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 发表于 2008-12-23 21:08:21

11.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是什么样的?
    未接种过麻疹疫苗或第一次接种麻疹疫苗未成功(初次免疫失败)的人患麻疹时,几乎全都表现为典型的临床经过;再次接种麻疹疫苗不成功(继发性免疫失败)的人群中约有16%的人出麻疹时也表现为典型的临床经过。
    典型的临床表现分为3期,即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退疹期)。每期约3天左右(可以简单记忆为3、3、3),全程约9—12天。
    (1)前驱期: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39℃,同时伴给膜充血、畏光、流泪、打喷嚏及咳嗽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精神差,食欲减退,患儿易烦躁、哭闹,少数有呕吐或腹泻。发热后第二、三天,两侧颊粘膜上可出现带有红晕的小白点,这是麻疹的粘膜疹,通常称为柯氏斑。
    (2)出疹期:一般于发热第四、五天开始有皮疹出现。最先见于发际、耳后,继之面颈部也有,再向躯干及四肢扩展,最后达手足心。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压之退色,直径约2—5毫米,大小不等,开始散在皮疹多,融合者少,逐渐互相融合呈不规则的片,颜色也越来越深。此期体温可高达40℃以上,持续数日,全身中毒症状更重,精神萎靡,终日昏睡,不思饮食,眼面浮肿,干咳津嘶,有时可于肺部听到少量散在的大水泡音。
    (3)恢复期:皮疹出齐出透后,体温开始下降,l一2日即降至正常,全身情况也随之改善,精神好转,食欲恢复,皮疹逐渐消退。其退疹顺序同出疹,自上而下,自中心向末梢。疹退处遗留浅褐色色素沉着或同时伴有少量糠麸样脱屑。咳嗽可能再持续数日,最后复常。

西西 发表于 2008-12-23 21:09:16

12.麻疹病毒感染对免疫细胞有什么影响?
    麻疹病毒能侵入免疫组织,可感染各型淋巴细胞并影响其功能,在抗原或丝裂原激活的淋巴细胞中,麻疹病毒的复制增殖更为活跃。而感染的淋巴细胞对抗原和非特异性丝裂原的增殖反应降低,NK细胞功能和免疫球蛋白G的合成均受到影响。体外试验表明,麻疹病毒抗原能抑制正常淋巴细胞的丝裂原反应。麻疹病毒的感染是非细胞杀伤性的,对已分化的淋巴细胞的功能不产生影响,而未定向的幼稚细胞在感染病毒后停止分化。
    近年研究认为,麻疹病毒急性感染过程中,病毒播散至全身淋巴网状组织。从理论上说,它可直接对各种免疫细胞产生功能抑制,但实际上免疫抑制带有选择性,这种淋巴系统的抑制仅影响对病毒包膜蛋白的抗体反应,而不影响对核心多肽的抗体反应。另外麻疹病毒及其感染产物可以干扰白细胞介素1和2及其它免疫调控因子的产生或反应,引起免疫反应紊乱。麻疹病毒还可抑制巨噬细胞的趋化反应,造成T4/T8比值的短暂下降。被麻疹病毒感染的机体中,皮质类固醇激素水平呈生理性增高,又能辅助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阻制白细胞介素—2的产生。
    上述免疫功能受麻疹病毒抑制的结果,常导致患者自然免疫和抗病能力的降低,可能就是麻疹患者易受条件致病菌继发感染的机理和原因。

西西 发表于 2008-12-23 21:09:34

13.非典型麻疹的出疹时间与出疹量怎样?
    麻疹是一种流传很久的古老的传染病,临床症状及体征出现的时间性及规律性都很强,诊断不甚困难。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麻疹被动或主动免疫的实施,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生了很大变异。为提高我们对麻疹的识别能力,现将变异情况分别叙述于后。
    首先介绍出疹时间参差不齐。经过免疫后的个体再出麻疹时,他就不在传统记载的第三或第四天出皮疹了,或早或晚,无一定规律。早可早到发病第二天就见疹,晚可晚至第九天才见疹。国外报道1组102例麻疹患者,在第三、四天出疹者占50%,第二天出疹者占6.9%,第五天以后出疹者占43.1%,最长者为第九天。另有l组报道,观察了32例麻疹,病程第二天开始见皮疹者竞高达66%,最晚见疹时间为第七病日。皮疹持续时间长短也不一致,有的可因营养不良而延长至第14病日始退疹。
    口腔粘膜疹(柯氏斑)有在第四、五病日才出现者,也有报告为1一11天,平均3.5土1.7天。持续不是3—4天,而是更长,最长有持续8天者。
    至于疹子数量,无论被动还是主动免疫后皮疹数量的变化不是向多而是向少、淡方面变化。可以是稀疏的淡红色斑丘疹,不因密集而融合成大片块状。也有根本不见皮疹的麻疹,临床上称为无疹性麻疹。这样的病例诊断困难,只有根据流行病学史、前驱期症状及恢复期与急性期相比麻疹抗体有4倍以上的增高才能确诊。不典型病例中柯氏斑也可广泛分布,不仅仅在颊粘膜上出现,还可出现在硬胯和软胯的粘膜上。

rzwangguizhi 发表于 2009-9-15 09:37:53

学习麻疹

有收获,谢谢!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麻疹精典分析

× 微信号:hushixuexi