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国护士网为首页 | 中国护士网专注于知识的分享,因为专注,所以更好!
分享到:

静脉采血常见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作者:焦世兰

静脉穿刺是检验人员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之一,又是门诊检验工作最常用的检查手段。检验人员进行静脉采血时,常因操作者穿刺不当或其他原因导致患者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因此,笔者对常见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1 不良反应

1.1 局部淤血 针尖进入皮肤后,在皮下反复穿刺,损伤皮下毛细血管,退针后出现局部皮下渗血所致。

1.2 皮下血肿 静脉穿刺时,静脉后壁被刺穿,退针后按压方法不准确所致。

1.3 麻木电击样感觉 常见于肘腕部。此部血管周围神经丰富,血管贴近于神经,穿刺时损伤周围神经所致。

1.4 针刺样疼痛 操作者用力过猛或针尖刺伤静脉后壁的神经所致。

1.5 灼烧样疼痛 操作者酒精脱碘未干时穿刺或拔针前将棉球用力压迫于穿刺部位,拔针时针尖划伤血管壁所致。

1.6 局部皮肤肥厚 常见于采血频率较高的患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等。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使皮下神经受损,血管变形所致。

1.7 晕血、晕针现象 患者心理准备不足,空腹采血所致。

2 预防措施

2.1 提高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 加强其职业道德修养,熟练掌握基础操作技能,提高整体素质,这是检验者必须具备的。另外,具有丰富的知识,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及稳定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谦虚礼貌、热情和蔼的话语也是必不可少的。二者兼备,操作时才能做到一针见血。

2.2 了解个体差异的血管特点 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血管走行、弹性有所不同。如:老年人的血管浅,易滑而脆; 肥胖患者的血管弹性好,深而不滑,但不易触摸;儿童血管表浅,弹性好,不易滑动等。采血时根据不同的患者选择表浅且较直的静脉血管穿刺,达到一次采血成功。

2.3 采用适当的穿刺方法 尽量采用直接刺入血管的方法,即进针角度小于30 o ,针梗进入皮肤1/4~1/3为宜,见回血即抽吸针栓达到静脉采血的目的。否则进针角度越大,越易刺穿血管;针梗进入皮肤越多,划伤血管的距离越长。所以切忌用力过猛或静脉内反复穿刺。

2.4 掌握拔针技巧 拔针方法应是顺着针尖进针方向退出,速度适中,不宜过快。抬高或压低针尖都会划伤血管壁。

2.5 准确按压采血部位 在针尖退出皮肤的瞬间,用无菌棉球沿着血管走行按压皮肤针眼及血管穿刺点。由于进针的角度不同会出现2个针眼:皮肤上的针眼和血管上的针眼,皮肤上的针眼能够看到,而血管壁上的针眼是看不到的,所以在拔针时容易忽视血管上的针眼还在皮下出血,我们提倡用棉球顺着血管方向同时按压2个针眼。这样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2.6 做好晕血晕针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晕血晕针的患者,在等候采血时,采血者应为其讲解采血时的注意事项、采血时的感觉,让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采血过程中,采血者应尽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与其谈话等,并随时观察患者的变化。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7 局部不良反应出现时的护理 应采取积极的方式,如用湿热毛巾热敷局部(温度以病人的耐受程度而定,避免烫伤),或用75%酒精或50%硫酸镁湿热敷等。

总之,通过临床实践及预防措施的落实,采血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保证了采血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