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阻塞原因及护理防范对策
经外周置入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术,因能有效解决静脉输液问题,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为患儿解
决了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可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故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被广泛应用。我科自2001年6月~2003年12月共
有96例进行PICC术,其中部分患儿出现导管阻塞等并发症。现将引起导管阻塞原因及相应防范措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1年6月~2003年12月,因各种疾病在NICU住院患儿96例,其中男60例,女36例,所有患儿统一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1.9Fr规格
(PICC)单腔导管,选择经上肢静脉穿剌92例,其中贵要静脉66例,正中静脉18例,头静脉8例,经下肢大隐静脉穿剌4例,导管留置时间最长91天,
最短3天,平均16天,发生阻塞21例,约占21.87%,其中3例因未能复通而被迫拔管,占全部患儿的2.08%。
2 导管阻塞原因
2.1 血管因素 下肢静脉瓣比上肢丰富,易因导管摩擦损伤而形成血栓性静脉炎,导致导管堵塞。已有报道 [1] ,导管置入下肢静脉后血栓发生率比上肢静脉高3倍。本组患儿有4例经大隐静脉置管,其中2例(50%)发生术侧肢体肿胀,导管阻塞。1例未能复通而拔管,因此,宜选择上肢静脉置入。www.512test.com
2.2 药物因素
不同药物混合时产生微粒导致导管阻塞,输注脂肪乳剂、血浆等时,易发生脂肪等沉积,如未能及时冲洗易引起导管阻塞 [2]
。此外在不适当的给药和冲管过程中,会导致管腔内pH值的突然变化,就易产生药物沉淀。例如导管中注入万古霉素就会呈酸性,末用生理盐水冲洗,又注入碱性
药物如速尿后,2者就会发生反应而产生沉淀。给药前或封管前未用盐水冲洗导管,药物也可能会与肝素发生作用产生沉淀。输液时更换药物不及时均可使血液回流
凝固而阻塞导管。
2.3 导管位置不正与封管操作不当 置管后,因体位改变,特别是患儿呕吐、剧烈咳嗽时易致导管扭曲、移动、受压、封管操作不当,封管后局部受压引起静脉压力过高可引起血液返流,在导管尖端及导管内形成血栓都是导管阻塞的常见原因。
3 导管阻塞的防范措施
3.1 正确的封管方法 采用正压封管,封管液推注速度宜慢 [3]
,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冲击力,边推注封管液边退针较推注完后再拔针,阻塞的发生率显著降低。置管后形成局部循环障碍,血粘度增加 [4]
,可成为局部血栓形成的诱因,每日10U/ml肝素盐水封管,以达到抗凝目的。液体尽量24h匀速输入,不能持续维持者以肝素盐水正压封管,1次/4h,
可持续输液者每12h以肝素盐水通管1次.对输入粘稠度较大的药物如20%甘露醇、脂肪乳、人体白蛋白、血液等,应用一次性注射器(5ml规格)抽生理盐
水1ml冲管后再行封管,以免造成
封管失败。
3.2 遵守药物配伍原则 熟练掌握药物配伍禁忌知识,严格遵守药物配伍要求进行配制各种药物。在进行各种药物尤其在输注血浆、白蛋白等粘稠度高的药物治疗前后,应常规使用适量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导管,每次冲洗导管时必需先抽回血。
3.3 严密观察
正确记录置管后首次输液速度,密切观察,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及时发现和处理导管阻塞,如滴速少于首次要及时查找原因,患儿体位是否
恰当,必要性给予改变体位,可对管外露部分盘以S型固定,能防止导管打折,受压及移动脱出,并将肢体相对固定。凡表现液体输入不畅,流速降低、穿刺部位渗
液,置管肢体局部红肿,甚至远端出现血循环障碍,冲洗时有阻力、导管功能正常但回抽无回血时提示管腔阻塞,即可按导管阻塞给予及时处理。
4 小结
中心静脉导管将更加广泛应用于临床,导管阻塞是常见并发症,封管操作不当会导致血液反流形成阻塞,了解PICC术后导管阻塞的原
因及进行有效的预防与处理,熟练掌握PICC置管技术操作,正确的封管操作,严密观察,遵守药物配伍要求,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是预防导管阻塞的良好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友华.静脉-管针引起静脉血栓形成1例报告.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2):41.
2 Orr ME,Ryder MA.Vascular access derices:Perspectives on designs Complications and management.Nutr Clin Pract,1993,8:145-151.
3 曲瑶,白岩.静脉留置针封管液推注速度临床观察.护士进修杂志,2000,15(1):40.
4 张晓静.国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219-221.
(收稿日期:2004-08-12)
作者单位:518020广东省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