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市2010-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开始上网征求意见。面对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北京开出的这张8000余字的“处方”,将着力点放在了破解优质医疗资源供求矛盾突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高、群众就医负担较重、普通市民急需健康教育四个方面。
亮点1
针对优质医疗资源供求
矛盾突出,医改方案提出——
推动发展:让患者看得好病
要让患者看得好病,最主要是提高医疗服务整体水平、疑难重症诊疗水平和医疗卫生管理水平,努力满足多层次需求。
目标:优质医疗资源供求矛盾有效缓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首都医疗卫生事业、医学教育与科研事业、医药产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为建立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打下基础。
宣武安贞医院扩建
天坛口腔医院外迁
今年本市要编制完成首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规划出首都地区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新建医疗机构,特别是区域医疗中心重点向新城和城市南部等地区布局。通过对口支援、土地置换、资源重组、办分院、整体搬迁等方式,使城区相对集中的优质医疗资源向远郊区县扩展。
宣武医院:改扩建一期工程计划2012年建成投入使用。一期工程完成后,日门诊量将增加至7000人次以上。
安贞医院:新门诊综合楼正在建设中,地上13层、地下3层的新门诊大楼将成为目前市属大医院中建筑面积最大的一栋门诊楼。
积水潭医院:门诊楼扩建,回龙观分院年内竣工投入使用。
北京口腔医院王府井部:建门诊楼。
同仁医院:开始扩建经济技术开发区院区。
北京肿瘤医院
北京朝阳医院:打造京西院区。
天坛医院和北京口腔医院:加快推进南迁工程建设。两家医院外迁后,崇文区出现的医疗空缺,计划再打造一家区域医疗中心。
朝阳区:在望京、垡头、东坝、北苑和定福庄附近新建和改造5家三级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
昌平区:新建5家三级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
远郊区县均建区域医疗中心
本市将加快门头沟、房山、昌平、通州、顺义、怀柔、平谷、密云、延庆9个远郊区县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两年内每个远郊区县都建有区域性医疗中心,京郊农民看病不必非往城里跑。
新建北京儿童血液肿瘤中心
为缓解儿童看病难,本市在推进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的相关项目建设外,还将在北京儿童医院新建血液肿瘤中心,并在城南再建一家儿童专科医院。同时,二级以上中医院全部恢复中医儿科,推出2至3个中医儿科临床诊疗中心。
常见十大疾病成科研重点
本市把肝炎、艾滋病、结核、禽流感四类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心血管和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宫颈癌和乳腺癌、抑郁症、慢性肾病、脊椎和骨关节病六类慢性疾病,列为“十大疾病”科技攻关项目,确定优先发展、重点支持的学科。初步建立“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的100项临床急需诊疗技术规范和标准,搭建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支撑体系;规范这十种病的临床诊疗,并推动中医药“十病十方”的研究,以及相关的自主创新医药产品产业化落地北京。
大医院医生可到社区出诊
为了提高社区卫生人员的素质,鼓励各类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多种方式合作。今年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引导大医院的名医到社区为患者服务,培养引进优秀基层卫生人才。2011年,还将有近百名“订单式”培养的临床医学生,分配到远郊区县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
医学院毕业生先培训再就业
医学院校毕业生要经过医院的规范化培训后才可上岗,逐步实现以“社会人”身份 “先培训、后分配”。
护理员也要经过培训和考核,明年年底前全市要完成3000名护理员培训和考核上岗,建立15家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全面落实14项基础护理服务规范和24项护理技术服务规范,规范护工行为。
建立机制协调“八路军”
北京是“八路大军”办医院,既有市属医院、卫生部的医院、北京大学系统的医院,还有军队医院等。为了统一规划北京的医疗资源,本市将建立首都医药卫生管理协调机制,统一协调“八路大军”。
本市将新设一个由市卫生局管理的市医院管理机构,名称暂时未定,负责市属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财务监管和医院负责人的聘任,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同时,试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既要有公益性医院,也要发展准公益性和经营性医院,鼓励社会办医。
两年投入337亿元
两年政府投入不低于337亿元,重点向基本医疗保障、公共卫生、公立医院、基层卫生等方面倾斜。
亮点2
针对群众反响强烈的看病难问题,医改方案提出——
提高效率:让患者看得上病
北京一年的“专家号”约有178万个,但北京去年的医疗总人次是1.38亿,其中绝大多数人都希望有病找专家,供需紧张可见一斑。如何解决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此次医改希望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来弥补服务缺口。
