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论坛_护士网_护理论坛_512华护士论坛_国际护士论坛_卫生人才网

标题: 中医护理知识问答(1------50题) [打印本页]

作者: 512test    时间: 2010-3-22 15:54:04     标题: 中医护理知识问答(1------50题)

第一部分  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1、什么是阴阳五行学说?答: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认识和解释自然的伦理工具,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2、五行是怎样运用于中医临床的?答:中医借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根据题目各自的特点而分属五行。五行学说认为五行有生、克关系,生就是互相促进和助长;克就是相互抑制和制约。并以五行的相生相克来说明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上的互相联系和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两个方面。(1)整体观念: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界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相互联系的关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作用而实现的。同时,人生活在自然中间,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2)辩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收集到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加以综合分析、概括,以认识疾病的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辩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4、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因与病理学说;诊法与治则学说及预防。
5、什么是阴阳?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阳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6、阴阳学说内容有哪几个方面?答1)阴阳相互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斗争的两个方面。(2)阴阳相互依存:就是说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3)阴阳相互消长: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4)阴阳相互转变: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7、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包括哪几个方面?答:(1)用于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用于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3)用于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4)用于诊断疾病;(5)用于指导治疗;(6)用于概括药物的性味和功能。(7)用于指导防病养身。
8、如何理解“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答:是指阴阳失去相对平衡而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结果。疾病的变化就是正邪斗争的结果。人体的抗病机能是正气,致病因素是邪气,阳邪致病,可使阳盛而阴伤,出现热证。阴邪致病,则致阴盛而阳伤,出现寒证。阳气虚衰不能制阴,出现阳虚的虚寒证。阴虚不能制阳,出现阴虚阳亢的虚热证。疾病的病理变化复杂多变,均可以用“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来概括。
9、怎样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答:如阳热盛而损及阴液者(阳胜则阴病)。可损其有余之阳,用“热者寒之”的方法;若阴寒盛而损及阳气者(阴胜则阳病),可损其有余之阴,用“寒者热之” 的方法。反之,若因阴液不足,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或因阳气不足,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则必须补其阴或阳的不足,也就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10、怎样理解“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答:“阴胜”“阳胜”系指致病因素而言。就是说明阴邪侵犯人体就会伤及阳气而发生寒证。反之,阳邪致病就会损伤人体的阴精而出现热证。
11、什么是五行?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如何?
答: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系统的运动变化。中医学运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相生即资生助长之意。其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克制、制约之意。其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乘即乘虚侵袭之意。其规律与克相同。相侮也称反克,即恃强凌弱之意。其规律是:土侮木、水侮土、火侮水、金侮火、木侮金。
12、何谓五脏六腑?
答: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13、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
答:心主血脉;主神志;主汗液;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14、肝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15、脾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
16、怎样理解“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答:肺主宣降,脾主运化,在生理上肺中所需津气,要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供给。另一方面,脾所化生的津气有赖于肺气的宣发肃降,才能输布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如果脾失健运,水湿不行,聚而成痰,影响肺的宣降便可出现喘咳、痰多等症状。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
17、肺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主气;司呼吸;主肃降;通调水道;主宣发;主皮毛;开窍于鼻。
18、怎样理解“肝肾同源”,“心肾相交”,“木火刑金”?
答:“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两脏同处下焦,肝血有赖于肾精的滋养,肾精也不断地得到肝血的充养,精与血是相互滋生的,所以有“肝肾同源”的说法。
“心肾相交”指正常的情况下,肾水上奉制约心火使心火不亢,心火下降温煦肾水使肾水不寒,这就叫心肾相交。
“木火刑金”是由于肝郁化火循经上行灼伤肺经出现的病理反应,可出现胁痛、易怒、咳逆、咳血等症状,这就叫“木火刑金”。
19、为什么说“肺为水之上源”?
答:因为肺有主肃降、通调水道的功能。肺气的肃降,能够促使水液运行,并能不断地下输膀胱,所以有“肺主行水”和“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
