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论坛_护士网_护理论坛_512华护士论坛_国际护士论坛_卫生人才网

标题: 中医护理知识问答(150—200题) [打印本页]

作者: 512test    时间: 2010-3-22 16:38:02     标题: 中医护理知识问答(150—200题)

151、试述肝风内动的原因及各种证型的鉴别。
答:肝风内动的原因:多由阴虚火旺,或肝火上炎,阳动化风,或高热伤津,筋脉失养,动而生风,或肝血亏虚,血虚生风。
肝风内动的各种证型的鉴别:
肝阳化风:多由阴虚阳亢,阳动化风所致。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肢体麻木或震颤,舌体颤动。甚则卒然昏倒,舌强不语,口眼㖞斜,或半身不遂。舌红,脉弦数。
热极生风:由火热灼津,筋脉不利所致。临床表现为高热,抽搐,项强,两目上翻,甚则角弓反张,神志昏迷。舌红苔黄,脉弦数。
血虚生风:由津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临床表现为眩晕,视物模糊,面色萎黄,肢体麻木或震颤,肌肉掣动。舌淡,脉弦细。
152、试述湿热蘊脾的临床表现及其病机。
答:临床表现: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肢体困重,大便溏泄,小便短赤不利,或面目肌肤发黄,或觉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苔黄腻,脉濡数。
病机:湿热郁蒸,郁遏中焦,脾胃受纳运化失职。
153、脾虚与湿邪的关系怎样?临床上有何表现?
答:脾主运化的生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消化吸收运送水谷精微至全身各处;二是运化水湿,促进水液的输送和排泄。若脾气虚弱或脾阳不振,则输运失职,使水液潴留于人体内而形成致病因素---湿邪,产生泄泻、水肿、痰饮、白带等内湿证。因此,在生理上有“脾主湿”;病理上有“脾虚则湿生”,“脾为生痰之源”,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说法。同时,水湿聚于体内,又反过来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习惯上称为“湿困脾阳”,所以脾又有“喜燥恶湿”的特性。
湿邪为患,临床表现一般都有小便不利,苔腻,脉濡等。若湿在上焦可见胸满而闷,如阻遏清阳,可见头晕目眩;若湿阻中焦,可见脘腹痞满,不欲饮食,呕恶,口粘,便溏,四肢沉重;若湿注下焦,可见足肿,小便淋浊,妇女带下等。由于脾与湿的关系密切,脾病均可出现的兼证,治疗则结合病症,参与燥湿、利湿、逐水、化湿之品,湿去则脾健自复。
154、心血不足、肝血不足和脾虚血亏的主症及治则有何异同?
答:共同点:证候都有心悸,面色不华,舌淡脉细,治法都宜补血。
不同点:心血不足突出表现为失眠,健忘多梦,治宜补血宁心。肝血不足突出表现为视力不足或夜盲,肢体麻木,筋脉拘急,妇女月经量少或闭经,治以补血养肝。脾虚血亏突出表现为食少肢倦,肌肉消瘦,治宜益气补血。
155、试述“肺不主气”的病理表现及其临床症状。
答:“肺不主气”的病理变化及其症状有以下二个方面。喘息无力,动则气短,声音低怯,自汗怕冷,面色白,舌质淡,脉虚弱。
肺失肃降:以呼吸不通畅表现为主,临床症状有咳嗽气喘,呼吸困难,或咳白色稀痰,或咯黄稠痰,或兼见恶寒发热。
156、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痰浊阻肺的主证和治则有何异同?