目标: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更趋合理,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康复返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格局逐步形成,平均住院日、挂号取药和候诊排队时间、院前急救到达现场的时间合理缩短,急救呼叫满足率明显提高,群众就医更加便捷。
力争患者在挂号、候诊、取药、报销等环节上少花一半时间。
城区社区卫生站错峰开诊
实行错峰上下班后,许多市民改为晚6时下班,为此,本市将在城八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试点工作,延长门诊时间到20时,并提供24小时急诊服务和全天候健康咨询服务,使社区卫生工作者成为居民身边的“健康卫士”。在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三级综合医院转诊预约通道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大医院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为大医院“减压”。
20家大医院门诊无假日
在20家综合医院实施双休日全天门诊和节假日门诊服务,推动全市大医院完善预约挂号服务,重点开展复诊预约和社区转诊预约,三级医院复诊预约比例达到40%,开设简易门诊,尽量减少患者排队之苦。
999和120合并指挥平台
已完成120、999综合急救指挥平台改造,实现了10秒钟内接听急救电话的快速响应目标。下一步通过整合120和999指挥调度平台,使院前急救到达现场时间合理缩短,急救呼叫满足率明显提高。对指挥调度、人员、装备、院前急救与院内对接急救速度、服务质量等进行评价考核。
孕产妇抢救可走“快速通道”
目前本市孕产妇死亡率仍然较高,为此本市将开通孕产妇危重症抢救“快速通道”,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亮点3
针对看病贵的问题,医改方案提出——
减轻负担:让患者看得起病
本市将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努力缓解“看病贵”问题,让群众“看得起病”。
目标:基本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水平显著提高,看病就医实时报销,医疗服务行为进一步规范,药品价格总水平进一步下降,群众就医平均个人负担比例显著降低。
预计每年减轻职工和城乡居民就医负担近30亿元,市民就医平均个人负担降低15%左右。
职工医保上限提至30万元
昨天,市人力社保局发布通知,从5月1日起将大幅度提高职工和居民医疗待遇。新政策实施后,通过增加医保基金支出减轻群众负担10亿元,可以惠及参加职工医保、无业和“一老”居民大病医疗保险的全部人员。还有6项惠民政策二季度起陆续出台。
医保·住院:“一老”住院封顶线提至15万元
参保职工的住院费,一个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由17万元调整为30万元,其中: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调整为10万元;大额医疗互助资金最高支付限额调整为20万元。
住院大额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其中:在职职工由70%调整为85%,退休人员由85%调整为90%(含退休人员补充医疗保险)。
此外,对于参加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的“一老”和无业居民住院报销封顶线也有提高,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由7万元调整为15万元。
为此,医保基金将增加支出2.5亿元,可极大减轻参保人的大额医疗费用负担。
医保·门诊:在职职工看病能多报两成
560万在职职工在大医院看病,门诊医疗费报销比例将从50%调整为70%。这是普惠制政策调整,实施后医保待遇水平同比可提高四成左右。
在社区看病,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的门诊医疗费报销比例也有提高,统一调至90%。其中,在职职工是由70%调整为90%;70岁以下退休人员由 85%调整为90%(含退休人员补充医疗保险)。“报销比例高,再加上社区医院的药品零差率,群众在社区看病将比大医院花费明显降低。”市人力社保局医保处处长蒋继元说,此举可有效引导参保人员到社区就医,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矛盾。
这两项政策需要医保基金增加支出7亿元左右。参保人员今年5月1日前发生的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按照原报销办法执行,5月1日后发生的费用按新规定执行。住院费用将以5月1日为界限,进行分段计算。
孩子看门诊也可以报销
截至目前,本市已经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各项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率和最高支付限额也居全国前列。今年,将完善居民医保门诊医疗费用报销方法,为学生、学龄前儿童和无业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建立门诊报销制度。适度提高无保障医疗保险老年人大病医疗保险的门诊医疗费用报销水平。
1800家医院都能持卡看病
全市1800多家定点医疗机构上半年全部开通社保卡持卡就医,继职工持卡就医完成后,再启动居民医保刷卡结算。届时,参保人员就医时只需缴个人负担部分,能减轻个人就医垫付资金的负担,也免去了报销的繁琐。
基本药品目录要扩容
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目录调整,把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物报销范围新增品种纳入本市医保报销目录。据了解,目前国家基本药物种类有307种,其中一部分已经纳入本市医保报销范围,预计今明两年本市还将增加几十种。
新增百余种诊疗项目纳入报销
