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针刺伤的防护和控制
【关键词】 护士针刺伤
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而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的重要途径。因此,预防和控制由针刺伤感染引起的血源性传染性疾病,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1 临床资料
据我院2005年1~11月上报的针刺伤统计结果显示:全院员工发生针刺伤84例,其中护士58例,医生21例,医疗技术人员1例,工人4例。显而易见,最容易受针头刺伤的人群是护士,其次是医生,另一不可忽视的群体是工人。
2 预防措施
2.1 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 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要戴手套;尽可能使用带有安全性能的静脉注射装置;给不配合病人使用锐器时,应有助手协助;操作中始终保持警惕,避免与他人交谈;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直接传递锐器和手持裸露的锐器指向他人。
2.2 改善工作条件,创建安全的医疗环境 在工作繁忙或抢救病人时注意忙而不乱,相互配合,不违反操作规程,能大大减少针刺伤的发生。使用具有安全装置的医疗护理用品如:安全注射器、安全输液器、安全型留置针、无针连接系统等。提供随手可得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锐器收集器。
2.3 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 整理用物和处理使用过的针头过程中,使用过的针头尚未放入锐器盒,是发生污染针头刺伤的高危环节[1],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护士应立即处理使用过的裸露针头,必要时将锐器盒携带至病人床旁,以便操作者在使用后及时处理针头。锐器收集器只装2/3满即停止使用,以减少刺伤的机会。
2.4 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 医院保健科应协调医院感染科建立职业暴露报告系统,以便医护人员在针刺伤意外发生后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应定时分析和报告事件的发生率及预防措施,对医护人员进行再教育,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1]。
3 针头刺伤后的处理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被HIV阳性病人使用的针刺伤后获得HIV的可能性是0.2%~0.4%;针刺伤感染HBV的可能性是19%~40%;受针刺伤感染HCV的可能性是0.2%~6.0%;如果有事件发生,医务人员要有全面预防的概念。(1)迅速挤压针刺点,使之出血。(2)用肥皂和温水彻底冲洗针刺部位。(3)刺伤后及时告诉上级领导或直接领导。(4)联系职业保健机构,寻求及时治疗,如果超过了几小时,则应去A&E。(5)取得原病人的血标本[2]。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即便员工报告有针刺伤,由于他们自我感觉良好,通常也未进行随后的治疗;关注的职责应延伸到医护人员之外,包括临时员工[2];改变落后的操作方式;帮助被刺伤的员工而非责备,给他们时间去参加A&E、职业保健及安排随访等工作还需我们去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An nB Williams, Warren Phipps,何国平,等.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实用预防医学,2002,9(6):2.
2 王永明,麻超,程显山.针刺损伤.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71.
作者单位: 310016 浙江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