答:共同点都有咳嗽咯痰,都以化痰止咳为治。不同点如下:
风寒束肺:咳痰清稀而色白,口不渴,鼻塞流涕,或兼有恶寒发热,苔白,脉浮紧。治宜宣肺散寒。
风热犯肺:咳痰黄稠,口渴,咽喉干痛,发热恶风,自汗,苔黄,脉浮数。治宜辛凉宣肺。
痰浊阻肺:痰多色白而粘,易咳出, 满闷,痰鸣气短或喘促,甚则倚息不得卧,苔白腻,脉滑。治宜理气化痰平喘。
157、试鉴别肺气虚与肺阴虚的病机、主证及治法。
答:肺气虚多由久咳伤肺,以致肺气不足,宣降无力。主要症状为:咳嗽无力、气喘,痰液清稀,少气懒言,声音低微,畏寒,自汗出,面色晄白,倦怠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治法以补益肺气为主。
肺阴虚多由劳损所伤,痨虫传染,久咳伤津,以致肺阴不足,虚热内生。主要症状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或咳嗽带血,口干咽燥,潮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以滋阴润肺为主。
158、试述肝火犯肺的病理特点。
答:肝火犯肺的病理特点主要为肝火偏盛,影响肺气肃降,出现“木火刑金”的病理现象。见于暴怒伤肝,怒则气上而上逆于肺,或肝气郁结,郁久化火上逆犯肺等。临床上表现为胸胁灼痛,咳嗽呃逆,急躁易怒,甚则咳吐鲜血,烦热口干而苦,头晕目眩,舌红苔薄黄,脉细数等。
159、试述肾阴与肾阳的生理功能及肾病的病理特点。
答:肾阴的生理功能:具有生殖、发育、生长、濡养脏腑的功能。
肾阳的生理功能:是人体生殖、发育功能的动力,也是人体生命活力的源泉。肾阳是人体一生之阳的根本,有温煦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
肾病的病理特点: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及命门火(即肾阳肾阴),宜藏不宜泄,所以肾多虚证。肾之热,多指阴虚发热;肾之寒,多由肾阳虚而致寒。肾病的常见证候有:肾阴虚、肾阳虚、肾不纳气、肾气不固、肾虚水泛以及肺肾阴虚、肝肾阳虚、心肾不交、脾肾阳虚等。
160、试述肾阳虚的病机。
答:肾阳虚的病机:肾阳虚衰,肢体得不到阳气的温暖,卫阳也失去固表的能力,故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自汗;肾藏精,为生殖之源,肾阳不足,不能鼓动阳气,故男子则阳痿不用,女子则宫寒不孕;阳气虚,精气不充,骨与脑髓失其充养,故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苔白质淡,脉沉迟而弱,均为肾阳不足之象。
肾阴虚的病机:肾阴亏损,不能生髓充脑,故头晕,健忘,耳鸣耳聋;肾阴不足,虚热内生,故见两颧红赤,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口干咽燥;肾阴虚则相火妄动,扰动精室,而不能封藏,故男子遗精,女子经闭不孕;舌红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161、试述以肾病为中心出现的相关证候及临床特点。
答:以肾病为中心出现的相关证候有以下几型:
(1)心肾不交:心烦不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咽干,腰膝酸软,梦遗,或潮热盗汗,或腰膝酸困发凉。
(2)心肾阳虚:形寒肢冷,心悸怔忡,尿少身肿,唇甲青紫,舌质青紫暗淡,苔白滑,脉沉微。
(3)肺肾阴虚: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或声音嘶哑,腰膝酸软,心烦少寐,骨蒸潮热,盗汗颧红,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4)肝肾阴虚:头晕目眩,健忘失眠,耳鸣如蝉,咽干口燥,胁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妇女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5)脾肾阳虚:形寒肢冷,面色晄白,腰膝或少腹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或面浮肢肿,小便不利。甚则水肿胀满,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弱。
162、阳明病的经证和腑证是什么?治则有何不同?
答:阳明经证是身热大汗,不恶寒反恶热,大渴引饮,大汗出,脉洪大。治在清热生津。
阳明腑证是蒸蒸发热或潮热谵语,口渴心烦,腹硬满痛,大便秘结。治以泻下热结。
163、少阳病的主证是什么?试分析其病机。
答:少阳病的主证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因邪犯少阳致枢机不利,正邪交争半表半里之间,邪郁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故往来寒热。少阳经循行于两胁,邪犯少阳,则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胆气犯胃致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故神情默默,心烦喜呕。少阳胆火上炎,则口苦、咽干、目眩。
164、三阴病的证候是什么?
答:太阴病的主要证候是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少阴病的主要证候是脉微细,但欲寐。厥阴病的主要证候是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
165、太阴、少阴、厥阴病证有何区别?
答:太阴病是寒湿内阻,脾阳受损,运化失职,证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主要表现。少阴病为心肾虚衰,故以脉微细,但欲寐为其主要表现。又由于心肾为水火二脏,故少阴病有从阳化得热化证,或从阴化得寒化证。厥阴常为外感热病的后期。病情复杂,大体分为寒证、热证和寒热错杂,其突出表现是厥。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厥热胜复,以厥少热多为病退,厥多热少为病进。
166、试述六经治法及代表方。
答:(1)太阳病经证分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
太阳中风证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代表方:桂枝汤。
太阳伤寒证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代表方:麻黄汤。
(2)阳明病经证和腑证:
阳明病经证治法:清热生津。代表方:白虎汤。
阳明病腑证治法:荡涤燥结。代表方:大承气汤。
(3)少阳病主证治法:和解少阳。代表方:小柴胡汤。
(4)太阴病主证治法:温中散寒。代表方:理中汤。
(5)少阴病寒化证及热化证:
少阴病寒化证治法:回阳救逆。代表方:四逆汤。
少阴病热化证治法:滋阴降火。代表方:黄连阿胶汤。
(6)厥阴病主证治法:调理寒热和胃。代表方:乌梅丸。
167、三阳、三阴经病有何传变规律?
