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静脉采血对患者的心理刺激因素及其不良的心理反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静脉采血;心理反应;心理护理
静脉采血是一项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要达到:“一针见血、一次达标、患者少痛不苦”的目标,一是要求护士具备娴熟的穿刺技术,二是要求护士充分考虑到静脉采血对患者的心理刺激及不良的心理反应,要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心理护理,达到解决患者的心理矛盾和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患者积极配合护士的操作。但在临床实践中,护士往往只重视技术操作而不注重掌握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不但给患者带来了痛苦,而且影响了操作的顺利进行。现将500例静脉采血人群的心理刺激反应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静脉采血对患者的心理刺激因素,即心理性应激源
1.1第一类应激源—疼痛由于针头对患者皮肤、血管等的刺激,可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刺痛感。动物机体对某一刺激是否发生反应,决定于两个因素:(1)刺激的强度与数量;(2)机体接受刺激时的功能状态。从痛觉的生理过程来看,它包括两个成分:感受成分和反应成分,即痛感觉和痛反应。而疼痛的产生往往是不愉快的,部分人可伴有某些情绪活动。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如紧张、焦虑等,严重反应者可表现为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晕针等。把这种可引起患者心理、行为、生理生化的反应称之为应激反应。
1.2第二类应激源—血液临床可见某些患者看到自己的血液正源源不断地抽吸到注射器时,突然表现为强烈的心理反应,如紧张、情绪失控等,严重的可发生晕针。这种反应的性质与程度除了与刺激的性质和程度有关外,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先天的身体素质、性格、早期经验及机体对应激源的认识和评价等。
1.3第三类应激源—护士冰冷、生硬、恶劣的服务态度及不够过硬的技术由于要遭受疼痛和血性物的刺激,静脉采血对患者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如果护士对患者的态度冰冷、生硬甚至恶劣,对患者的心理刺激很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时可引起患者强烈的情绪冲动与情感反应。
2静脉采血人群的心理反应在静脉采血中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
静脉采血人群中的心理反应,对我院2004年500例采血人员分为小儿组、成年组进行。详见表1、表2.表1300例成年患者在静脉采血中不良心理反应(略)表2200例小儿患者在静脉采血中不良心理反应(略)
3讨论
3.1潜在紧张型患者的心理特征问卷调查显示:83%的成年人属于这种类型。他们能配合护士的操作,但自认感到情绪紧张。这类患者一般为自控能力强、身心素质较好的成年人。
3.2恐惧型患者的心理特征患者有较强烈的心理反应。评判指标:(1)患者情绪紧张、害怕、恐惧;(2)不愿主动配合护士的操作;(3)必须要在护士或亲友的解释及劝导下,才能较顺利地配合护士的操作。主要为小儿患者,他们的心理素质不够成熟。而成年患者主要由于对采血认识不够,如担心采血会严重影响身体等。
3.3烦躁不安型患者的心理特征主要为小儿患者,表现为不能承受静脉采血带来的刺激,不肯配合护士的操作,他们的心理反应与年龄、性别、自制力、自觉性、意志力、所受教育等有关。
3.4焦虑型患者的心理特征评判指标:(1)患者主要表现焦虑不安,考虑过多,如担心采血过多会影响身体或对护士的操作水平表示怀疑等;(2)愿望不能满足时,不肯配合护士的操作。
3.5高度紧张型患者的心理特征评判指标:(1)患者情绪过分紧张;(2)发生晕针或晕血。患者由于心理过分紧张,加上体质弱,大脑出现短暂性缺血而突发晕倒。好发于年轻、体质瘦弱的男性患者,主要由于心理承受力差,心理素质差、体质较弱或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4护理措施
护士首选应重视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知识等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判断和实践运用的能力。护士在为患者进行静脉采血时,不仅要掌握好患者的血管特征和保证一针见血率,同时还要注重与患者交谈、沟通等来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判断患者属于哪种类型和预见可能会发生的不良后果。
4.1潜在紧张型患者的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可有潜在性的心理紧张,护士应不能忽视他们的心理工作,以免患者因护士不当的言语、行为而加重其心理负担。因此要使用常规的心理护理方法,如运用温和、亲切的语言与柔和、同情的面部表情,使患者对护士充满信赖感、亲切感。
4.2恐惧型患者的心理护理
4.2.1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找出患者心理反应的根源所在。
4.2.2根据所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如对采血的认识有误区的患者,要进行详细地宣教、解释工作。态度要温和,热情,切忌表现为不耐烦、生硬,如:“不想抽血就算了”等之类对患者极不负责的语言,从而进一步增加患者的不满与忧虑。