20、肾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答:主藏精,主人体的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下系二阴,其华在发,开窍于耳。
21、心与肺的关系是什么?
答:心主血,肺主气,两脏同居上焦,而肺朝百脉,这就决定了心与肺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密切关系。心血与肺气是相互依存的,血的运行有赖于肺气的推动,而气的输布也需要血的运载,所以前人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在病理上,若肺气虚弱,气不统摄,则运血无力,循环瘀阻,从而出现胸闷、气短、心悸等症。反之若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运行不畅,也影响肺的宣发功能,而出现咳嗽、喘息、气促、胸闷憋气等症。还有在某些外感温热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也可以从肺卫阶段直入心营,即所谓“逆行心包”,也是肺心在病理上相互联系的一个例证。
22、心与脾的关系是什么?
答:心主血,脾生血,脾气足则血有生化之源,而心所主血自能充盈;血液运行于经脉之中,因赖心气之推动,得以维持其正常的运行。所以心与脾的关系亦常互为影响,脾气虚弱,运行失职,血的生化之源不足;或脾不统血致心血亏耗,或思虑过度,耗伤心血,影响脾的健运,均可形成心悸、失眠、食少、肢倦、面色无华等为主要症状的“心脾两虚”证。
23、心与肾的关系是什么?
答:心属阳,位居于上,其性属火。肾属阴,位居于下,其性属水。故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滋肾阳,温煦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亦须上济于心,以滋心阴,濡养心阳,使心阳不亢。在生理状态下有这种“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的关系。如心火不足,不能下滋肾阳,以致肾水不化,就会上凌于心,而见心悸、心慌、水肿等“水气凌心”的证候。若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就会心阳独亢,出现心烦失眠,多梦的“心肾不交”证候。
24、心与肝的关系是什么?
答:心主血,肝藏血,血脉充盈,则心有所主,肝有所藏,以维持它们的正常生理功能。若心血不足则肝血也虚,肝血不足,心血亦常因之而损,所以血虚证常见心悸、失眠等心血不足病症与视物昏花,月经量少等肝血不足病症同时出现。肺主疏泄,心主神志,都与精神情志活动有关,因而在某些精神因素所致的病变中,心肝两脏也常相互影响,并在心肝两脏的血虚、阴虚病变中,心烦失眠与急躁易怒等精神症状常同时并见。
25、脾与肺的关系是什么?
答:脾主运化,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肺气的生成,有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因此,肺气的盛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脾气的强弱。另一方面,脾主运化水湿,而水液的代谢又与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有关,肺脾二脏互相配合,共同完场水液代谢过程。因此,脾与肺在病理变化上,也必然相互影响。
26、肝与肺的关系是什么?
答:肝的经脉上行,贯膈而注于肺,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升降运动。若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就可上灼肺阴,形成肝火灼肺的证候。临床上常见的咳逆、气急、咯血、胸胁胀痛等就属这一类。相反,肺失肃降,也可以引起肝的升发太过,在咳嗽的同时,见到胸胁引痛胀满,头晕头痛等症状。
27、肾与肺的关系是什么?
答:肾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和呼吸两个方面。肺主一身之气,水液只有经过肺气的宣降才能达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下输膀胱,故又称“肺为水之上源”。而肾有气化升降水液的功能,肺肾合作,共同完成水液正常代谢。因此,水液代谢障碍的病变,肺肾二脏常相互影响,临床上的“水寒射肺”证就是由于肾阳失其温化功能,以致水液停蓄上迫肺脏,而出现喘息不能平卧的证候。
在呼吸方面,肾有纳气的作用,肾中精气充盈,吸入之气经过肺的肃降,才能使之下纳于肾,若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就会出现喘息的病变,所以有“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之说。
28、肝与脾的关系是什么?
答: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生血而司运化,脾胃的升降与肝气的疏泄关系密切。若肝的功能正常,疏泄调畅,则脾胃生降适度,血液生化有源,若情志郁结,肝不疏泄,影响脾胃升降失常,就可形成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的证候。临床常见生气以后,出现胸胁痞满,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嗳气不适等症,就是由肝不疏泄,影响脾胃升降失常所致。肝病可影响脾,反之,脾病也可影响于肝。
29、脾与肾的关系是什么?
答: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需脾吸收水谷精气以滋养。相反,脾气的运化,又必须依赖肾阳的温煦,才能发挥其运化的作用。所以在生理上,先天和后天是相互滋生与相互促进的。在病理上主要表现有两方面,一是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以致脾阳不足;二是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谷精气,进一步可引起肾阳不足。这就是临床上常见的脾肾阳虚证。
30、肝与肾的关系是什么?
答:肝藏血,肾藏精,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和血的关系上。在生理方面,肝血必须依赖于肾精滋养,肝的功能才能正常;反之,只有肝血充盈,使血化为精,肾精才能充满。若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以引起肾精亏损。由于肝肾两脏常是盛则同盛,衰则同衰,所以有“肝肾同源”的说法。
31、六腑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答:(1)胆:有贮藏与排泄胆汁,促进饮食消化的作用:并主决断,与人得精神情志活动有关。胆与肝为表里关系。胆汁源于肝,肝失疏泄则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反之,胆汁排泄失常也会影响及肝。
(2)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与脾相为表里,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以降为顺;脾为阴土,喜燥恶湿,以升为常,升降有序,脾胃结合,才能使饮食的受纳、消化、输布等正常进行。若脾胃失常,则可见脾不升清的腹胀便溏,胃气上逆的恶心呕吐等。
(3)小肠:主分别清浊,其接受胃中传来的水谷之后,进一步消化吸收,清者经脾传至周身,浊者移向二阴排出体外。小肠与心相表里,心经有火,可移于小肠,出现尿赤、尿热等。
(4)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糟粕,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形成大便排出体外。
(5)膀胱: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贮尿排尿,《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浸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种气化作用,主要指肾的气化作用,也就是说膀胱的功能正常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肾。
(6)三焦:三焦有总司人体气化的作用,为水液代谢的通路。《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上焦主宣发输布,水谷精微通过心肺作用输布全身,即所谓“上焦如雾”;中焦主腐熟水谷,吸收精华,化生气血,即所谓“中焦如沤”;下焦泌别清浊,排泄二便,即所谓“下焦如渎”。