答:六经病证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脏腑经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可涉及另一经。
传是是指病情循着一定方向发展,如太阳传少阳,少阳传明阳,三阳传入三阴。变是指病情在一定的条件下起着变化,如太阴病在治疗中温燥过盛而转入阳明证。如太阳不传阳明而传入太阴这又叫越经传。此外经病还可以传腑,如太阳经证不解而随经传入太阳所属之膀胱而形成蓄水蓄血证;阳明经证不解而传入阳明经所属的胃与大肠而形成里实热证等。
168、何谓“合病”和“并病”?各经有哪些“合病”、“并病”?治则如何?
答:合病是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并病是先受病的一经证候未罢而又出现另一经证候。各经合病有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若下利者宜葛根汤;不下利但呕者宜葛根加半夏汤。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宜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汤。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并病有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縶縶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第一穴、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169、风温是怎样形成的?初起有哪些证候特点?
答:风温是感受外界风热之邪而形成的、多发生在冬春二季的温热疾病。初起以身热恶风或不恶风,咳嗽烦渴为特点。《外感温病篇》说:“风温为病,春季与冬季居多,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此风温证之提纲也。”
170、试述湿温初起的证候特点与治法宜忌。
答:湿温为外感湿热之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多发生于夏秋之交,临床上以身热不畅,头身重困,胸脘痞闷,口不渴,苔腻,脉濡为主要表现。其特点是发病缓慢,病势缠绵,病程长,易发白翳。治宜化湿清热。在上焦者宜芳香化湿;在中焦宜苦湿燥湿;在下焦者宜淡渗利湿。禁用发汗、攻下、滋阴三法。发汗则导致湿热上蒙清窍而致神昏耳聋;下之则易损伤脾胃阳气而成泄泻;滋阴则更使邪锢结不解而病程延长。
171、湿温病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和湿热并重的证治有何不同?
答:湿重于热病多在脾。证候为头重身痛,胸脘痞闷,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治宜宣化湿热。热重于湿病多在胃。证候为壮热烦渴,胸痞自利,神昏痉厥,身发斑疹,舌红。治宜凉血解毒辟秽。湿热并重,弥漫三焦。证候为胸脘痞闷,身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舌苔灰白,治宜苦辛开泄,清利三焦。
172、试述秋燥的证候特点及治则。
答:秋燥的证候特点是初起邪在肺卫而有津气干燥。表现为鼻咽干,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治常以“燥者润之”为法则,按方书载有“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的说法予以分别治疗。
173、怎样辨别凉燥与温燥?
答:温燥与凉燥除都具有燥证得鼻咽干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的共同特点外,温燥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脉数大;凉燥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咳嗽痰稀。以此为鉴。
174、何谓“无病先防”?
答:“无病先防”,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项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其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1)保持精神舒畅,使人体精神情志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不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发生病变,即《内经》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加强身体锻炼,使人体气血流畅,关节疏利,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内经》有无劳所伤的记载(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就是说人体要劳逸结合,加强锻炼,否则即有病变。《内经》又有“和于术数”的记载,其主要内容是告诉人们要懂得并运用锻炼以强身。
175、湿温为何易发白 ?有何诊断意义?
答:白 多由于湿热之邪留恋气分,淹滞难解,郁蒸肌肤酝酿而成,所以白 多见于湿温。尤其是湿温失于清泄或误投滋阴之药而致湿郁不化得情况下最易产生。
根据白 色泽的枯润,可以判断气的存亡。如晶莹饱满,颗粒分清,自白 透露之后而身热递减,为津气俱足,是正能胜邪,邪气外达之征象。反之色如枯骨,空壳无液,或身热不退,反见神志昏迷,则为津气俱竭,正不胜邪,为邪毒内闭之险候。
176、湿温酿痰蒙蔽心包与热入心包怎样辩治?