将近年新开展的临床治疗必需、技术成熟、应用普遍、价格合理的部分诊疗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预计将有100余种,目前正在调研中。拟将人工器官限额报销标准提高50%。将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移植后服抗排异药三种疾病纳入门诊特殊病范围。
18区县公务员全部转医保
区县公费医疗参加基本医保的指导意见近期出台,今年年底涉及45万区县公务员的公费医疗全部纳入职工基本医保,并实现与企业职工一样持社保卡就医实时结算。
药品集中招标为患者省26亿元
完成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招标,适当调整配送品种,全市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全部实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全市医保定点的二级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实行药品集中采购,预计为患者年让利26亿元。
参合农民住院平均可报60%
2010年,政府投入每人增加100元,人均筹资水平达到520元,本市参合农民住院费用补偿比例平均达到60%,门诊费用补偿比例平均达到40%。明年,本市将初步完成新农合、无业居民医疗保险、“一老一小”医疗保险等制度的整合。
两家医院试点按病种付费制
今年本市将在人民医院和北医三院两家医院启动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制度改革试点,明年逐步向全市三级医院推广。通过试点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多种医疗保险与医院之间的付费方式改革,最终实现抑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此外,还将改革药品形成机制,试点进行销售价格差别差率管理,在规定的药品差价范围内,低价药差价率可以从高,而高价药差价率要从低,以此鼓励医院多用低价药。
亮点4
针对市民急需健康教育的问题,医改方案提出——
促进健康:晚得病少得病
研究表明,在预防上花1元钱,可节约医疗费10元至100元。对于健康的贡献,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各占30%,医疗干预只占8%左右。如果医改只关注疾病人群,只在“诊断和治疗”系统上投资,忽视各种健康风险因素对现在健康人的损害,显然并非长久之计。
目标:健康理念、健康知识广泛普及,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慢性病治疗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妇幼保健水平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惠及全部常住人口,全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落实《十年行动规划》
继续贯彻落实《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2009-2018年)》,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将制订健康北京人标准
从今年起,市政府每年都要向市民发布健康白皮书,告知还有哪些健康指标没有达到,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比如控烟问题、正确刷牙问题等。同时,本市将启动制订“健康北京人标准”。
精神残疾人免费服药
扩大妇女乳腺癌、宫颈癌筛查范围;扩大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人群的覆盖范围;加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建立并开通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建立精神残疾人免费服用基本药物制度,对重性精神疾病进行登记管理,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启动白内障复明工程,社区脑卒中筛查试点工作等。
为3岁以下宝宝建保健手册
本市将免费为0至36个月婴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对全市15岁以下人群免费补种乙肝疫苗,在朝阳区试点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科技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攻关,初步建立涵盖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电子健康档案;对乙肝患者进行有效的社区管理和健康教育,对乙肝患者的家庭密切接触者实施乙肝疫苗接种;建立流动人口传染病管理模式。
新增5项免费基本卫生服务
本市新增8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有5项属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为新生儿免费进行先天性疾病筛查,为0至6岁儿童免费进行健康体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本市老年人提供就诊、出诊、建立家庭病床“三优先”服务,为享受福利养老金的老年人提供一次免费体检服务,为本市农村21万名采用长效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提供免费健康检查服务。这些都将由政府免费向常住人口提供。
另外,本市还新增3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一是实施“镶上牙齿,摘下眼镜,稳定血压,减轻体重”四项健康促进行动;二是在社区、学校、机关、企业、乡镇启动眼病、口腔疾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初级保健和慢性病护理工作;三是为本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和在校中小学生提供流感疫苗免费接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