32、五脏六腑的关系是什么?
答:五脏六腑主要是表里关系。脏为阴,腑为阳;阳主表,阴主里。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里一表,它们所属经脉互相络属,相互配合,组成脏腑表里关系。
33、什么是精?
答: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概括起来有二,一是从来源上区别,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二是从功能上区别,分生殖之精和脏腑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也为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水谷的化生,也为脏腑之精。但两者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
34、何谓气?包括哪几种?
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在人体脏腑组织的存在,是通过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反映出来的。气有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
35、何谓元气?
答: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结合而成,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又可以激发脏腑组织功能。
36、何谓宗气?
答:是水谷精微和吸入的天阳之气积于胸中而成的气。主要作用是司呼吸和贯心脉,人体的视听言动都与宗气有关。
37、何为营气?
答:是水谷中的精微物质,营气运行于脉道之中,有化生血液营养周身的作用。
38、何谓卫气?
答:源于下焦,滋生于中焦,宜发于上焦,有养五脏六腑、皮肤、肌肉和抗御外邪的作用。
39、中医所说的“血”是什么?
答:血是脉管中的红色液体,是饮食物经过脾胃的运化等作用所化生(除此之外,营气化血,精亦可以化血)。血在脉中运行循环不息以营养全身,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谓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撮,如果某种原因使血液运行发生障碍,就要产生种种病症。
40、血与气有什么关系?
答:气与血的关系十分密切,通常气血并提,气与血一阴一阳互相依存,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就是说血的运行要借气来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具体地说: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统血,血又为气母。
41、何谓“浸液”?
答:浸液是指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唾液、胃液、肠液等机体需要的分泌物。清而稀薄的叫津,浊而稠厚的叫液。浸液的生成,是水谷经过脾胃的吸收运化,再经三焦的气化作用,分别变化而成。津液在经脉内为组成血液的成分,在经脉外,遍布于组织间隙之中。津和液通常是并提的。但两者的性质、分布部位均有不同之处。津是分布于肌肤之间,以温润肌肤。液是分布濡养关节、脑髓、孔窍。从整体来看,津液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津液除营养和润泽组织器官外,随着体内情况和外界气候的变化,还关系到体内阴阳相对的平衡,如炎暑汗多,则小便少;天寒汗少,则小便多。
42、如何理解“血汗同源”?有何临床意义?
答:汗为津之余,津液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同为中焦脾胃所化生,故有“血汗同源的说法”。在临床治疗上,《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就是说,失血的病人就不要再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了,反之汗出过多的病人也就不宜再破血或用活血的方法治疗,就是因为“血汗同源”之故。
43、什么叫“神”?
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也就是对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精、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病理、生理反映于体表的象征;狭义的神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体的思维意识活动。
44、什么是经络?
答: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多循环于深部。“络”即是网络,是经脉的分支,有如网络一样联系周身,无处不至,其部位分布较浅。
45、何谓“六气”,“六淫”?
答:风、寒、暑、湿、燥、火是四季气候中的六种表现。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六气对自然界的万物生长和变化起着促进作用,也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如果发生太过或不及,而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的时候,就能成为致病因素。这种能使人致病的反常气候叫“六淫”。
46、“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1)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如春天多风病,夏天多暑病,长夏初秋或久居湿地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天多寒病等。
(2)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使人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寒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
(3)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4)六淫致病,其发病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故称“外感病”。
47、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答:(1)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外感疾病的先导,可以兼挟其它邪气。如风寒、风湿、风热等。
(2)风邪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病位不定;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常有发病急骤变幻无常的特点。
(3)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致病,具有向上向外的特点,是指易使腠理开泄的特点。
(4)风性主动。
48、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的特点?
答:(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主痛。(3)寒性收引。
49、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答:(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署性升散,耗气伤津。(3)暑多挟湿。
50、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答:(1)湿性重浊,(2)湿性粘滞。(3)湿为阴邪,阴遏气机,损伤阳气。
作者: 阿雅    时间: 2010-5-28 10:26:50

多谢,很实用!
作者: 爱我所爱    时间: 2011-5-29 22:24:34

认真学习一下
作者: zjzjzj    时间: 2014-5-7 22:08:13

谢谢学习了




欢迎光临 护士论坛_护士网_护理论坛_512华护士论坛_国际护士论坛_卫生人才网 (http://512test.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