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国护士网为首页 | 中国护士网专注于知识的分享,因为专注,所以更好!
分享到:

两种静脉输液排气法的比较

来源:中国护士网  作者:金哲芳

【摘要】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静脉输液排气法。方法 2008年1-3月,在我科住院输液患儿中选取200人次,以输液先后次序分为两组,每组100人次。甲组采用常规排气法,乙组采用新排气法,两组均使用同一种液体同样型号的输液器且操作者为同一护士。结果 乙组莫菲氏滴管下段输液管中出现气泡的发生率与甲组比较明显减少(χ2≈17.15,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运用新排气法能一次有效地达到排气目的。

论文百事通

【关键词】  静脉输液;排气法;气泡

静脉给药是临床最基本的用药途径之一,而静脉输液则是最常见的静脉给药方法。由于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具有无菌、无毒、无致热原、使用方便等特点,现已普遍应用于临床中[1]。为了防止空气进入血管发生空气栓塞,保证输液者的生命安全,输液前必须排尽输液管内的空气。但在临床静脉输液排气的过程中,往往因为输液管中出现较多的气泡,延长操作时间,出现药液浪费现象,还可能引致患者或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不利于护患和谐,甚至会导致医疗纠纷。笔者和几位同仁在临床上采用一种新改良的输液排气法,能有效减少出现气泡的几率,增加一次有效排气的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3月,在我科住院输液患儿中选取200人次,以输液先后次序分为甲乙两组,每组100人次。两组均使用同样的带有5.5号头皮针的输液器(康进牌,江苏康进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生产),均输注4:1液100ml+0.5g罗氏芬针,由同一名较有经验的责任护士操作。

  1.2 方法 甲组采用常规排气法,乙组采用新排气法。常规排气法[2]即先将调节器关紧,应用无菌技术将输液器插入液体瓶内,挂在输液架上,将莫菲氏滴管倒置,打开调节器,到液面至1/2~2/3时(若液体流不出,可挤压滴管),折叠滴管根部的输液器,迅速倒转滴管180度,松开折叠处,使莫菲氏滴管内液体流入下方管内,然后逐渐完成一次性排气。新方法:排气前将输液导管与头皮针连接处旋紧,不用关紧调节器,直接应用无菌技术将输液器插入液体瓶内,一手挂上输液架上的同时,另一只手将莫菲氏滴管倒置,待液面自然达到至1/2~2/3时(不挤压莫菲氏滴管),将莫菲氏滴管与水平面缓慢形成30°~60°的角,并将过滤器及乳头向上,保持不变,让瓶内液体自然流经莫菲氏滴管侧壁或液侧表面,再流向下端输液管,直至排气完毕。

  1.3 评定标准 目测输液管内、管壁和头皮针管内无气泡即为成功,否则为失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1 两种静脉输液排气法的结果比较注:χ2≈17.15,P<0.01

  甲组采用常规排气法,100次排气中成功一次性排气的有72次,失败的有28次,成功率为72%;乙组采用新排气法,100次排气中成功一次性排气的有94次,失败的有6次,成功率为94%。通过常用的计数资料的统计推断方法--两样本率差别的四格表检验χ2,检验得出χ2>χ20.01(1)=6.63,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即乙组(新排气法)莫菲氏滴管下段输液管中出现气泡的发生率与甲组(常规排气法)比较明显减少。

  3 讨论

  3.1 常规方法静脉输液排气法易使输液管内产生气泡 当滴管倒转180°时,莫菲氏滴管转正呈垂立状态下,瓶内液体呈线状垂直流入液面,瓶内负压加重力的作用,使液体在快速下坠时形成冲击力,而莫菲氏滴管内的液体容量不能缓冲其冲击力,导致液体带着气泡快速而直接地流向下段滴管,容易发生气泡。另外,折叠莫菲氏滴管根部时,折叠处会形成气泡而容易停留在管内。输液头皮针头和过滤器连接处不够紧密时可导致空气进入输液头皮针,甚至连接处松脱而致排气失败,因此连接处旋紧也是非常重要的。