答:湿温酿痰蒙蔽心包表现为身热不甚,或时神昏谵语,舌苔垢腻,脉濡滑而数。治以豁痰开窍。这与热入心包,证见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身热肢厥,舌绛无苔,而治以清心开窍显然有别。
177、暑温的治疗大法是什么?为什么?
答:暑温德治疗大法是清暑益气生津。因为暑热之邪致病,临床以壮热、烦渴、汗多为主证,因为暑易耗气伤津,所以应以清暑益气生津为治疗大法。
178、什么叫“同病异治”?什么叫“异病同治”?
答:同一种疾病,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这叫同病异治。如同一种疾病,二因地、人及病理机制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治法。
不同的疾病,而用同一种方法治疗,这叫异病同治,如不同的疾病,而只有性质和症候相同,就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
179、指导中医临床护理的基本法则是什么?
答:是“辩证施护”。
180、何谓辩证施护?
答:辩证是辨别证型,根据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症状、体征加以
综合分析、归纳而作出诊断的过程。                                                   
“施护”是根据辩证结果所采取的护理方法和手段。辩证施护的含义是按照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对病人身心进行全面护理,以增加和恢复人的健康为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估计病人的健康状况,确定护理原则,找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计划,以及对辩证施护的效果作出评价。
181、什么是八纲辨证?
答: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是通过四诊所得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进而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说明病变的部位、性质以及病变过程中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等情况的辩证方法。
182、中医护理问题的概念是什么?
答:是在全面了解病人有关情况的基础上,以整体观念和辨证分析的方法,归纳出能通过护理手段和方法(护理措施)来解决或部分解决病人身心存在和潜在的健康问题。
183、护理记录内容是什么?
答:(一)医嘱本、医嘱单。(1)用中药成药及协定处方时记:时间,药名,药量,用法及注意事项。(2)用中药汤剂时记:时间,中药每日几剂,分几次服,服药注意事项。(3)用中医外治法时记:疗法名称,用法,注意事项。(二)特别护理记录及病室报告。应记录:(1)中医诊断;(2)四诊观察病情所见;(3)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及采取的护理措施;(4)中医护理情况对下一班的要求。
184、如何运用中医名词?
答:中医、西医的名词术语均可应用,但以描述准确、清楚、通俗易懂为原则。中医特有的概念,一律用中医术语表达,例如脾阳虚,四肢厥逆,舌苔厚腻等。
185、怎样掌握辩证施护的方法?
答:(一)护士应根据患者的中医辨证、治则及病情变化,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二)根据辩证调整病室环境:(1)患急性热病的重症患者,病室宜阴凉,光线稍暗。(2)对虚弱的慢性患者,气血两亏,阳气不足者,应当注意保暖。(3)对急性发热患者,应随病情调节冷暖。表证发热无汗时,室内应保持温暖,避风,并加衣被,促使出汗。热象明显不需要发汗时,室内要通风流畅,但不可直吹患者身上,酌减衣被。夏季应降室温。(三)根据辩证,进行精神护理:(1)根据“七情”的致病作用,接待患者应主动热情,说话和气、谨慎,鼓励患者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防止激动,保持心情愉快平静。(2)根据脏腑功能失调与情绪的相互关系,向患者作好解释,如肝阳上亢者多烦躁易怒,大怒又能伤肝等,鼓励患者用意志控制感情,避免不利于疾病康复的精神刺激。(3)发现患者情绪剧烈变化时,不仅要了解患者的思想和生活情况,而且要警惕是否病情有变化,应密切观察并报告医生。(四)根据辩证实施对症处理:(1)对于高热、昏迷、褥疮等,应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护理。(2)对于一般失眠、轻症感冒及其它轻度不适,可用针灸、拔罐、推拿等疗法临时处理。(3)对危重疑难患者,由护士长主持制订中西医结合的护理计划,指定护士负责实施,并按班依次交接。
186、如何运用中医诊法观察病情?
答:要求: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与西医的方法相结合,及时、细致、准确、全面地观察病情。要特别注意观察急症、危重患者,疑难患者和应用剧药毒药后的患者。
观察内容:
(1)危重证候。通过观察神志、面色、脉象(小儿包括指纹)、舌象、汗液,结合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的测量,及时发现危重证候,密切观察其变化。
(2)疾病主要症状及其变化。
(3)一般病情,如精神、表情、语言、寒热、饮食、睡眠、二便、分泌物、有无疼痛或不适等。
187、中医有哪些治疗原则?
