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护理改革

护理改革三十年

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社  作者:巩玉秀  (查看评论)
        作为医院管理者,要支持护理工作,不能简单地看床护比,需要测算护士的实际工作量,按照测算出来的结果科学、合理地配备护士。
 
        改革起源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医疗行业学习苏联老大哥,取消医院护理部,实行科室主任负责制,削弱了护理工作的领导,使得护理工作在医疗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六十年代初期,开始恢复医院的护理部。然而,刚刚走上正轨的护理行业,在文化大革命中又被摧毁。
 
        1986年,全国第一届护理工作会议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振兴护理事业”为主题,总结了对护理学科的认识、人才培养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教训,同时针对当时存在的“护士数量严重不足、素质较差、护理教育跟不上”等问题,提出了抓好“护理队伍建设”和“推进改革,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两件事。卫生部将“责任制护理”作为大会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举措将上个世纪80年代初起源于医院、学术团体的护理改革,从卫生行政角度推向全国。
 
        当时试点医院实施责任制护理,要求护士8小时值班,24小时对病人负责。对分管病人的病情、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都要给予全面的关心和照顾,实质上这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整体护理”,只是当时企业实行“责任制”,于是这一改革被称为了“责任制护理”。
 
        1989年,卫生部为推行“责任制护理”,在制定医院分级评审标准时,将“责任制护理”的内容纳入到评审标准中,要求二级医院开展“责任制护理”病区数≥10%,三级医院≥20%。尽管被写入评审标准里,但我们实地考察发现,各个医院执行得并不理想。此后,在护理事业发展过程中多个问题的相继出现,让我们深思。
 
        1989年,恢复高等护理教育后,护理本科毕业生开始走向临床。当时,不管是本科生,还是中专生,她们干的活都一样。对此,卫生部科教司高教处领导表示,不改变这种现状,国家就没必要办护理本科教育。
 
        几乎同时,国家人事部门在整顿技术职称时表示,护士没按层级使用,其职称徒有虚名,应该取消。当时卫生部在争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中国的护理合作项目(UNDP),目的是推进临床护理改革和护理教育改革,其落脚点就是“深化责任制护理”和“按职称上岗”。在和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护理官员交流时,他们表示中国没有护理,而当时,中国有80多万护士。
 
        在90年代初一次关于护理技术职称的调研会上,一位年轻医生的讲话,让护理管理者们感触至深。该医生认为,(当时)医生中也有中专毕业的,但通过临床积累,可以晋升到副主任医师,甚至是主任医师,关键是从医师晋升到主治医生,有能力为下级医师在诊断、治疗方案方面提出指导意见,体现逐级指导。而护士不同,在护理实践中,只是按任务排班,不管是护士、护师还是主管护师,其任务、职责和要求是一样的。
 
        尽管当时我国护理技术职称对各级人员的要求都有明文规定,但是没有和护理实践结合起来。由于当时我国尚处在生物医学模式阶段,与之对应的临床护理模式为功能制护理,护理教育改革尚未启动,大家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的整体护理与功能制护理的根本区别还不太清楚,只是在功能制护理的实践中,套写了责任制护理的病历,原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对病人的整体护理尚未很好落实。
 
        思辨1995年
 
        1995年,部分护理管理者到日本学习。日本也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起,才按照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比如,每名护士具体分管几个病人,如何评估病人、制定护理计划,每组护士如何分工合作等。每天上午,组长根据医嘱和病情,对重点病人的护理提出要求之后,和护士们一起做分管病人的护理,下午再利用病人休息时间,以小组形式讨论疑难病人的具体护理计划,组长进行点评指导。
 
        我们曾请教东邦大学大森病院护理部主任“现在做法和原来护理最大的差异。”对方回答说,“原来我们是以医嘱为中心,现在是以病人为中心”,仔细琢磨,大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即不再是按照主班处理医嘱,治疗班执行医嘱,大小夜班和连班继续执行医嘱的形式和思路实施护理,而是根据分管病人的具体需求(包括疾病护理、治疗护理、以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等),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
 
        当时,由此联想到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护理官员曾经说过我们中国没有护理的话,也开始意识到,国内之所以推行不动“责任制护理”,就是因为我们的观念尚未改变。
 
        从那时起,卫生部医政司将整体护理的探讨与实施作为司工作重点,希望护理行业要面向一个整体的人,负责病人饮食、起居、排泄、出院指导与健康教育等所有方面,提供“整体护理”。
 
        因此,卫生部在1995年启动UNDP项目时,用“整体护理”取代了“责任制护理”,并通过各地卫生部门建立了全国整体护理协作网,以点带面,医院各自探讨,每年召开会议交流经验,逐步完善和推进试点工作。在项目中卫生部科教司负责探讨和推进护理教育改革,1995年全国护士执业考试普遍开始,在考试题中,也加入部分“整体护理”知识。
 
        遗憾的是,1999年医院深化改革,部分地区和医院出现减人增效减护士的现象,再加之院科两级核算的压力,有的医院又将每日清单、科室药品及卫生用品的核算等划入护士工作职责,导致整体护理的普及、深入受到严重影响。受不正确思想的影响,部分医院护士的配置、待遇一度有所降低,直到《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和《护士条例》的颁布才得以扭转。
 
        重生2010年
 
        有些医院管理者和护士长们没有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整体护理”那个阶段,或者虽然经历过但是印象不深刻,今年,从最初将卫生部推进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理解为“推行基础护理”,再到“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卫生部一连串会议后,大家对这次护理改革目标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明确。90年代年推进“整理护理”还只是在探索,而此次《活动方案》明确了推进优质护理示范是医院“一把手”工程,要求医院从改革护理管理、完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等方面为护理改革提供保障;将“一个护士或者一个小组分管几个病人;高、低年资护士间如何分工和搭配等”规定得非常明确,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使得护理改革更具有可操作性。
 
        近些年,各个医院的护士绝对数增加较快,这是一个好现象。不过,也应注意到,与此同时,医院扩建、改建,实际开放的床位数增长也很快。建议医院管理者,根据国家卫生改革的精神,根据护士的实际工作量测算结果,科学、合理地配备护士。同时建议,卫生部门与教育部门多沟通,使学校教会未来的护士们怎样评估病人的护理需求,疾病的不同阶段如何观察病情,提高护士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解决的能力等。相信在多部门的合作下,我们的护理改革会有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撑,能走得更远,更成功。
 
        作者为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护理中心主任、医政司护理管理处前任处长
考试辅导
最近更新内容
Google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