论文百事通

  3.2 操作简便,节时节力 新排气法操作过程简便、易行,无需关调节器,无需折管,只要在回转莫菲氏滴管过程中,将滴管转至与水平面成30°~60°的角,使液体先流经莫菲氏滴管侧壁或液侧表面,再流向下端输液管就能间断达到缓冲其冲击力的目的,又不会因反折而产生小气泡。避免挤压莫菲氏滴管,可减少液体快速冲向莫菲氏滴管而产生大量混入液体的气泡。将输液器终端过滤器倒置,可减少气体与滤过膜接触的面积,液体可完全通过过滤器,杜绝了残存气体的产生[3]。通过此种排气方法,减少了气泡形成,也避免因排出气泡而增加时间和浪费一些药液。在不违反无菌操作原则的基础上,提高了一次有效排气率,达到节时节力的操作原则。

  3.3 减轻患者一定的心理压力,有利于护患关系的和谐 随着社会对医学知识的认识、对健康的关注及公民的法律意识、权利和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输液管内小小的气泡都会使患者或家属产生恐慌不安的心理,担心会造成健康问题,高质量完成一次排气,可避免造成病人的心理压力。据资料记载[4],少量的微泡<0.02ml/(kg?min)可测出但不引起生理紊乱;速率达0.4ml/(kg?min)可出现静脉压升高;空气进入达2ml/(kg?min)可致死。但输液时有空气进入静脉,即使是微量空气,也会给病人或家属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增加了不安全因素,由此而产生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感,怀疑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甚至因不满而导致医疗纠纷。采用新排气法,能有效提高一次性排气率,消除患者的疑虑,提升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从而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3.4 有利于提高儿科护士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由于护理服务对象特殊,高水准技术要求,家庭期望迫切及复杂人际关系,特殊环境氛围等,导致儿科护士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中要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及心理压力,其中高标准的技术要求是儿科护士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之一[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现代肥胖、超重儿越来越多,造成头皮静脉穿刺难度也越来越大。而家属时常提出一针见血的要求,不能保证就要求更换护士,护士付出的辛勤劳动往往得不到患儿及家属的理解,甚至在工作场所遭受言语辱骂、身体侵害,并被要求经济赔偿。又因为医院规定和患者发生矛盾时,无论原因在谁,首先处罚本院职工,这些都无疑给了儿科护士更大的心理压力。王永娟等[6]探讨得出工龄10年以上的护士穿刺技术受环境、心态的影响较小,穿刺成功率高。5~10年的护士穿刺技术趋于稳定,有时易受不稳定因素的影响。5年以下的护士穿刺技术发挥不稳定,心理素质不高,易受环境和心态的影响,同一护士不同穿刺场所心理状态也不同。假设输液前的排气不顺利,加上患儿的哭声、家属的催促声甚至叫骂声,在如此的环境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的几率能高吗?反之,如果排气顺利,可以增加护士自信心,同时也给家属一种专业化的感觉,至少可以减少催促声甚至叫骂声,在一定程度上给儿科护士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穿刺环境,从而也有利于提高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

  3.5 新排气法失败的原因 乙组采用新排气法中有6%是失败的,分析原因,有下列因素的影响:排气时输液器晃动,易使液体在流动时不稳定而产生微小气泡;输液器包装时受压,易使输液管产生明显折痕,本实验中有5副输液器有明显折痕,其中3副排气时产生明显气泡(气泡产生率60%),因此输液器的通畅程度也可直接影响排气质量。另外,熊恒玉[7]所提的液体袋高度、调整输液器开关大小等均可以影响一次性排气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张玲,孔娟,陈永真.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的全程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 15(9):1005.

  2 崔焱.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4.

  3 杨金春,江莎.精密输液器排气方法的改进.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5):F0003-F0003.

  4 方宝花.消除静脉推注时微量空气进入人体的方法.实用护理杂志,2003,19(6):61.

  5 席朝霞,刘艳,辛芳琴.儿科护士心理压力状况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6,21(19):16.

  6 王永娟,王伟红,谭启明. 穿刺场所对儿科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及护理对策.中国民康医学,2008,20(4):306-307.

  7 熊恒玉.减慢液体流速对一次性排气成功率的影响.护理研究,2008,22(12):3151-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