答:(1)根据疾病的本质,确定“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在表者汗而发之”等治病求本德原则。亦须注意“寒热同用”“药性与药用结合”等原则。
(2)根据正邪盛衰,确定“扶正祛邪,祛邪扶正或扶正同时祛邪”的原则。
(3)根据 标本缓急,确定“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俱急,则标本同治”的原则。
(4)根据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确定“间接补泻、表里互治、五脏治五官及五体”的原则。
(5)根据疾病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确定“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188、中医治疗步骤是什么?
答:(1)通过四诊和辩证得出诊断后,针对不同病证,确定治疗原则,如“治标,祛邪扶正”等。
(2)根据治疗原则立法,所立之法应具体明确,如内治以“活血化瘀”,外治以“熏”、“洗”等。
(3)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在中、西医理论指导下处方和用药,对成分和药理作用已研究明确的中药,亦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应用。
189、急危重证疾病的治疗特点和要求是什么?
答:急危重证如出血、卒中、厥证、中毒等治疗,按“急则治标”的原则,对证施以止血、回阳救脱、开闭固脱、宣窍豁痰、解毒等急救(在急救中应积极采用西医有效地措施),缓解之后再按一般治则调理。
190、中医饮食护理有什么要求?
答:(1)向患者宣传中医对饮食卫生的原则要求(饮食有节,清淡,杂食,富有营养),解释各种治疗饮食的目的意义,使之乐于接受结合病情的饮食。
(2)了解中医对食物一般属性的认识,根据病情选择饮食。
①饮食适应病情。如麻疹患者出疹未透时宜吃芫荽、鲜鲫鱼;疮疡患者早期应忌食“发物”(海鲜、虾蟹等),破溃脓多时饮食宜营养丰富,但不宜膏粱厚味;患炎症性眼疾缓则忌食辛辣等。②饮食应适合体质。老年人、幼儿及重病、久病初愈时,脾胃功能差,应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消化能力好转后,逐渐增加食量,可进荤腥食物。
(3)注意食物与药物的配伍禁忌。如:发汗药忌生冷、酸醋;补药忌茶叶、萝卜;按骨药忌酸辣、荸荠;云南白药忌生冷、酸辣;或按医嘱要求执行。
(4)根据特殊病情,需要统一食谱之外安排的饮食,可与营养室共同协商解决。对来自中医典籍和民间的食疗处方,确有疗效且患者必需的,由经治医生与营养室研究后采用。对患者家属送来的饮食,医护人员应了解情况,予以指导。
191、如何应用中医护理?
答:(1)坚持查对制度:由发药护士查对床号、姓名、药名、用法,并督促患者按规定服用。中成药及丸散、浸膏等贮存备用的制剂,应检查有无发霉变质。查对方药及煎法由检药、煎药者负责。
(2)掌握服药方法:
①热证用寒药宜冷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一般汤剂及对胃肠道有刺激性药物多温服。②发汗药宜乘热服用,服后卧床保温,必要时于服药后喝热粥以助药效;一般微汗即可,不要大汗淋漓。③攻下药宜空腹服,有时服后有轻度腹痛,应安慰患者,见效后应问医生是否再服。④驱虫药一般宜空腹时服。⑤补养药煎剂宜空腹乘热服用。⑥安神镇静药宜睡前2小时服。⑦丸、散及特殊剂型按医嘱定时服;代茶饮可随时服;刺激性药物饭后服;药酒应参照患者饮酒量,病情较轻、照常工作者,每晚一次。⑧呕吐患者服药,宜先嗽口,并将汤药分次服。昏迷患者用鼻饲,汤剂温度应适当,量不可过多。给婴儿喂药须特别仔细,注意调味,防止呕吐或呛入器官;对于较大儿童,应劝自服,不可硬灌。⑨急性病服药方法按医嘱。
(3)观察服药后反应: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药物的疗效反应(如发汗、止痛、泻下、催吐、排虫等),有无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如用大寒、大苦、大辛、大热和攻伐、峻烈、有毒的药物,或处方中有相畏相反的药物时,要特别注意观察、记录,反应剧烈者应立即对症处理。
192、内治法常用的有几种?
答:解表法、清热法、祛寒法、泻下法、和解法、祛湿法、治风法、润燥法、祛痰法、消导法、理气法、理血法、补益法、固涩法、安神法、开窍法、驱虫法。
193、中医含漱剂的适应证及其作用是什么?常用的中药含漱剂种类和配制使用方法如何?
