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直肠癌术后;造瘘口;护理
直肠癌包括齿线至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之间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根治性切除是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如直肠癌位置低,距肛门7cm以内,在切除癌肿同时切除肛管和肛门周围皮肤约5 cm直径以及全部肛管括约肌。乙状结肠近端在左下腹壁做永久性人工肛门。做好人工肛门的护理,是直肠癌患者术后护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患者康复治疗的首要点。是提高造瘘口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重新走向社会的前提。
1 临床资料
2000~2006年浙江海宁市中医院收治了58例直肠癌患者,其中男37例,女11例,年龄35~75岁,术后永久性人工肛门37例,其中男30例,女7例,通过上述病例的观察、护理,获得良好效果,总结出以下经验与大家一起探讨。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肠造口虽是救命的措施,但在患者的身体外形和自尊方面都是一个很大的刺激,患者都不易接受。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给予心理安慰和鼓励,使患者逐渐面对现实,接受自己外观上的变化。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自理程度和情绪反映逐步教会造瘘口的自我护理方法,并详细说明自我照顾的注意事项。患者的家属对肠造口也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护士应倾听他们的诉说,了解他们的心理反应,使他们认识到家属和亲友的理解和鼓励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并能协助完成造瘘口的护理。肠造口术后能否继续性生活是患者和配偶很关心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术后几个月,可恢复正常性生活。女性肠造瘘者同样可以怀孕分娩。
2.2 正确使用人工肛门袋,维持造瘘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且完整
2.2.1 正确测量造瘘口大小 将一次性人工肛门袋孔口剪至合适大小,一般比造瘘口大0.375 cm[1],若过大易引起渗漏,刺激造口周围皮肤;若过小则会压迫造口。撕去肛门袋粘贴面上的纸片,将肛门袋紧贴在造口周围皮肤上。术后早期患者卧床休息,应使肛门袋与人体长轴垂直,宜取左侧卧位,患者下床后肛门袋粘贴方向应与人体长轴平行。
2.2.2 肛门袋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半坐卧位或坐位,解开衣裤,露出造口,在同侧铺上纸巾或治疗巾,揭去原有的造纸袋,撕离时要用另一手按着皮肤,以免扯伤皮肤(由上往下撕),清洁造口周围皮肤,顺序由外到内。避免用硬手纸、硬毛巾用力擦,以免损坏肠黏膜,擦掉粪便后用清水清洁周围皮肤,并随时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破损、疼痛。待皮肤晾干后,根据需要可以涂皮肤保护用品,如鞣酸软膏、氧化锌软膏、红霉素软膏等。如有肠黏膜水肿,可采用高渗盐水湿敷,敷料被分泌物污染应及时更换,一般需要3天,水肿可逐渐消失。
2.3 术后3天内注意观察造口处血运情况 造口部位黏膜颜色红润,富有光泽,表示血供良好,暗红色也属于正常,若黏膜呈暗紫色或黑色则说明造口肠管血供有障碍,应立即与医生联系。
2.4 密切观察引流物的颜色、量、性状与气味 若有水状引流物,应评估有无脱水征象,评估24 h出入量是否平衡,保证每天液体的摄入量,尤其是回肠造口患者每天至少摄入3 000 ml的液体。
2.5 给予饮食指导,维持机体摄入足够的营养 (1)术后禁食2~3天,一般3~4天后可进流食,1周后进软食,2周后可进普食。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渣易消化,无刺激为主,促大便成形,有规律,防治便秘及腹泻。(2)避免进食易产气食物和易引起腹泻的食物,如洋葱、蛋、啤酒,避免摄取会引起便秘的食物,如玉米、芹菜,限制吃口香糖和碳酸饮料,减少胃肠产气。
2.6 掌握活动量及强度 避免过度增加腹压的活动,可用合适的腹带或特制的造口带系于腰间人工肛门处,以防肛门袋脱出,并预防人工肛门处的肠黏膜脱出及造口旁疝的发生。
2.7 扩肛护理方法 人工肛门开放1周后,应开始扩肛,以松弛肛周肌肉,保持人工肛门通畅,避免因腹肌收缩及肠管回缩引起肛门狭窄,致排便困难。其方法为:戴手套用示指伸入肛门内约4 cm,每次1~2 min,每日1次,插入手指时,切勿粗暴过深,防止肠穿孔。扩肛时,可张口呵气,防止增加腹压。
2.8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定时的结肠造口灌洗可以训练肠道规则的蠕动,达到形成与正常人一样规律性排粪的目的[2]。据观察,连续灌洗10次左右,排便习惯基本上能人为控制。一般每天早上或晚上定时灌洗1次,每次灌500~1 000 ml温水(最好是温盐水)。目前灌洗装置使用圆锥形灌洗头作灌洗,绝对安全,不会损伤肠黏膜,更不会导致肠穿孔。灌洗时液平面与患者站立时口鼻部平,然后取坐位灌入灌洗液,适当控制速度,以无腹痛、腹胀为宜。也可使用结肠造口栓,将栓子插入造口内,栓子膨胀,封闭肠腔,发挥造口的节制功能。栓子上附有一碳过滤器,肠腔内气体经由过滤器排出体外而无任何气味。但每个栓子只能用11 h,价格贵,是其缺点。若与结肠造口灌洗合用,可延长使用时间。患者不用佩带肛门袋,这就极大地提高了患者在社会活动中的质量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郭桂芳,姚兰.外科护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05.
2 吴阶平,袭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