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知识问答(101—150题)
101、心血瘀阻的主要脉证是什么?答:心血瘀阻的主要脉证是心悸、心胸憋闷或刺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重者暴发剧痛,面、唇、指甲皆青紫,四肢厥冷,甚则神昏,舌暗红或舌边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脉微欲绝。
102、肺气虚的病因及其主要脉证是什么?
答:肺气虚,即肺的功能减弱,多因久咳久喘,耗伤肺气,或因其他脏腑病变,(其中最常见的是脾气虚衰,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上荣于肺),以致肺的主气功能减弱。心气虚、肾气虚也可导致肺气虚。其主要脉证是气短喘促,体倦懒言,声音低微,或咳嗽无力,痰多清稀,有汗怕冷,易感冒,舌质淡,脉虚弱。
103、肺阴虚的病因及其主要脉证是什么?
答:肺阴虚多因久病劳损,久咳耗伤肺阴,或邪热久恋于肺,耗伤肺津,或因发汗太过而伤肺阴所致。其主要脉证是口干舌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或咳痰带血,声音嘶哑,形体消瘦,甚则午后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104、肝血不足的病因及脉证有哪些?
答:肝血不足,多因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肝血所致。其脉证有面色无华,周身倦怠,忧郁胆怯,眩晕,肢麻,震颤,筋脉拘急,爪甲不华,失眠,目涩,视物模糊或雀盲,月经少或经闭,舌淡,脉沉细。
105、肝气郁结,肝火上乘,肝阳上亢在临床上如何鉴别?
答:肝气郁结,多因情志郁结,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所引起。临床常见精神抑郁,胸胁胀闷不舒,善太息,或胸胁痛,月经不调,痛经,或经前乳房胀痛,舌苔薄白,脉弦。
肝火上炎,多因肝郁化火,气火上逆所致。临床常见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尿黄,甚则咳血,吐血,衄血,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肝阳上亢,多因肝肾阴虚不能制阳致使肝阳上亢。临床常见头痛头胀,眩晕,耳鸣耳聋,目胀干涩,颧红,失眠健忘,肢麻震颤,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106、肝风内动有几种类型?其临床表现是什么?
答:肝风内动有三种类型:
(1)肝阳化风,临床表现是:眩晕头部抽引作痛,肢麻震颤,舌红脉弦,如发展为中风,轻者突然口眼歪斜,舌强,语言不利,半身不遂,重者突然昏厥,不省人事,抽搐等。
(2)热极生风:临床表现高热抽搐颈强,两目上翻,角弓反张,神志昏迷,舌红,苔黄,脉弦数。
(3)血虚生风:临床表现眩晕,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或筋脉拘急,手足震颤,爪甲不荣,妇女经量少或经闭,舌淡,脉细。
107、肾阳虚主要临床表现及治则?
答:有三种临床表现:
(1)肾阳虚衰主要临床表现是精神不振,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或阳痿,舌淡苔薄,脉沉迟或两尺脉无力。治则为温补肾阳,可用肾气丸加减。
(2)肾气不固主要临床表现是滑精早泄,尿后余沥,小便频数清长,甚则不禁,腰膝酸软无力,面色淡白,听力减退,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则当摄纳肾气,可用金锁固精丸加减。
(3)肾虚水泛主要临床表现是周身浮肿,下肢尤甚,腰酸痛,腹胀满,尿少,或兼见心悸,呼吸气促,喘咳痰鸣,舌淡胖嫩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治则为温阳行水,可用真武汤加减。
108、肾阴虚的主要临床表现及治则?
答:肾阴虚是因肾阳失制相火亢盛以致阴虚内热,阴虚火旺,主要临床表现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发脱齿摇,健忘少寐,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咽干舌燥,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遗精或少精不育,妇女经少或经闭不孕,舌红,脉细数。治则为滋补肾阴,可用六味地黄丸或河车大造丸加减。
109、心肾不交的病理表现及其治则?