4.3烦躁不安型患者的心理护理此类患者主要为小儿患者,所以要重点做好小儿患者的心理护理。
4.3.1这类患儿普遍存在着一种条件反射当看见穿白大褂的护士时,立刻就会产生强烈的畏惧心理,继而产生反抗心理。因此护士不应急于为患儿采血,应首先要掌握与患儿的接近技巧,建立患儿对自己依赖、亲切、友好的情感。(1)当护士与患儿接受时,首先进入患者视觉的非语言行为是护士的表情,它是人的态度的第一反应,因此护士应使用和蔼可亲的微笑、柔和自然的目光,这样可给患儿带来一种友好情感的感染。(2)亲切的抚摸可让患儿有被爱护、被重视的感觉,如轻轻握住患儿的小手、衣服等。(3)与患儿交谈时,语调轻和、温柔,可使用患儿感兴趣的话题,如玩具、图书等,可使患儿对护士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消除对护士的畏惧心理。
4.3.2要充分争取到家长的配合家长是儿童最信赖、最亲密的人,当有家长陪同时,患儿会有安全感,情绪会趋向相对稳定。同时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要尽力取得家长的配合。(1)护士态度应热情、操作时应动作轻稳、娴熟、准确,使家长对护士产生信赖感。(2)注意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如了解患儿的性格特征、爱好等,便于针对性地做好患儿的心理工作。(3)有的性格急躁的家长看见孩子不肯合作,打骂孩子,反而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压力。护士应尽力劝说家长平静,指导家长共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4.3.3采用心理诱导法
(1)树立榜样:让患儿观看其他患者的勇敢表现,一方面赞扬表现好的患儿,一方面鼓励患儿积极向他们学习。(2)与患者进行愉快、轻松的交流,给予积极、鼓励、暗示性语言。(3)经常性地表扬:每个儿童都有自尊心,因此不要大声呵斥患儿,以表扬为主,可适时地称赞患者,提高患儿的积极性。(4)穿刺时分散注意力:由于儿童的心理不完全成熟,因此,护士在进行穿刺时要巧妙地分散其注意力,如讲故事、摆弄玩具等。这样可减轻采血中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刺激。
4.4对焦虑不安患者的心理护理
由于这类患者的自尊心较强、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敏感,因此护士首先要尊敬、理解患者,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具体原因,不可因患者的某些过分要求而与患者发生冲突。在尽可能的条件下,满足患者的要求。如给患者一定的自主权。让患者自选血管、挑选护士等。若无法满足患者的要求,应做到:(1)重点做好与患者的心理沟通工作:如对患者开展心理咨询和必要的宣传教育、解释工作等,取得患者对护理工作的理解;(2)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赖感,如示范法:让其先观看护士娴熟的操作技术、听取别的患者的感受等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从而取得患者的谅解与配合。
4.5对高度紧张型患者的心理护理
(1)由于这类患者容易发生晕针,可能导致摔伤的严重后果,所以对这类患者首先要重在及时发现、及时预防。要重点观察具备以下特征的患者:①在采血前表现高度紧张或恐惧、面色苍白或出冷汗的患者;②身体偏瘦,体质较差或患有较严重的慢性疾病的患者;③年轻男性患者。对这类患者,不要急于采血,要及时地向患者询问其有无发生过晕针和近期的身心状况,掌握患者的第一手资料。(2)在预见患者可能会发生晕针反应后,应首先让患者取平卧位采血,由于患者在平卧位时,处于全身放松、舒适的状态,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因而可减少晕针反应的发生,最重要的是避免了跌伤的发生,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10例有可能发生的患者采取了这种方式,其中有晕针史的患者7例,结果显示有8例未发生晕针反应,只有2例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症状,但休息片刻后,症状消失。证明这种采血方式很适合这类患者。但门诊采血的布局大多均是坐位式采血,所以应从患者着想,为患者尽量创造良好舒适的条件。(3)应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工作。护士一方面要非常地同情、理解患者,让患者对护士产生亲切、信赖感,一方面要主动为患者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让患者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从而减轻其心理压力。有的患者由于曾发生过晕针,因而表现得特别焦虑、恐惧,可能再次发生晕针。首先要认真地倾听患者的陈述,帮助分析患者发病的主客观因素,找出发病的根源,进行健康宣教工作,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如使用鼓励、赞扬等方式,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如果患者仍不能解除心理压力,可运用示范法、暗示法、松弛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4)减轻疼痛、血性物的刺激:护士的动作应做到准确、轻巧、敏捷。(5)嘱患者放松,避免注视采血的全过程,以免受到更多的刺激。
5体会
做好采血患者的心理护理,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又进一步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