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国护士网为首页 | 中国护士网专注于知识的分享,因为专注,所以更好!
分享到:

澳洲与中国医疗系统的比较

来源:中国护士网  作者:透明的昕

    澳洲的医疗机构非常多,不像国内绝大多数的医疗机构就是指医院。首先,几乎所有的医院都没有门诊部,通常普通人要去看病,首先要去找GP(general practitioner),类似于社区医生。他们都是全科大夫,基本上小病小灾的都能解决。倘若遇到大些的毛病不能解决,他们会把病人refer到叫做specialist的地方去。这些人也都是开诊所,是专科大夫。他们都在不同的医院工作,可能两个三个。如果需要住院,他们会帮病人联系好去哪家医院,病人可以选择去私立还是公立。倘若碰到急症,来不及找GP,就可以直接去医院的急诊。急诊通常都人满为患,像急性拉肚子啥的,要等四五个小时,是非常common的事情(除非是那种非常急症)。

    说说收费的问题。澳洲的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公立医院几乎可以说就是免费,或者有一些很少的门槛费。公立医院的基本资金来源就是国家投资。每年国家GDP的8.8%(2006)是用于医疗的。基本就是这些免费医疗了。所有的GP,GP refer的specialist,所有的实验检查,所有的optometrists(验光的,负责小毛病的大夫,住院手术啥的不管),或者受政府支持的某些项目(例如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items)都是免费的。说是免费,其实是买了国家的公立医疗保险。每年,国家都会从你的纳税里面扣除一部分的资金,强制性为你购买这种医疗保险,叫做medicare。所有的澳洲人或者永久居民都有这张卡,每次看病都要出示这张卡,以便医疗机构可以向国家claim这部分钱回来。办理了工作签证的护士,由于没有medicare,看病都要自己掏钱,但是税收却还是那么多,相当于没享受到医疗保险却白白交了钱,所以在每年返税的时候,多交的那部分钱还能要回来。

    不包括的部分包括了牙医(除了少部分的公立牙医),医疗器械(眼镜,助听器,拐杖之类),救护车,家庭护理,各种allied health,和整容手术。

    不包括的部分每次花费都非常大。比如说救护车,叫一次可能要600刀,非常贵。所以很多人除了medicare,还购买了自己的私立医疗保险。这些私立的保险公司可以帮你cover这些费用。

    刚才说到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公立医院给病人住院,手术,可以向国家claim回来。但是私立医院就不一样了,自负盈亏,所以没地方claim,只能向病人收费。收的费用也非常贵。由于公立医院普遍条件一般,而且免费要等候很长时间才住的上院,所以有人会愿意去私立医院——当然,他们都有自己的私立医疗保险,可以cover私立医院的费用。私立医院的收入几乎都是从私立保险公司来的。公立医院住的人很多都是拿国家低保的,失业的,孤寡老人什么的。

    私立保险公司的保险项目非常繁多,各种组合,适合不同需要的人。感兴趣的可以上各种官方网站查询。在澳洲有正常工作的人,绝大多数都有私立保险。

    再说一句,刚才提到了specialist,虽然GP refer specialist是免费的,但是绝大多数specialist都是开私人诊所的,他们不满足于看一个病人从政府claim那么一点钱。所以要求病人再多付钱也是很common的。因为是私立的,他们想收多少钱就收多少钱。

    但是对于在公立系统工作的人员来说,无论医院大小,地区如何,同年资的护士都是拿同样的钱的。大夫也是如此。除非大夫去干私立的。有很多大夫,在公立干干固定工资的,再去私人诊所干两天。有个工作保障,同时赚点钱。

    澳洲大力发展GP,很多的GP诊所,争取把病人解决到社区状态,其实是一种省钱的方式。所有的GP没有公私之分,一律免费。


中国系统:

    中国的医疗系统号称都是公立医院。但实际上运行的都是私立模式。那就是自负盈亏。实际上,医护人家的基础工资都非常少,但是可以拿到很高的奖金,实际是都是医院自主盈利的分红。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医院医生爱开大处方的原因,因为他们都有分红。

    中国唯一看病的地方就是医院,什么社区医生,私立诊所,通通给人很不安全的感觉。

    中国的医护人员收入是要分医院等级的,等级高的基础工资就高。

    中国的公立医疗保险叫做医保。但是普及率非常低,不知道农村还有没有工作的小孩子应该怎样看病,可能大部分都是自费。在中国,买私立保险的意识又很不强,要多少钱,大家也就掏多少钱。就算有医保的,但是因为有个限额,所以大家还掏的是大头,国家掏的是小头。

    不过有一点,值得提一下。那就是中国的税收占个人收入的比例很少。不像澳洲,可能要缴20%的税。之所有这样说,是想说明,澳洲的服务虽然全,但实际想想,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