答:中药含漱剂是中药制成的漱口液,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血,清凉芳香,利咽以及祛瘀消肿的作用,因而可清洁口腔、润湿粘膜、预防及治疗口腔感染与并发症,使口腔舒适,且能止痛、清除口臭、增进食欲。
一般临床上常用的中药含漱液方剂有以下三种:
(1)双花30克,薄荷15克,冰片1.5克,加水700毫升,煎至500毫升,煎后用纱布过滤,放冰箱内保存备用。
(2)紫花地丁15克,甘草15克,五倍子15克,加水1500毫升左右,煎至1000毫升,过滤后放冰箱保存备用。
(3)金银花12克,知母15克,大青叶15克,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过滤后放冰箱内保存备用。
应用方法:
(1)清醒病人可让他将含漱液含于口中,含漱1-2分钟后,吐出,再以清水漱口清除药味,每日3次,每次量100毫升左右,如口腔分泌物较多时,应先将分泌物清除后再行含漱。
(2)危重病人:可用含漱液浸泡的棉球,按口腔护理的方法清洁口腔。
(3)有条件时,用中药含漱液前后应做细菌培养以观疗效。
195、中医望诊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意义是什么?
答:望诊是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神色形态变化从而获得辩证的资料。只要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和形体的变化规律,在护理工作中,通过周密地认真观察病情和护理,不断地总结经验,就可提高识别疾病的能力,掌握病情的变化,为协助医生早期诊断和防止并发症提供可靠的依据。
(1) 观察神色改变,即指观察精神的表现,通过精神的变化来辨别
疾病的轻重和预后的吉凶。在这诊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得神:是指病人神志清楚,面色润泽,且有光彩,言语清亮,精神爽朗等正气旺盛的现象,说明病势轻,预后佳。②失神:是指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意识模糊处于朦胧状态;木僵处于深睡状态或昏迷、意识完全丧失等)、面色晦暗、目睛无光、说话迟缓或含糊不清、精神疲惫等正气衰败的现象。提示病情危重,应引起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重视,做好抢救前的准备工作。
(2)观察病人的形体和动态,分析其病因及了解病人的体质和病情。
①形态,即观察病人发育和营养状态。a.观察身体抵抗力强弱:发育正常,营养状况好者,胸阔肌大,肌肉丰实,称形体状盛,抵抗力强;如胸廓狭窄,骨骼弱小,肌肉瘦削者,称形体嬴瘦,抵抗力弱。b.观察有无发育畸形,如脑积水时头颅大于正常。头颅小者常见于白痴;后天性营养不良或内分泌紊乱时,可有佝偻病、巨人症、侏儒症等。c.观察病人有无致病因素,如身体过度肥胖可为高血压体质,易患脑溢血,身体消瘦、肤白无华、两颧潮红,可为结核体质,见于肺痨。极度消瘦可称恶病质,多见于癌症晚期。
②观察病人的各种姿态:即观察体位的变化。各种疾病可表现出各种特殊的姿态:a.自动体位,多在轻症和重症的初期。b.被动体位,头部下垂,躯干及四肢处于不舒适的位置,亦有的不能自己调整体位。 c.仰卧位者,多见于腹膜炎、阑尾炎;俯卧位者,多见于脊柱病;侧卧位者,多见于渗出性胸膜炎、肺脓肿;腰痛者侧身叉腰;腹痛者手按小腹;头痛者手抱头部;足痛者抱膝而坐;脑膜炎者头项强直,角弓反张;破伤风者苦笑面容;心力衰竭者坐式呼吸;胆道蛔虫或结石者辗转不安;重危病人捉空摸床等。
③观察气色:观察气色是根据病人所表现的颜色、分为青、黄、赤、白、黑五色来辨认,结合五脏所属,来辨别表、里、寒、热、虚、实。
a.面色青者,病在肝。青白兼见属于寒,面唇俱青为寒极,呈病危之征兆。。b.面色黄者,病在脾。主湿热和寒湿,如皮肤及巩膜黄染者,称黄疸。 c.面色赤者病在心,主热。面赤身热或谵语烦躁属实热;病久体虚、午后发热、两颧微红称潮热,属阴虚劳热。d.面色白者,病在肺。“主肺虚少血”。凡阴虚身寒者,面色必白;血虚、脱血者,面色也白。e.面色黑者,病在肾。主“虚损”,凡肾亏者,面色多黑,或环眼有黑晕,严重者颜额皆黑,为肾阳极度衰败的危象。
(3)虎口三关望诊,也称指纹望,一般用于儿童望诊。
①三关,即根据食指三节横纹而分,初节为“风关”,中间为“气关”,末节称“命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排列)。
②纹色正常者红黄相兼,隐隐不现。如纹色发紫为内热;红色为外感风寒;黄色为消化不良;黑色为中恶(急性病或食物中毒);白色疳积或营养不良。这种现象出现在风关者轻,到气关者较重,过命关者病情危险。
(4)观察“舌质”、舌苔的变化:对辨别疾病症状的性质和病情的掌握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也可以说它是望诊中最主要的部分。古人认为一切病情的表、里、寒、热、虚、实的现象,都可以在舌质、舌苔上表现出来,因此掌握舌诊对病人病情的观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196、如何利用舌诊观察病情变化?
