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知道大多数的在澳洲工作的中国护士都会觉得这里无菌观念很差。比如,澳洲护士普通病房从不带口罩,哪怕做吸痰之类的操作;澳洲护士可以在护士站吃东西,只要护士站放的有,每个经过的护士几乎都拿起来一块就吃,然后再去工作;澳洲病房没有护士的换衣室和沐浴室,大家都穿着工作服上班,穿着工作服下班,有些回家以后都不会洗澡的,因为澳洲人习惯晨浴;澳洲护士的操作更是和国内护士没法比。然而,在我看来,澳洲护士却有着自己一套的无菌观念。
澳洲护士最重视的无菌观就是洗手,虽然国内也强调护士的手是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但是种种原因,国内的护士做的没有澳洲做的到位。在澳洲,每家医院几乎都是相同的设置,那就是每隔几个病房,甚至每隔病房都会有专门的洗手池,洗手液在洗手池的上方,一般都有两个,白色液体的是一般接触洗手用的,绿色液体的含有Chlorhexidine,是工作人员接触病人前后清洁用的。但是用这个含有消毒剂的清洁剂清洁还是不够的,洗完之后先要用纸把手擦干,然后继续涂抹Chlorhexidine,一般是粉红色的液体,或者有的医院是含有75%酒精的灭菌啫喱,然后让双手自然风干。风干的速度很快,差不多到病人床旁的时候就已经干了。虽然洗手池是几个病房一个,但是那个粉红色的chlorhexidine可是随处都是,每个病人床旁必备,随时提醒工作人员,离开之前请消毒。
医院这样的宣传画比比皆是。“如果你看见它们,你一定会洗手的”“洗一次手,救一次命”“别忘了在休息之前洗手”“你今天洗了几次手”之类的标语也到处可见。一些医院也有六步洗手法的画报,不过很少有人照做。大家比较信赖的还是最后那个粉红色的消毒液体。不过有时候我确实怀疑六步洗手法到底能不能对手做到彻底的清洁。我在国内实习,有人来抽查洗手,要从护士洗过的手上swab一个标本去培养细菌,那时那个老师不愿意在本科室找人,一定要swab我这个学生的手,我用六步洗手法仔细洗完,那个老师取标本的时候说,无论怎么洗,总还是能培养出来的,咱轻轻擦擦就行了啊。不知最后结果如何。事实上,在澳洲,已经有很多人做过类似的实验,仅仅洗过的手是绝对洗不干净的,即时用绿色洗手液洗过的也不干净,都能检测出病菌,最后一定要用Chlohexidine才能把手彻底搞干净。
洗手,在澳洲来说也是不够的,洗手池的上方还放着手套。一次性的,非无菌性的操作和接触病人,除了洗手,都需要佩戴手套。手套分为Small,Medium,和Large三种尺码,且都是橡胶制,一次性使用。碰一个病人就要换一副手套。这在国内看来有些浪费了。我在国内实习的时候,手套都是锁起来的,手套也分橡胶和塑料的,橡胶的我实习一年也没用过一次,塑料的只有干脏活的时候,老师打开柜子给我拿了一副。
手套也是保护性的措施,比如扎针抽血。但凡这种接触到体液(尤其是血液)粘膜的操作,一定要带手套的,永远记住要保护自己。
无菌性的操作,类似换药,都需要无菌手套。无菌手套也是一次性的,不是反复消毒的。放在治疗室内。除此之外,包括换药的剪刀镊子之类,通通都是一次性无菌,用完就扔了。第一次接触那个剪刀的时候,我觉得扔掉很可惜,好好的一把剪刀,怎么剪了个敷料就扔了呢,还留了下来。现在习惯了,无所谓了,用完了就直接扔掉。
由于反复频繁的洗手,护士的手很容易出现干裂蜕皮之类的现象。所以,无论是洗手池上的哪种产品,都含有护肤功能,洗手液都是强生的,PH值都是5.5,消毒啫喱通常也都带有润肤成分,抹上去有点粘稠度,风干速度比较慢;除此之外,洗手池和护士站还都配有滋润霜。所有这些产品都是按压式的,都是医院专用的。上一班抹上三次,手就绝不会出现干裂。
每年关于Hand Hygiene的教育也是必需的。入院前都会有这个教育,以后每年也都有自学和测试。这好像也是澳洲政府的规定。我们每个护士都是有洗手教育的证书的。
虽然不知道这个洗手的政策效率有多大,我自身的感受是在澳洲医院不戴口罩确实也很少发烧感冒,也很少听说哪位病人有院内感染。但是我在国内医院实习,带两层口罩三个月还能重感冒发烧两次。
说到口罩我再提一句,我在澳洲医院是带过一次口罩,那次有一个结核病人,接触那个病人是要戴口罩的。不是普通口罩,是N97口罩,可以过滤病菌的那种。然后穿黄色隔离衣进去照顾病人,所有的这些都是一次性,进去一次换一次。房间也是分为两层,中间有个过渡室。我想,这种配置,国内只有在传染病院或者大医院才有吧。如果医院没有这些设备,我是可以拒绝照顾这种病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