答:心肾不交的病理特点为心肾阴虚,心属火位居于上。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水火既济,谓之“心肾相交”。若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致使心火独亢,心肾阴阳、水火之间失去协调既济关系,即为“心肾不交”。其表现为心悸,健忘,虚烦,失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多梦遗精,潮热盗汗,小便短赤,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为交通心肾,可用交泰丸、黄连阿胶汤,或知柏地黄丸加减。
110、心脾两虚的病理和证治?
答:心主血,藏神;脾主血,统血。心与脾在生理上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在病理上也互相影响。脾虚,生血不足,统摄无权,可致心血亏损;思虑过度,耗伤心血,也会影响脾的运化与统血功能。心脾两虚之证主要表现为血不养心,脾失运化,统血无权的病变。主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饮食减少,腹胀溏便,倦怠无力,面色萎黄,或肌衄,便血,崩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补血养心,可用归脾汤加减。
111、什么是六经辩证?
答:六经证是外感热病在发病及其变化过程中的六个不同证型。六经辩证是后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的病变特点,以六经为纲,划分外感病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病症,来进行辨证论治的辩证方法。
112、什么是卫气营血辩证?
答:卫气营血辩证是外感温热病的辩证纲领,也是外感温热病的证候分类方法,又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浅、深、轻、重不同的四个阶段。它是在六经辩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说来温热病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地按卫 气 营 血的顺序传变的。
113、何谓治病八法?
答: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称为八法。
汗法:是运用发汗的方药,使病人出汗而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
吐法:使病邪或有害物质,通过涌吐而出的治法。
下法:通泻大便攻除体内积滞的治法,具有排出蓄积,推陈致新的作用。
和法:和解的方法。
温法: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治法。
清法:用寒凉药治疗热证的方法,有清热保津,除烦解渴作用。
消法:指消散、消导和破削病邪的治法,具有渐消缓散,破坚消积作用。
补法:是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之不足或脏腑虚损,以增强机体功能的治法。
114、怎样理解扶正祛邪的含义?
答:中医学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看作是“正”与“邪”斗争的过程。正气不足,外邪才能成为致病的因素;正气充沛,则人体有防御外邪的能力而不发病。通过治疗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疾病向痊愈方面转化,此称为扶正祛邪。
115、何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答:平,是安静的意思。秘,是固秘而不散失的意思。精与神,是泛指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治,是正常而不乱的意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指人体必须经常保持相对的阴阳相互平衡,相互协调,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而使精神充沛,身体健康。
116、何谓藏象学说?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脏”即藏,在内之意,是指人体的各个脏器。“象”即象征和形象。讨论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所反映于外的征象的理论,称为“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的内容概括的说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五官,五体等脏腑组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另一部分是人体脏腑组织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即气、血、精、津液等,以及它们与脏腑的关系。
117、气、血、精、津液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答: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生理、病理以及辩证施治等方面都有所反映。
118、何谓九气?
答:许多疾病的发生都和情志失调、寒热偏颇,过度疲劳等因素有关。它可以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所以《素问.举痛论》中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灵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内经》把以上怒、喜、悲、恐、寒、热、惊、劳、思九种致病因素称为“九气”。
119、怎样理解“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答:上焦为心肺所居,功能输布气血,以温养肌肤筋骨,通调腠理,若雾露之润溉大地,所以说“上焦如雾”。中焦属脾胃,功能腐熟消化吸收转输水谷精微,通过肺脉化生营血,这种功能形如酿酒一样,故说“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主要指肾与膀胱的排尿作用和肠道排泄大便的作用,有如沟渎一样,必须疏通流畅,故曰 “下焦如渎”。
120、食物的消化与哪些器官有关?试述其机理?