答:舌诊乃是中医通过对病人舌质、舌苔的观察,进行观察和了解病情的重要方法。祖国医学认为,舌与内脏有密切关系,一切病情的表里、寒热、虚实者可从舌质和舌苔上表达出来。各脏腑在舌中都有所居部位,如舌尖属心;舌中央属胃与大、小肠;舌根属肾;舌旁左候肝胆,右候脾肺;将舌体前后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等三部。如心热病人,舌尖多红而起芒刺;肠胃有食积的病人,舌苔多见中央厚腻;脾虚寒病人,则舌根清而白;肝胆湿热者,则舌旁黄腻;三焦蕴热时,舌边红绛。因此掌握舌质与舌苔的变化,在临床观察和护理中有重要意义。
(1)舌质的观察:舌质是指舌的本质。正常舌质是淡红色,不浅不深,不胖不瘦,活动自如,能辨别滋味,舌质异常有:
①舌质淡白,为虚寒,见于大出血后贫血等。
②舌质鲜红,为湿热或阴虚火旺;舌尖红为上焦热盛或心火上炎;舌边红为肝热。
③舌质绛(红甚为绛即深红色),多为邪热入营。
④舌质紫而晦暗,为瘀血蓄积;淡紫而青,较湿润者,为寒邪直中肝肾的阴证。
⑤舌质蓝色(即称青舌)而滑者,为阴寒虚,干燥者为瘀热证,均为凶险之症。
⑥舌体胖大则气虚,舌体瘦小多血虚。
(2)舌苔的观察:舌苔是指舌上的垢腻。主要辨别厚薄、颜色和润燥。正常的舌苔为薄薄的白苔,保持津润。异常舌苔有:
①白苔:多为表证,白薄而滑属表寒;白滑粘腻为内有湿痰;白而边红,是风湿入肺。
②黄苔:黄苔属里。微黄而不甚燥,为邪初传里;深黄而见滑腻,为湿热交阻于中;黄苔而干,是外邪虽解,火已内炽;黄腻而燥,是阳明实热。
③灰苔:灰苔有阴阳之异,寒热之辨,直中阴经的疾患,即舌变灰黑,而无积苔。如果由黄苔转成灰黑干苔则为传经热症。
④黑苔:黑苔也有寒热之分。如黑而焦干属于热极;苔黑而滑润属寒极;由黄转灰黑,苔多而厚为大抵热症;黑苔薄者为寒。
(3)注意事项:
观察舌质、舌苔时要注意排除吃的药物和食物等干扰。
①食物和舌苔的关系,如吃橄榄,舌苔可变黑;吃桔子,舌苔变淡黄;吃醋和生姜,舌苔变灰等。
②药物和舌苔的关系,如核黄素使舌苔变黄;龙胆紫使舌苔变蓝色等。
③有的病人有刮舌苔习惯,因而影响对舌苔的观察,故应嘱病人避免之。
197、中医闻诊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意义是什么?
