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护理管理

乙型肝炎病房护士针刺伤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来源:  作者:张洪美 周荣   (查看评论)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护士 针刺伤

  护士是发生针刺后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发职业群体。世界卫生组织综合各国调查结果认为,乙型肝炎属于医务人员的职业病,其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4倍之多[1]。乙型肝炎是可以经血液、体液途径传播与传染的疾病,护士是执行采血和注射的主要群体,由于工作关系发生针刺及皮肤黏膜被患者血液或体液污染的机会多,感染HBV的机率高,因此如何有效地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是保持健康、护理人力资源的重要环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2002至2006年我院4个病区的护士75名,均为女性,中专学历19人,大专31人,本科及在读本科25人,年龄18~50岁,平均34岁,工龄0~30年,平均15年。表1  4个病区护士人数及工作年限统计表(略)

  1.2  方法 

  自行设计“护士职业防护调查表”,问卷内容经专家评定,其效度系数为0.80,重测信度系数为0.83,内容包括:①护士个人资料,如科室、学历、参加工作时间;②年针刺伤护士人数及受伤次数;③了解护士接受针刺伤防护知识培训情况及针刺后采取的措施。共发放75份问卷,回收率100%,数据输入计算机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护士针刺伤共计75例,刺伤率最高为拔针后处置,占40%,见表2。表2  护士针刺伤次数及刺伤率(略)

  2.2  针刺伤后采取防护措施,75例不同学历护士针刺伤后采取措施构成比,见表3。表3  75名不同学历护士采取的防护措施构成比(略)

  3  讨论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人群感染率高达10%,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高达10%~15%[2],乙型肝炎主要经血液和注射途径传播,凡含有HBV血液或体液(唾液、乳汁、羊水、精液和分泌物等)直接进入或通过破损皮肤黏膜进入体内造成传播,少至10-6~10-9/ml阳性血液即可引起感染[2],没有注射乙肝疫苗者,如被污染针头刺伤1次,感染乙肝机会为10%~35%[4]。此项调查结果显示拔针处置时针刺伤达40%均是被污染针头刺伤。针对人群中HBV高携带情况和临床患者HBV低检测率这一事实,护理人员应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加强职业保护措施。

  针刺伤是护士临床操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意外伤害,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触传播,经临床追踪观察,针刺伤主要环节为:①注射、抽血、静脉穿刺等操作时患者突然活动;②将血液标本注入试管时须拔下针头;③拔针时试图撕下固定针头的胶布时,拔针后将裸露的针头集中消毒处置时,分离针头和针管时;④将针头重新插入针帽,剪断输液器针头时。

  4  对策

  4.1  针刺伤紧急处理 

  ①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鲜血排出,相对减少污染程度,用流动自来水和消毒肥皂液清洗。②碘伏等皮肤消毒液涂擦伤口。③填写意外损伤报告,根据医院规章和程序确定感染源患者,其是否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还是丙型肝炎等,并记录在案,同时进行可信的HIV、乙肝、丙肝等的化验报告。

  4.2  防护措施

  4.2.1  ①禁止将针帽套回针头,因为针头套入时,持针帽的手有被刺伤的危险,一定要套回时,请运用单手套法。②针头或重危器在使用地点即放进利器盒,但不要用手将其折断毁坏,据报道有1/3的针刺伤发生在处理使用后的注射器过程中。③利器盒要有牢固的盖子和箱体锁定装置有明显的危险警告标志,有报道使用利器收集箱后,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降低50%。④手持无针帽的注射器时行动要特别小心,以免刺伤别人或自己。⑤操作后立即处理残局,如切开后、包穿刺包的整理,锐器和针头与普通垃圾严禁混放。

  4.2.2  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 

  积极主动接受免疫,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估计每年有100~200名医务人员死于HBV感染[3],对于乙型肝炎目前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案,主要以预防和阻断传播途径为主,护士要积极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主动接受免疫,80%~95%的接种者能够获得安全而有效的免疫力,当体内HBV表面抗体浓度>10IU/ml,可以100%抵御急性、慢性HBV感染,但13%~60%接触者在接种疫苗9~15年后抗体水平会下降,所以定期进行健康筛查建立健康档案,定期监测抗体水平及时追加抗体,对于易感人群及时调离高风险岗位。

  4.2.3  接触血液和体液时戴手套 

  被调查的75名护士,在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都有不戴手套的经历,国内有许多研究显示69.9%~88%[4,5]的护士在注射静脉输液等操作时不戴手套,这提示国内的防护意识淡薄,护士在进行操作时,如发生针刺伤或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黏膜,不但可以发生HBV感染,还可发生丙肝、艾滋病毒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将患者的血液和体液均应视为HBV、HCV、HIV等血源性疾病的传染源,操作时养成戴手套的习惯,即可防污,又能减少刺伤后的感染机会,手套虽不能预防刺伤,但能减少刺伤时进入伤口的血液量。

  4.2.4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首先在院教学中应增加护理职业安全教育的内容,尤其是护士在实习前要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对在职护理人员护理部要进行经常性的职业防护教育,对刚参加工作的新护士将职业防护教育作为岗前培训的必修课,使护理人员真正掌握职业防护的知识,减少发生感染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曹明霞.血源性传播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51-52.

  [2]关显智,周正任,谷鸿喜.医学微生物[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60.

  [3]Tan L Report of the Council on Scientific Affairs;Preventing:needle-stick injuries in health care setting[J].Arch Intern Med, 2001,161(7):929.

  [4]王秀英,吴欣娟.部分临床护士发生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

  [5]谢红珍,聂军,潘绍山,等.广州市护士注射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172-175.

考试辅导
Google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