答:食物的消化与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等器官有关。它们间的关系很密切,其中任何一个脏器失职,都会影响消化吸收以至排泄的整个过程,因此《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癝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吸收输津,两者合作,才能完成消化、吸收和输布的整个过程。《灵枢.玉版篇》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气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小肠接受胃中水谷,进行分别清浊的过程,清者为津液,浊者为糟粕,清者吸收而转输于各部,终则渗于膀胱,浊者下注大肠。所以《素问. 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就是这个道理。大肠有传送糟粕的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三焦具有疏通水道,保持水液畅行的功能,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主要排泄小便和贮存津液。如《灵枢.本输篇》也说: “膀胱者,津液之府也。”《素问.灵兰秘典论》也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121、人体水液代谢与什么脏腑有关?它们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答:人体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密切相关。饮水入胃,通过脾的运化,上输于肺,在肺的肃降作用下由三焦水道下行,入归于肾,藏于膀胱,在肾阳的气化作用下,其清者经三焦上升于肺,通过肺气输布于全身;其浊者由肾蒸化为尿经膀胱排出体外。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和《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的:“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之焉”。又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水液的运化和输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许多脏腑互相协调配合的结果,除胃、脾、肺、肾、三焦、膀胱之外,与肝的疏泄、大肠的传导以及小肠的泌别清浊也有密切关系;其中以肺、脾、肾三脏为主,尤以肾最为重要。
122、试述肺、脾、肾三脏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作用。
答:正常的水液代谢依靠肺的通调,脾的运输,肾的气化来共同完成。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正常,则能通调水道,使水液由三焦输布下达膀胱。脾主运化,有化生并转输津液的功能,以促进机体内水液的吸收和运化。肾主水,司开合,通过肾阳的作用对水液进行蒸化和调节,将浊中之清上输于肺,浊中之浊排出体外。
123、经络都包括哪些内容?
答: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个部分。其中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为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另外还有由于十二正经旁流别行的十二经别。奇经有八,即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等八脉。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血络等。别络较大的共有十五条,其中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孙络是络脉的细小分支,浮行于浅表部位者称浮络,行于皮肤的细小血管称血络。
此外,经络系统尚包括其连属部分,五脏六腑为经络系统的内部连属,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为经络系统的外部连属。
124、什么叫“五志化火”?
答:五志是指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变化,是人们对外界事物刺激的反映,是由五脏之气所化生的,在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精神活动范围。但如果长期精神刺激而不解,便五志过极,则五脏之气也随之而偏胜失调,“气有余便是火”,从而出现火热偏胜一类的病证。这就是所说的五志化火。
125、试述病机十九条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和“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的临床意义。
答:“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即凡见病人的泪、涎、涕、汗、二便等人体排出的液体清稀透明,而无热象的,均属于寒性疾病。“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转,左右扭转。戾,向前俯。反,角弓反张。即见抽搐,角弓反张,肢体强直的状态,又见小便等排泄物浑浊不清的,大多属于热性病。
126、试述痰饮的形成及其临床表现。
答:痰饮是由于脏腑功能失常,津液凝聚而成的病理产物,是引起多种疾病的一个因素。稠浊的为痰,稀薄的为饮。
痰饮常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和寒、热、气、火等原因,使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津液,或使津液不能正常的输布和排泄凝聚而变为痰饮。临床表现,常随其停留部位不同而异,如痰饮滞留于肺,可见咳喘咯痰。痰迷心窍,可见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饮停在胃,可见恶心呕吐,痞满不舒。痰饮停留经络筋骨,可致癗疠,咳核。痰饮上犯于头,可使眩晕颠仆。饮溢于肌肤,则为水肿。饮停于膈上则为喘咳等。
127、试述瘀血形成及其临床表现。
答:全身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以及出血后体内存留离经之血,均称为瘀血。
瘀血可由于外伤,或因某些原因导致心、肝、脾等脏器的功能受损,使血液不能正常运行,停留在一定的部位所形成。临床表现常随其瘀阻的部位不同而异,如血瘀阻心脏,可见胸闷,心前区绞痛,口唇青紫等症状;若瘀在肠胃,多见呕血,脘腹刺痛,大便色黑等症状;若瘀在下焦,可见小腹疼痛,或出现包块,妇女常可导致月经不行和崩漏等病变。虽证候繁多,但都表现有疼痛、发绀、肿块、出血等特点。
128、舌苔白薄、白厚腻、黄薄、黄厚腻各有什么临床意义?
