的重要性,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在操作过程中需患者配合的要点,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并与其签订穿刺同意书。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的数值;仔细测量置管长度。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2)置管中的护理。置管过程中注意保暖,当导管进入肩部时,让患者头部转向穿刺侧,下颌靠肩以防止导管进入颈内静脉。送导管困难,可稍拉回导管,轻微调整穿刺针再送管,或边推0.9%氯化钠注射液边送管,遇阻力不可强行送管,嘱患者适当调整体位,使上肢与躯干垂直,或稍作停顿后再送管,如果不行则改以对侧静脉置入。(3)置管后护理。在穿刺点处放置一块约2cm×2cm大小的纱布再加以透明贴膜,这样一方面可以起到加压止血的作用,另一方面利于观察出血情况。一般情况下24h更换贴膜,以后每周更换一次,如有出血、污染、潮湿应随时更换。更换时注意要自下而上的去除贴膜,不要用手触动贴膜覆盖区内的皮肤,严格无菌操作。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水肿,触摸穿刺点有无疼痛、硬结。如有疼痛、硬结发生,可用喜辽妥涂抹效果较好。如出血量较少直接更换贴膜即可,出血量较大时可在贴膜外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在穿刺点放置凝胶海绵止血。每日观察导管的刻度并记录,查看导管有无打折。如导管有部分脱出,可采用局部固定,切不可将脱出导管再送入血管中,以防感染。每次输液时观察输液速度,如滴速不畅,可能有管道堵塞现象,并于每日输液完毕后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封管。
6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6.1导管堵塞护理人员需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正确的封管可防止血液进入管腔内,致使血液凝固而发生堵管。输血、血浆、脂肪乳剂等可使导管堵塞的可能性增加,输液完毕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不要经导管采血检验。一旦发生导管堵塞,不可强行推注液体,否则有导管破裂或导致栓塞的危险。先检查导管是否打折,排除以上原因后,若为不完全堵塞,用0.9%氯化钠注射液反复抽吸或冲洗导管,可获通管。经以上方法处理仍不通畅时,可用含20~50u/ml的肝素钠液10ml的注射器抽吸,然后放松,借助负压,使液体充满管腔,边抽边推,如此反复数次,导管可再通。我科有1例发生堵塞,经以上方法处理后导管通畅。6.2静脉炎行PICC后,由于血液流速减慢及导管在血管内造成异物刺激,加之患者紧张致使血管收缩痉挛,易造成上肢水肿、疼痛、静脉炎[3]。为减少静脉炎的发生,选择导管的型号与血管的管径相适宜,穿刺动作要轻柔,可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血管内膜。输入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物,易引起化学性静脉炎,输注前应确保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内。发生静脉炎后,抬高患肢,局部湿热敷,每日4次,每次20~30min,3天内症状未能缓解,应考虑拔管。拔管后,应继续给予湿热敷,并停止从此部位输注液体[4]。
7应用体会
(1)三向瓣膜式PICC采用医用高等级硅胶材料,导管非常柔软,不论是穿刺过程还是长期置管,都不会损伤血管内膜,不会造成血管壁穿透,降低了静脉炎或血栓形成的可能。(2)PICC选用肘部静脉插管至中心静脉,肘部静脉易于看到或扪到,其周围无重要组织结构,操作创伤小,本组中无一例发生血、气胸,动脉损伤、空气栓塞等并发症。(3)输液的高渗性、高黏稠度、刺激性药物通过PICC导管,直接进入中心静脉,从而被血液迅速稀释,解除了药物对周围血管的毒性作用,保护了外周血管网,解决了药物外渗、药物性疼痛等问题[5]。(4)中心静脉造成医源性感染相当高,有报道PICC导管感染病死率为3%,多数感染是由插管处皮肤上的细菌经皮下隧道移居到导管腔外而引起;因此严格无菌操作,做好穿刺部位的清洁、消毒、保护非常重要。(5)PICC技术穿刺程序简单,易于掌握,既消除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又极大地减轻医护工作量,并降低感染的危险,对肿瘤患者多疗程化疗尤为适用。我科由于使用时间较短,病例较少,可能有很多远期护理问题未及时发现,如导管漂移、异位、断裂、栓塞等,在今后的使用中将注意观察,积累更多的护理经验。
「参考文献」
1于卫华。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与护理进展。护理研究,2004,19:21-23.
2陈岱佳,谢德荣,李志花,等。PICC防治化学治疗所致静脉炎的初步研究。肿瘤防治杂志,2004,11(2):179-180.
3骆小京,康继红。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NICU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1999,34(4):232-233.
4袁玲,叶惠华,叶明枝,等。肿瘤病人PICC插管未到位所致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4,19(2):178-179.
5汤钊猷。现代肿瘤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419-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