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国护士网为首页 | 中国护士网专注于知识的分享,因为专注,所以更好!
分享到:

小儿外伤换药疼痛恐惧的心理护理

来源:中国护士网  作者:史春丽

  门诊换药是外伤治疗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是一种痛苦的过程,不但成年人会产生心理恐惧,如紧张、害怕、出冷汗。患儿更因害怕疼痛而产生抗拒、哭闹等一系列不良的心理症状[1]。患儿的这种恐惧心理,影响了正常治疗与护理的进行。而消除其恐惧心理,是换药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对此进行探讨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年7月—2012年3月在门诊接受换药的患儿100例,一般1次/2天,连续7~10天换药,年龄1.5~9岁,根据年龄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

  2患儿心理表现

  由于大部分患儿均有过“去医院打针”的经历,一见穿白衣的医护人员就充满恐惧,表现为紧张害怕和抗拒心理,或哭闹逃离等[2]。患儿多因不了解换药的重要性和目的,害怕疼痛给其心理带来巨大压力,引起不良的心理反应和行为问题,如大哭大闹不止、有的愁眉不展甚至四肢乱动、不配合等现象。

  3患儿心理护理

  3.1建立信任关系患儿恐惧多来源于陌生的环境,医护人员及对疼痛的恐惧,根据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患儿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3]。给予患儿基本的尊重,保持亲和力,微笑的面容,和蔼的态度柔和的语调及适度的肢体动作。如鼓励较大的患儿时可抚摸其上肢(手、肩),安慰小患儿抚摸头部,这都能消除患儿对护理人员的陌生感,患儿换药时可说:“小朋友不害怕,阿姨这没针,是小棉球,用它轻轻擦擦伤口就不疼了。”避免会让患儿害怕的描述。如“阿姨给你好好消消毒,看看伤口好了吗?”取得患儿的信任。建立亲近的关系,使之对换药过程减少紧张。积极配合完成治疗过程。

  3.2分散注意力的心理护理1.5~3岁患儿心理发育不全,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周围的事物和人的影响。在换药时,可以让家长与患儿一块玩玩具,使之放松紧张和转移注意力,能够接受换药过程。3~6岁的患儿,在换药时可用交谈的方式,询问患儿的生活情况,并给予鼓励有意识的转移和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因这时间段的患儿正处于朦胧懂事时,转移式的谈话,可使其害怕、紧张的心理逐渐缓解,达到接受治疗的目的。还可以对哭闹、拒绝、逃避或反抗为主的幼儿。用鼓励、夸奖、讲故事,询问幼儿园情况的方法,拉近距离。将注意力从换药疼痛这个应激源转移开,取得患儿合作,保证创口换药顺利进行使患儿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此时更需要护士沉着冷静 ,热情接待 ,向家属解释伤口情况及治疗步骤,取得患儿家属的理解和合作。在治疗过程中,动作要轻、柔,以减轻患儿伤口疼痛。同时多给患儿表扬和称赞,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使患儿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6~9岁患儿,个性与自我意识已逐步形成,喜欢表现,希望得到人们的注意。对这一年龄段的患儿除给予鼓励外,要多体贴、安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还可用激将法,或对比法,将一些别的小朋友勇敢的事,换取他的勇敢,取得主动配合。

  3.3心理疏导(1)端庄的仪表,慈祥的笑容是打开患儿心理戒备的导火线,微笑的面容、和蔼的语言使患儿感受到温暖,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形象。3~6岁患儿有具体的思维,模仿能力较强,耐心解释说服,如女孩爱漂亮,可从穿着长相等进行赞美、诱导,男孩喜欢到刀、枪变形金刚等,爱学做英雄要勇敢,以激励开导为主。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他们的配合。6~9岁的患儿,有抽象概念思维。患儿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由于缺乏换药的知识,多为紧张害怕心理。抓住患儿的这一心理,讲清治疗的目的和不治疗的利与弊。以及会带给将来的学习、身体的不利、并强调这种治疗是外伤中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让其在心理上接受这一事实。同时,要多表扬和鼓励患儿,如“你是最棒的”,“你非常勇敢”等。这样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儿的信任与合作,使其感到医生的友好,并对治疗有所心理准备,并提高患儿的耐痛能力。

  4小结

  心理护理是药物无法取代的,心理因素能致病也能治病,认真学习心理护理这门艺术,正确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强化以患者为对象的沟通是一门艺术;护士在服务中沟通,在沟通中服务,良好的第一印象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娴熟的技术,微笑的服务,对于小儿要多用鼓励性语言;以缓解其紧张心理[4]。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调动自身潜能,有助于伤口愈合。

【参考文献】
    1郑晓霞,相淑霞.关于儿童烧伤的康复治疗.中国社区医师,2010,12(32):76-78.

  2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3-63.

  3亓红娟.儿童牙科畏惧症原因分析及心理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96-97.

  4姜岩,小儿烧伤换药疼痛恐惧的心理护理.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