答:薄白苔,本是正常的舌苔。但在感受外邪,病犹在表,尚未传里的时候,舌苔往往也不起明显变化,而仍见薄白苔。
白厚腻苔,多见于湿浊、痰饮、食积等阳气被阴邪所抑的病变。如痰饮、湿温、食滞等。
黄苔,为热邪熏灼所致。薄黄苔,多为气分热盛的表现。此外,在外感病,表邪入里化热的时候,苔由白转黄,亦可见薄黄苔。
黄厚腻苔,是气分湿热和温热蕴蒸之候。如临床所见的阴黄、湿热泄泻等证,均可见黄厚腻苔。
129、试述嗅气味对诊断的帮助。
答:通过闻嗅病人口中、身上及排泄物的异常气味,有利于分析病情的虚实寒热。如:口气臭秽,多属胃热,或消化不良,亦见于龋齿、口腔不清洁等。口气酸馊多是胃有宿食。口气腐臭多是邪疳或有内痈。又如各种排泄物与分泌物(二便、痰液、脓液、带下等)有恶臭者多属实热证,略带腥味者多属虚寒证。
130、试述脉诊的意义。
答:经脉是气血的通道,有联系周身的作用。每一脏腑都有一条所属的经脉,因而脏腑气血阴阳的各种变化都可以在经脉上有所反映。又因肺朝百脉,周身经脉的改变都直接或间接地在肺的经络上反映出来。所以可以通过切按寸口脉的变化,诊察周身各脏腑之病。
切脉在诊断疾病上,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反映正气的盛衰:有力为气血旺盛,无力为气血虚衰。
(2)分辨病变部位:如脉浮病在表,脉沉病在里,脉弦多属肝病。
(3)区别病邪的性质:如脉数为热,脉迟为寒,脉滑多属痰饮或食滞。
131、试述诊脉的方法。
答:诊脉的方法包括时间、体位、布指、指力及总按与单诊等项。
(1)时间:医生、病者要平静,环境要安静,医者呼吸要均匀,每次按诊一侧时间不能少于一分钟。
(2)体位:病者正坐或平卧,平臂,直腕仰掌,以使血流通畅。
(3)布指:先以中指定关部,再以食指按寸部,次用无名指按尺部,布指的疏密要与病员的身长相适应。
(4)指力:开始手轻按在皮肤上为浮取,又称“举”;然后用中等度指力按在肌肉上为中取,又称“按”;再用重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又称“寻”。
(5)单按与单诊:三个指头同时切脉,称为总按;三脂分别切脉,即切过寸部,后再切关部、尺部,称为单诊。
132、试述六纲脉及其形成机理。
答:六纲脉即:浮、沉、迟、数、虚、实。
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迟脉主寒,数脉主热,虚脉主虚,实脉主实。
当邪犯肌表,卫气抗邪,正邪交争于体表,脉气鼓搏于外,而得浮脉;病邪传里,正邪交争于内,脉气趋内而见沉脉;寒邪凝滞,气血运行减慢而见迟脉;热邪鼓动,血行加速,即成数脉;正气不足,鼓动无力,则现虚脉;正邪交争,应脉充实,而见实脉。由此可知,浮沉之脉,可以反映病位之表里;迟数之脉,可以反映疾病之寒热属性;虚实之脉,可以反映人体正邪盛衰。
133、如何掌握正常脉象?
答:正常脉是三倍(指寸口脉的寸、关、尺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中取可得,不快不慢,一息四至,不软不硬,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134、如何掌握脉证从舍?