答:闻诊,就是通过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的声音、气味,从而来获得辩证资料。从病人所表达的声音或 病人排泄物的气味中,来索取诊断依据,也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闻声:指通过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或小儿的哭声的高低、清浊来 辨别病情的变化方法。
①通过言语声调来辨别病情:病人言语低多属内伤虚证;言语洪亮,多为外感实证。故热证、实证者,语言高亢,多言喜语。寒证、虚证的病人,多声音微弱,少言懒语。对于病情变化,应予以密切观察并向医生报告。
②通过病人的呼吸声音来辨别病情。“气粗”者,多见于外感实热;气微时,常见于内伤虚弱证;呼吸气促,喉间有拉锯声,多为痰盛象征。另外,在有呼气性呼吸困难时,因上呼吸道机械性障碍(如白喉、异物、肿瘤、水肿)可出现高调音响(喘鸣);呼气性呼吸困难,如肺气肿、支气管气喘,可出现哨笛声;潮式呼吸声多见于重危病人等。
③通过病人咳嗽声音来辨别病情:凡咳嗽声重浊而不扬者,多为肺气不宣;凡咳嗽低微而不扬者,多属肺气不足;又如金属调者,多为纵膈肿瘤压迫气管;咳嗽嘶哑,多为声带炎症;咳嗽无声,见于声带水肿;早晨咳嗽加剧见于气管扩张;夜间咳嗽,见于肺结核等。
④通过小儿哭声观察病情变化。哭声响亮为热证、实证。哭声低为虚证、寒证,病情危重。阵发性哭闹伴有血便,多见于肠套叠。腹痛发作时,辗转不安,哭闹不止,发作后玩耍如常,多见于肠道蛔虫症等。
(2)闻气味主要是从病人的呼出气体、痰、汗、大小便等不正常的气味来辨别病情的变化。
①呼出气体有喷出热秽的气味,多为胃中有热,也可见于牙龈疾病。
②痰有腥味,多为肺中有热;腥臭者见于肺痈,如肺脓肿、支气管扩张、肺坏疽等。
③汗臭熏鼻,多为湿热之症证,也可见于腋臭。
④大便酸臭难闻,多为肠中有热,如直肠癌溃烂时则恶臭扑鼻。
⑤小便气味:小便的气味浊臭,多见于膀胱有湿热;小便苹果味则见于糖尿病酸中毒时。
198、如何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观察病情?
答: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必须根据中医的理论做好辩证施护,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去观察病人的神志、面容、舌象、脉象和主症进行辩证分析,才能较详细地了解病情。
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观察病情,必须在辨证的基础上。譬如溃疡病病人的胃痛,用西医的方法给予制酸、止痛、热水袋热敷等。有时效果好,有时效果不好。而中医辨证则把溃疡辨证分为五型,采用不同的方法止痛。
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观察病情,必须从七情、六淫、饮食等方面加强观察及护理。情志的异常可以影响人体的健康,病人的心理改变可使病情减轻或加重。因此,在护理中应强调避免外界刺激并注意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中医认为一切生物都能随着四时的转移和六气的变化而相适应,这是一种正常规律;而一切事物有常必有变,有顺必有逆,反常的变化会给病人带来不利影响。所以要根据时令、气候的变化加强对病人的护理。如一些消耗并患者到了晚期临床上常表现以阳虚为主,卫气不固,春、冬、秋、易感风寒,夏天易感暑湿之邪,因此,在护理上应注意观察气温变化,随天气改变给病人增减衣服,不致因此而加重病情。食物的气味同药物一样,也有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之分,故对食物性味同样应该按照病情来进行适当选择。
199、什么叫中药灌肠?
答:中医灌肠是用中药煎剂或冲剂直接灌注于直肠,通过肠粘膜吸收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其作用是清热解毒、理气止痛、活血化瘀、生肌敛疮、祛风定痉等。常用于某些肠道疾病或破伤风治疗等。
200、常用的中药灌肠煎剂有哪些?
答:方剂1:公英、鸭跖草,败酱草、地丁、当归、香附、艾叶、桃仁各15克,洗净加水煎至100毫升,再加水100毫升煎10分钟,两煎混合后(共200毫升)灌肠,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其作用是清热解毒,行气止痛。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盆腔脓肿等。
方剂2:朱砂、蜈蚣、仙鹤草、秦皮各15克,小鯏、地榆各30克,白芨90克,三七6克,加水煎至100毫升(煎30分钟),取出后再加水100毫升,煎后,使两次煎得得药液混合后(总量200毫升)灌肠,每日一次,15天为一疗程。其作用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解痉止痛。用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
方剂3:蝉蜕、天麻、制南星、炙僵蚕、炙蜈蚣、地龙、全虫各9克,白附子、白芷各15克。加减:痉挛加羚羊角0.6克,朱砂3克(冲)。上药加水煎30分钟,取头煎,再加水煎后取两煎,两煎相合,浓缩至200毫升分两次灌肠,早晚各1次。其作用是祛风镇痉,化痰通络,解毒。用于破伤风治疗。
作者: 狮子座    时间: 2012-2-14 22:22:53

谢谢分享!!!!!!!!!!!
作者: zjzjzj    时间: 2014-5-7 22:07:21

谢谢,学习了




欢迎光临 护士论坛_护士网_护理论坛_512华护士论坛_国际护士论坛_卫生人才网 (http://512test.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