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通过对我院门诊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的环节、原因、发生率,护理人员的重视程度等方面的调查,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30名护理人员针刺伤情况。结果:被调查的30名护士均有不同频次针刺伤的发生,发生率为81.9%。结论:制定规范的操作防护流程,强化培训,增强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改进废弃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方法和尽快采用防刺性护理用具,以降低职业风险。
关键词 护理人员 针刺伤 操作环节职业防护
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30名门诊护理人员自2005~2007年针刺伤发生的相关情况采用回顾性调查。
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现场指导护理人员填写。主要内容为护理人员自2005~2007年期间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被针刺伤的相关问题。包括被针刺伤时的操作环节:①在收集废弃一次性医疗用品时(收废弃针)。②在毁形、浸泡使用后的针头时(毁形浸泡)。③在取下注射器或输液器上的针头时(取下针头)。④用双手将针头重新套入针帽时(重套针帽)。⑤在拔针时(拔针时)。⑥在吸取药液、配药加药时。⑦实际被刺次数。其次了解护士在被刺伤后对伤口的处理措施。调查护士对有效避免尖锐物刺伤方法的态度(1=希望了解,2=说不清楚,3=不需要了解)。共发放问卷32份, 回收有效问卷30份, 有效回收率93.3%。
结 果
2005~2007年门诊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152次,其中,收废弃针时31人次被刺伤,毁形、浸泡针头时19人次被刺伤,取下针头时18人次被刺伤,重套针帽时15人次被刺伤,拔针时25人次被刺伤,加药时27人次被刺伤,针头处理所致刺伤合计108人(70.3%),处理针头时被针刺伤是针刺伤发生的主要原因。
绝大多数护理人员在被针刺伤的当时均采取了一般的消毒措施。采取预防血源性感染措施情况为:查血(肝功能、乙肝三项)者3人(10%);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者2人(6.6%),未采取措施者有25人(83%)。
讨 论
护理人员应提高防护意识:有资料显示,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含有HBV的血液足以导致受伤者感染HBV,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医务人员感染血缘性疾病的比例比普通居民高3~6倍,其中主要的危害是HBV、HIV、HCV,护士是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频率最高的职业,且多为高危性接触,直接与患者皮肤接触。
护士长应加强职业防护管理:严格管理可大幅度降低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大多数被针刺伤的护理人员只是采取了一般的消毒措施,绝大多数护理人员未采取预防血源性疾病的预防治疗,且防护意识淡薄。因此,护士长应该从自身做起,提高认识水平,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监督及管理,规范防护流程,对发生针刺伤的护理人员及时处理伤口,并进行有关的血液检查,建立跟踪制度等。
建议改进一次性废弃物的处理方法:要求相关部门能研制出防漏、防渗的的锐器收集器皿,防止护理人员在处理废弃针头及输液器时造成伤害,同时医院加强废弃物品的管理。
采用先进的防止针刺伤的用具:要求护理研究者尽快研制具有防护功能的注射用具,使注射完成后针头能自动回缩,或使用无针密闭输液器,从而使护理人员避免接触针头,而使针刺伤能从源头避免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67-68.
2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中华护理,2003,38(6):422-425.
3 李永芬,张德智,刘建华.针刺伤的分级控制.中国护理管理,2006,6(7):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