答:脉证从舍是根据脉象与证情是否相应一致而决定的。怎样舍证从脉或从证舍脉?首先必须四诊合参,切实掌握病情,辨别脉证的真假,才能决定取舍。如某些急性病的患者,证现高热神昏,但由于病势急骤,或邪气阻谒,脉象一时未能反映出热邪内闭的本质,而现濡缓,此时,应舍脉从证,急用清营透热之法。又如肺病患者,大咯血后,证现气血双虚之象,但脉不现细弱,反呈滑数,滑数之脉主内有热邪,有迫血妄形再度出血之虞,此时应舍证从脉,治以泻火宁血之法。
135、试述病理性指纹的临床意义。
答:病理性指纹的临床意义:浮沉分表里;红紫辩寒热;三关测轻重;淡滞定虚实。如色鲜红为外感风寒;色紫者为热甚;色紫黑者为血络郁闭;色淡的多属虚证;色滞的多为实邪。浮现明显的为病在表;沉稳不显的为病在里。指纹在风关内是邪浅病轻,入气关则病情较重,达命关则病情更重。透关射甲病情则重危。
136、为什么说阴阳是八纲的总纲?
答:因为阴阳两纲可以概括其它三对纲,如表、实、热为阳;里、虚、寒为阴,所以说阴阳是八钢的总纲。
137、就八纲辨证,怎样理解阴阳转化的表现?
答:阴阳转化的表现即是表、里、寒、热、虚、实之间的相互转化。八纲的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都可用阴阳转化来加以说明。如表病传里即为阳病转阴;寒邪久郁化热即为阴病转阳。
138、亡阴和亡阳怎样鉴别?
答:亡阴和亡阳的鉴别点是:
(1)汗出而粘与汗出如珠;(2)呼吸短促与呼吸气微;(3)身热四肢温与畏寒四肢厥冷;(4)精神亢奋与精神萎靡;(5)面色潮红与面色苍白;(6)渴喜冷饮与不渴喜热饮。
以上前者为亡阴,后者为亡阳。
139、试述八纲辨证中寒、热与虚、实得关系?
答:寒、热两纲是指疾病的性质,虚、实是指疾病的正邪消长,因此辨别寒热必须与虚实相联系。如外感寒邪,表现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若仅用寒一纲则不能完全辨出疾病的本质,必须以寒、实两纲来概括。又如里热证表现为心烦口渴,烦躁谵语,腹胀便结,若仅以热,或里热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又必须以里、实、热三纲并用,才能为治疗提供正确而完美的依据。
140、什么叫表里同病?什么叫寒热错杂?
答:在一个病人身上既有表证又存在里证,即叫表里同病,如患者既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表证,同时又有腹胀便秘、小便黄等里证。
寒热错杂是指同一个病人身上既有寒证又有热证。如里证的上热下寒证,患者既有胸脘烦热、呕吐吞酸等热证,又有腹痛、喜暖、大便溏薄等寒证。
141、怎样辨别真寒假热核真热假寒证?
答:病人出现身热面色潮红,口渴,手足躁扰,脉大等热象,但身大热反欲近衣被,手足虽躁扰而精神反安静,脉大而按之无力,同时还可见到尿清、便溏、舌淡等寒象,此即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病人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沉细等寒象,但胸腹反灼热、不欲盖衣被,脉沉细而按之有力,同时还可出现口燥咽干、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热象,此即内热过盛,阳气被郁不得外达的真热假寒证。
142怎样辨别虚、实之真假?
答:真实假虚:如患者既有形体消瘦,肌肤甲错,不欲饮食,肢体软弱无力等,而又有舌质紫暗,月经停闭,脉沉弦有力等证,前者为假虚,后者为真实。
真虚假实:如患者有腹满而痛、脉弦等证,但腹满而时减,腹痛而喜按,脉虽弦而重按无力,即为真虚假实。
143、气虚和阳虚、阴虚和血虚临床表现各有何异同?
答:气虚和阳虚临床表现的共同点是:面色苍白,精神疲惫,自汗懒言,音低,纳食不化,舌质淡胖,脉濡软无力。不同点:(1)气虚:气短,动辄气急明显,或大便溏,小便淋漓或尿闭等症。(2)阳虚:四肢厥冷,畏寒,面色暗晦或青紫,水肿,阳痿,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脉迟,舌色灰暗或青紫。
阴虚和血虚临床表现的共同点是:消瘦,面色不华,乏力,眩晕,目花,失眠,心悸,脉细,舌少苔。不同点:(1)血虚:面色淡白,指甲不荣而色白,手足麻木,脉芤或虚大,舌质淡。(2)阴虚:两颧潮红,五心烦热,口干。唇燥,盗汗,遗精,多梦,舌质红绛,脉细数。
144、痰湿怎样形成的?怎样区别风痰、热痰、寒痰、燥痰和湿痰?
答:痰是由人体津液凝聚变化而成。主要关系到肺、脾、肾三脏,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和寒、热、气、火等原因,使水谷精微不能生化津液,或使津液不能正常排泄,聚而生湿变为痰。
风痰:既有动风的表现,又有痰证的表现,即为风痰。如头目眩晕,突然昏倒,喉中痰鸣,口眼㖞斜,舌强不语或四肢麻木偏瘫等。
热痰:多有胸闷,痰质粘稠,色黄,苔黄腻等。
寒痰:多有胸闷,痰质清稀,色白,苔白滑腻等。
燥痰:多有呛咳气促,咳痰不利,痰少而粘,咽喉干痛,多咳则声音嘶哑等。
湿痰:多有呕吐痰涎,头晕目眩,心悸不寐,咳嗽痰多,胸膈闷满等。
145、试述伤食的证状与治则。
答:伤食的临床表现有脘腹胀痛,嗳腐反酸,厌食吐泄,吐泄物气味酸馊,若经久失治,易酿成正虚邪实,而出现腹胀,面黄肌瘦,尤以小儿为多见,即所谓“疳积”。治则为早期应消食化滞,调理脾胃。若由实致虚已成“疳积”,则应健脾和胃、消积化滞,攻补兼施为妥。146、从病机鉴别心阳(气)虚与心阴(血)虚。
答:病机:
心阳虚:心阳不振,心脉阻滞。
心气虚: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气血不能正常运行。
心阴虚:阴虚阳亢,虚火内扰,阳不入阴,神不内守。
心血虚:营血不足,心神失养。
147、试述心血瘀阻的病因病机。
答:本证的病因,多由心气先虚,心阳不振,无力温运血脉,以致血行不利而形成心血瘀阻。往往多因情绪激动,劳累受寒,或过嗜肥甘,聚湿生痰而诱发。
其病机是:心阳不振,血瘀心脉,故见心胸憋闷而刺痛,手少阴经脉循肩背而行,故导致肩背内臂引痛。阳虚血瘀,心脉搏动失常,故见心悸、怔忡、脉涩或结代,舌紫暗。
148、试述心阳虚、心阴虚、心血瘀阻的心悸的病机。
答:心阳虚心悸的病机:心阳不足,鼓动力弱,血脉不得充盈。
心阴虚心悸的病机:阴血不足,心失所养。
心血瘀阻心悸的病机:心血瘀阻,心失所养,心脉搏动失常。
149、以“肝体阴而用阳”认识肝的病理特点。
答:肝为藏血之脏,血为阴,故曰肝体阴;其气升发,性喜条达,职司疏泄,内寄相火,又称“风木之脏”,其功能表现为阳动之象,故曰用阳。正由于体阴,则能成其用阳,此即阴为阳用之义。在正常情况下,肝之体、用,常保持着动态平衡。如因某种原因,引起肝脏发病,导致体阴不足,难奉阳用之耗,可形成阴虚阳亢,出现“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病理变化。基于上述,则肝病病理变化的特点,容易伤阴耗血、化火生风。
150、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三者可以分别表现于临床,但也可以由肝气郁结为前导,以肝风内动为后果。如由于情志所伤,致肝不能遂其疏泄条达之性,升发之机郁而化火,火动则肝阴被劫,阳失潜藏,而致肝阳上亢,阳上亢则风自生,即形成肝风内动。 谢谢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